字號:

兩岸老兵憶血戰"東方直布羅陀"

時間:2010-05-28 17:46   來源:雲南網
 

緬懷松山戰役陣亡烈士。(圖片來源:雲南網)

當年的雷允機場老照片(翻拍)。(圖片來源:雲南網)

     血戰松山、畹町橋、南洋機工、惠通橋、光復騰衝焦土抗戰……這些字眼都會讓人想起抗日戰爭中那段硝煙瀰漫、可歌可泣的歲月。一路走來,每一個地方都浸透著遠征軍老兵的熱血,也讓人不能忘記那段崢嶸歲月裏,一個個堅毅、無畏的面龐。

     許多人不了解中國遠征軍的歷史,讓這場發生在中國南部最大的會戰、中國第一次將日本侵略者趕出國門的大會戰,隨時光流逝而逐漸淡忘。重讀歷史,拂去歲月的塵埃,這段恢弘壯烈的記憶有必要讓每一個人記住。

     抗戰全面爆發,滇西20萬民眾日夜奮戰,歷經9個月,築起被稱為“道路史上奇跡”的滇緬公路。3200多名南洋華僑機工,擔起拯救炎黃子孫危難的重擔,大批援華物資由緬甸仰光港口經畹町橋入境,源源不斷地運往我國抗日前線。滇西抗戰大反攻,將日寇逐出國門,松山血戰,也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的力量。

     當時,世界給予了中國遠征軍極高的評價。英國《泰晤士報》發表評論:“中國人決心重返緬甸的行為表明瞭昔日白種人在亞洲的統治權威已經破碎了”。美聯社認為,中國遠征軍出國作戰表明瞭中國決心要在大聯盟中扮演大國角色,並在世界戰略中進一步確立中國的大國地位。

     而在現在,中華兒女沒有忘記這段歷史。

     每年的5月,中小學生、抗戰老兵子女都會走進這裡,用心去緬懷、用心去聆聽、用心去感受,那65年前先輩浴血奮戰的歷史,記住他們傳承下的中華民族的民魂、國魂。

     越來越多的海內外同胞,越來越多地來到承載這段歷史的地方,在歷史與現實的交錯中昇華愛國精神。

     松山戰役

     血戰“東方直布羅陀”

     在高黎貢山山脈中,松山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山頭,可當你登上海拔2200米的主峰頂,從北、東、南三面俯瞰氣勢恢弘的怒江峽谷,懸崖峭壁間滇緬公路盤旋40余公里經惠通橋飛架怒江,就會明白這裡為什麼會被稱為“東方直布羅陀”,也才能理解,中國遠征軍7600余官兵浴血廝殺3個月零3天,最終埋骨於此的壯烈。

     1942年日軍侵佔滇西,松山由日軍第56師團被稱為“戰爭之花”的113聯隊駐守。當時,日軍在松山主峰子高地、滾龍坡、大埡口、長嶺崗4個獨立作戰的堅固據點。

     松山腳下,一棵用鐵鏈子圍起的榕樹,走近一看,傷痕纍纍,千瘡百孔,它是松山上倖存的3棵古樹之一,它見證了那段歷史。

     松山主峰子高地,一個碩大的落坑旁,兩朵祭拜者留下的白花,在雨中不停晃動。這裡曾是日寇最為堅固的堡壘。由於攻克時損失嚴重,遠征軍採用了坑道作業,將坑道一直挖到了敵堡之下。最終在地堡之下埋藏炸藥,才拔掉了地堡,最終攻克了松山主峰。

     松山戰役是整個滇西抗戰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戰役。遠征軍先後投入了4萬餘人的兵力,歷經大戰10次,小戰100余次,全殲守敵3000余人,中國遠征軍傷亡官兵7600余人。可以説,松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滲透著英烈們的鮮血。

     百歲老兵

     這輩子沒做別的,就是打過日本鬼子

     108年光陰,付心德老人橫跨了3個世紀,作為中國遠征軍71軍87師第二野戰醫院的少校醫務主任,經歷了滇西大反攻那段刻骨銘心的記憶,從1945年1月,侵華日軍被趕走後,付心德就再也沒摸過槍。在隨後的70年裏,他一直生活在龍陵縣城龍山社區95號的老屋中。

     25日下午,“重走中國遠征軍之路”一行出現在老人面前,讓他多少有些吃驚,雖已百歲高齡,老人依然精神很好。“老人家,我們專門來看你,這位就是衛立煌將軍的孫女……”話還沒説完,老人的眼神有些異樣,想要起身時,被衛立煌將軍的孫女衛修寧女士攔住了。

     “我是中國遠征軍少校軍醫!國難當頭,我沒逃跑,我這輩子別的沒做過,就是打過日本鬼子。”老人話音有些不清但擲地有聲。接過遠征軍後代們送上的錦旗和慰問金,老人特地坐直了身子:“老家在河南襄城,這麼多年了從沒有回去過,可能也不會再回去。”老人還有兩個兒子健在,孩子們都知道他曾經的經歷,這是最讓老人感到最為欣慰的。

     衛修寧説:“無論遺憾或榮歸,老兵不死,即使要慢慢凋零,曾經也綻放過絢麗的輝煌。”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