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兩岸抗戰文物聚三峽博物館

時間:2010-08-20 14:30   來源:重慶晨報

海峽兩岸嘉賓參觀海峽兩岸抗戰文物展。 記者 鞠芝勤 攝

 

 

 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發表移駐重慶宣言

抗戰軍人家屬領取的榮譽牌。

解除警報的綠燈籠。

臺灣嘉賓邵銘煌介紹,這張珍貴的照片是他提供的。 記者 鞠芝勤 攝

  “一杯酒兒敬我爹,兒去當兵莫憂氣,你在家中守皮氣;二杯酒兒敬我媽,兒去當兵你莫怕,你在家中紡棉花……”71年前,在日機對重慶城狂轟濫炸之際,家園被毀、親人傷亡的山城人民,自創出抗戰勸酒歌,吼出自己炸不垮的不屈精神。

  近日,這首抗戰時期的勸酒歌與來自臺灣和重慶兩地的近800件珍貴文物,齊聚三峽博物館,拉開了“重慶歲月———海峽兩岸抗戰文物展”的大幕。持續到10月7日的展覽,將免費對市民開放。

  較場口慘案

  催生大量抗戰歌謠

  “我在這裡勸同胞,大家都要站一腳;若還鬼子打來了,他們要殺沒話説;有錢出錢把國救,有力出力把槍托;我們打得持久戰,日本把我莫奈何!”除了抗戰勸酒歌外,展覽中一份來自1939年的《勸世文》也將重慶人民不屈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據三峽博物館副研究員馮慶豪介紹,這兩份寫在信紙上的歌謠,全部産自1939年5月初之後,在這年的5月3日和4日,日機集中轟炸重慶,造成了震驚中外的“重慶大轟炸”慘案,這天,單是被炸傷亡的就達5291人(其中被炸死市民3318人,傷1973人)。“日本飛機的狂轟濫炸,雖然讓山城人民失去親人,沒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可是,重慶人民的精神卻在炸彈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中越炸越勇。”

  在日機連續的轟炸中,幽默堅強的重慶人,用自己獨有的方言,創作出了這樣一首民謠:不怕你龜兒子轟,不怕你龜兒子炸,老子們有堅固的防空洞———不怕!讓你龜兒子兇,讓你龜兒子惡,老子們總要大反攻———等著!

  馮慶豪説,像這樣的歌謠,在抗戰時期的重慶人民口中,比比皆是。

  大半月工資

  可買一張“入洞證”

  在日機持續的轟炸中,跑防空洞成為重慶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分為不同檔次的防空洞,均需要不同的“入洞證”才可進入。在展廳中,這些用棉布、紙張和金屬製成的不同規格的“入洞證”,首次完整地呈現在了觀眾眼前。

  據三峽博物館研究員張榮祥介紹,1941年,市內防空洞共有1865處,收容定員為444988人。這些防空洞分為四類,第一類為政府高官和工商金融界名流個人及家庭專用,堅固、安全、舒適,進入這樣的防空洞,必須要憑藉金屬定制的“入洞徽章”。

  第二類為各機關、團體、公司專用。第三類由“防空洞為業”為盈利開挖,價格因地點、建築條件、定員多少和季節變化而“浮動”。一張一年有效期“入洞證”價值2000元法幣,折合銀元20元,相當於一名普通技工月工資的2/3。第四類為容納城市底層市民和流動人員的“公共防空洞”。四類防空洞中,公共防空洞是城市平民賴以生存的根本。

  紅綠警報球

  全城預報空襲情況

  在抗戰時期的重慶城,不管大人小孩,都認識一種特殊的工具———警報球,憑著高高挂起的警報球的不同顏色,市民們可以及時獲知日機轟炸的情況。

  在位於三峽博物館一樓的展廳中,兩幅抗戰時期的珍貴圖片,向觀眾們再現了這種抗戰時期的特殊工具。張榮祥説,重慶當年的警報球為紅色圓球和綠色長筒球兩種,直徑不小于50釐米,球內安有燈具供夜間使用,以竹篾或藤籮為骨架,用絲麻等透光材料裱糊,安裝在人口稠密的制高點和交通要道。紅球用來表示敵機發動空襲,綠球表示解除警報。

  在陳列的一張圖片上,負責挂起警報球的工作人員,正用力地拉動麻繩將兩個相連的球體挂上木桿的頂端。張榮祥説,這張照片上的警報球是抗戰時期的國軍防空部隊用來進行空襲報警的,根據日本轟炸機距離的遠近,依次挂上不同的個數,陪都市民在遠處看到後就能判斷危險程度。這個挂燈籠的高地現在就叫“紅燈壩”。

  手持“榮譽牌”

  父親送子上戰場

  一身長褂的老者,雙眼凝視前方,神情格外肅穆,在他微抬于腰側的右手上,緊緊握著一塊巨大的“榮譽牌”。“這是一位送兒子上抗戰前線的父親,他手中所持的‘榮譽牌’,是當時國民政府頒發給抗戰軍人家屬的。”張榮祥説。

  抗戰時期,重慶城究竟有多少人走上了救國的戰場?據張榮祥介紹,每到徵兵季節,重慶城都會出現父送子、弟代兄的熱潮。僅1940年四川、重慶的徵兵人數就有26.6萬人,1941年更是達到了34.5萬人。

  位於儲奇門解放西路14號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重慶行營”,就是抗戰時期重慶市的徵兵處,張榮祥説,山城的熱血男兒就是在這幾幢建築裏登記入伍的。“這座建築群不僅是抗戰時期重要歷史人物的聚集地,更見證了重慶這座城市的英勇與不屈。” (記者 李晟 實習生 程從然)“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