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字號:
中國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已初步形成

  時間:2009-05-11 09:56    來源:新華網     
 
    近日在河南參加“院士專家諮詢服務活動”的中國銀監會合作金融機構監管部主任臧景范表示,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各相關部委密切合作,大力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發展,初步形成了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金融組織功能互補、相互協作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一是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大進展。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主力軍。2003年啟動的以管理體制和産權改革為重點的新一輪改革,其根本目的就是增強這類機構的服務能力,改進和提高其服務水準。目前,農村信用社管理和風險責任已順利移交省級政府承擔,除北京、上海、重慶、寧夏成立農商行,天津成立農合行外,全國其他各省份都成立了省聯社,作為政府的管理平臺。各地還探索和實踐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産權模式,改制組建了185家農村銀行機構,1966個縣(市)實行了統一法人。

    通過中央和地方的政策扶持以及自身努力,農村信用社歷史包袱有所化解,經營機制逐步健全,主要監管指標明顯改善。截至2008年末,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共有法人機構5100多家,7.8萬個營業網點,資産總額7.1萬億元,其中涉農貸款2.45萬億元,佔全國涉農貸款的35.5%;農戶貸款1.3萬億元,佔全國農戶貸款的86%。

    二是農村銀行業準入政策實現重大突破。為解決農村地區網點覆蓋率低、服務不足、競爭不充分問題,2006年末,銀監會對農村地區銀行業的市場準入政策進行了調整和放寬,按照“低門檻、嚴監管”原則,鼓勵社會各類資本到農村地區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三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同時引導優質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和城市商業銀行到農村地區設立分支機構。截至目前,共核準114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開業,其中村鎮銀行96家,貸款公司7家,農村資金互助社11家。共吸收股金42億元,存款餘額88億元,貸款餘額61億元,其中農戶貸款和小企業貸款餘額佔貸款總額的92%。

    三是郵政儲蓄機構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分離“郵政”和“儲蓄”職能,組建郵政儲蓄銀行,其主要目的是引導建立郵政儲蓄資金回流農村的機制,把原來農村地區的儲蓄機構從“抽水機”變成“蓄水池”,支援縣域經濟發展。郵政儲蓄銀行于2007年3月掛牌成立,到2008年末,郵政儲蓄銀行有3.7萬個營業網點,資産總額達2.2萬億元,涉農貸款餘額92億元。

    四是農業銀行整體股份制改造穩步推進。農業銀行曾一度“棄鄉進城”。2009年1月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後,開展了面向“三農”的金融服務試點工作,組建了“三農金融事業部”,面向“三農”、商業運作的體制機制建設正穩步推進。

    五是農發行政策性支農作用明顯增強。農業發展銀行是我國唯一一家農業政策性銀行,2004年開始探索商業性涉農業務,目前已經形成以糧棉油收購貸款業務為主體,以農業産業化經營和農業農村中長期貸款業務為兩翼的業務發展格局。2008年末,該行共有機構2152個,涉農貸款餘額1.2萬億元,佔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總額的17.6%。

    據臧景范介紹,在穩步推進農村金融現有機構改革、積極培育新型機構的同時,銀監會從支援農業産業鏈各市場主體生産發展出發,先後出臺一系列針對性強的政策措施。目前,農村金融服務正向縱深探索推進,農村多元化、多層次服務需求的滿足度逐步提高,支農服務力度明顯加大。2008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餘額達到6.9萬億元,佔全部貸款餘額的21.6%,比年初增加1.3萬億元,增長20.8%。其中,農戶貸款餘額1.5萬億元,比年初增加2192億元,增長16.4%。

 
編輯: 肖燕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