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朱成虎:抗戰勝利是全人類的寶貴遺産

時間:2010-08-13 04:06   來源:解放軍報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已經有65年了。中國人民在這場戰爭中的偉大勝利,不僅贏得了中華民族自身的解放,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正義鬥爭和世界和平、人類進步事業書寫了輝煌篇章。這場戰爭給我們中華民族和人類留下了什麼樣的遺産?對今天的中國和世界産生著什麼樣的影響?日前,記者對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主任朱成虎少將進行了採訪。

 
  中華民族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一個大國的尊嚴

  朱成虎説,抗日戰爭給中華民族留下了豐富的遺産,既有物質遺産,也有精神遺産。他認為,抗戰勝利前,中國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擁有國際尊嚴的國家,抗戰勝利後給中華民族留下了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朱成虎回顧説,對中國來説,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的歷史是一部屈辱史。在這100多年中,中國屢遭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和蹂躪。在帝國主義列強的船堅炮利面前,腐敗的清政府不得不在每一次戰敗後接受一個又一個的不平等條約,向帝國主義國家割地賠款,使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在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全世界所公認的勝利,其意義巨大而深遠。通過這場戰爭的勝利,中國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特別是收復臺灣和東北,使中國成為真正意義上獨立自主的國家;同時,為中國在戰後國際格局中,特別是在聯合國安理會中贏得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創造了條件。中華民族14年的抗戰,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一個大國的尊嚴。更重要的是,抗戰勝利,使中國獲得了歷史上千載難逢的民族偉大復興的契機,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為日後新中國的誕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直接影響了世界歷史和人類文明的進程

  朱成虎認為,中華民族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不僅改變了中國和日本的命運,而且改變了東亞地區的戰略格局,直接影響了世界的歷史和人類文明的進程,對世界和平事業産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1931年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變,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在東方的爆發點,中國的全民族抗戰開闢了世界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1945年9月2日,日本簽字投降的時候,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才取得最後的勝利。朱成虎認為,中國的6年局部抗戰和8年全面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堅持時間最長的,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和地位舉足輕重。中華民族以傷亡3500萬人、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和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的巨大代價,抗擊了日本陸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殲滅日軍150余萬,對日本侵略者的徹底覆滅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以艱苦卓絕的鬥爭,不僅打破了日軍北進蘇聯的計劃,而且遲滯了日軍南下太平洋的行動,徹底粉碎了德、日法西斯欲北攻高加索、中東,南攻澳大利亞,在埃及和印度實現東西會師的戰略圖謀,從戰略上給蘇美英等國作戰以有力支援,使盟國“先打德國再擊日本”的先歐後亞戰略得以實施。可見,中國抗戰的勝利,也直接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挽救了人類文明,促進了各國人民特別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精神的廣泛覺醒。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抗戰的勝利,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勝利,也是世界人民的勝利,給全人類留下了寶貴的遺産。

  先進的軍事理論和正確的軍事戰略指導對弱國戰勝強敵有巨大意義

  從中日兩國當時的實力來看,抗日戰爭是落後的農業國與比較先進的工業國之間的較量。朱成虎引用軍史專家徐焰的有關研究數據論述了這樣的觀點。1937年中國工業産值為13.6億美元,農業和手工業産值約合50億美元;日本工業産值為60億美元,農業、漁業和手工業産值約40億美元。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前,南京政府年財政收入僅17億元法幣(當時折合5億美元),日本政府年財政收入卻達50億日元(當時折合15億美元)。此外,1931年日本利用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輕易佔領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之一的東北,在那裏建立偽滿洲國,每年十幾億日元的財政收入也歸日本支配。所以説,在全國抗戰之初,日本對華便有了4倍的財力優勢。

  從軍事實力看,日本方面佔有較大優勢。朱成虎説,中日兩軍武器系列化、標準化程度上存在很大差距。日本從甲午戰爭前夕就已經開始著手建立兵工企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便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兵工業,雖然日本生産的陸軍武器裝備不如美英德等國的先進,但其裝備基本靠自己生産。而舊中國的腐敗和軍閥混戰,武器裝備五花八門。國民政府因缺乏財政支援,工業基礎薄弱,國內兵工廠只能生産少量輕迫擊炮、步機槍和子彈,多數武器要從國外進口。
  
  這些差距,只是表現在正面戰場上。如果看看敵後戰場上共産黨所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武器裝備,和日本軍隊相比更是有天壤之別。中日兩國當時的實力差距,決定了中國抗戰的艱苦性和長期性。

  中國人民能夠戰勝日本侵略者這樣的強敵,不能不説是一個偉大奇跡,在世界軍事史上也樹立了以劣勝優的典範。朱成虎説,先進的軍事理論、軍事戰略指導是抗戰勝利的重要保證。日本侵略者妄圖依靠其優勢武器裝備和強大的軍事力量,速戰速決,幾個月打敗中國。日軍最怕持久戰,因為它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消耗。而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産黨人,從中日兩國、兩軍的國情、軍情出發,實事求是地研究戰爭,探索戰爭規律,提出了正確的軍事戰略指導方針,概括地説就是持久戰。

  毛澤東早在1936年7月16日與美國記者斯諾的談話中,就提出了以持久戰打敗日本侵略者的思想。在著名的《論持久戰》中,毛澤東全面系統深刻地論述了持久戰的戰略方針、戰略原則,持久戰必經的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以持久戰的戰略方針,對付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以全面全民族戰爭的優勢,對付日軍現代武器裝備的優勢;以開闢敵後戰場的積極戰略行動,與正面戰場的防禦相配合,破壞日軍的全面戰略進攻,從而奪取戰略主動權。從這個意義講,抗日戰爭既是中日兩國綜合力量的競賽,也是戰略指導正確與否的較量。抗戰的偉大勝利告訴我們,先進的軍事理論和正確的軍事戰略指導,對於弱國戰勝強敵有著巨大意義。

  一個民族只有善於向歷史學習,向敵人學習,才能更有效地避免災難

  在民族危亡之際,全體中華兒女團結一心,共赴國難。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了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當日本侵略者面對的不再是一個軟弱的國民黨政府和一支落後的軍隊,而是整個中華民族,是全體中國人民用血肉築起的長城,它的失敗就是不可避免的。朱成虎認為,緊緊依靠和發動人民群眾,組織和帶領人民群眾抗戰,是中國共産黨領導全面抗戰的基本綱領,是中國抗戰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

  朱成虎説,中國共産黨雖然不是執政黨,卻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華南遊擊隊、東北抗日聯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始終代表民族利益,在戰爭中越戰越勇,隊伍越戰越大,從抗日戰爭開始時只有5萬多人,發展到抗戰結束時的120余萬,民兵發展到260萬。正是由於始終堅持民族利益高於一切,中國共産黨才能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正是由於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信任,中國共産黨才能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救國的重心,成為中國人民解放的重心,成為打敗侵略者、建設新中國的重心。抗日戰爭再次證明,人民群眾永遠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

  65年前抗戰勝利留給我們的思考不會停止。朱成虎説,一個民族只有善於向歷史學習,向敵人學習,才能夠更加有效地避免災難,更好地發展強大自己。比如,在近代史上,中日兩國的對外開放幾乎是同時進行的,日本的明治維新是1868年,中國的洋務運動是1861年,兩國採用的軍隊發展思路也幾乎是一樣的,都是從德國進口先進的武器裝備特別是海軍裝備。為什麼在甲午戰爭中中國一敗塗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為什麼能夠抓住機遇實現了軍事特別是武器裝備的大發展?

  再比如,在抗日戰爭中,日本為什麼能在中國長驅直入,在幾個月的時間裏就佔領了大半個中國?當時向南京進攻的全部日軍只有5萬人,而被日軍屠殺的30萬中國人中,還有近10萬來不及撤走的國軍官兵。在這場戰爭中,國民黨軍隊先後成建制投降日軍而被編成偽軍的軍隊總數有60萬人,其中有將級軍官58人,這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戰場的恥辱。發生這些今天看來匪夷所思事情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除了當時的官僚統治階級昏庸、腐敗和無能外,還能找到哪些原因?難道這些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