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新分工
從垂直分工為主跨入到水準分工為主
“我們過去有1900多名工人,一年産值2億元;2009年開始轉型後,我們把生産環節放到了臺灣,在惠州只留下50人的研發團隊,同樣實現了2億元産值,今年産值有望增到3億元!”今年5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率領珠三角九市産業轉型升級巡迴檢查講評會成員一行來到惠州,惠州的本土民營企業正源微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余正明為代表們展示了公司“反代工”轉型升級過程。
事實上,在惠州像正源微電子公司這樣依靠自身技術優勢實現産業梯度“倒置”的目前並不多。但相對於過去的20年裏,惠臺産業合作先是經歷了惠州承接臺灣的産業梯度轉移為主的階段,繼而進入到臺資企業佔據産業鏈中高端、本土企業佔據産業低端的垂直分工形式,正源微電子的案例雖然不多,但具有“兩岸産業分工開始步入新階段”的標誌性意義。
“全球産業鏈正隨著世界消費格局的演變而在悄然變化,尤其是金融危機發生後,歐美市場至今尚未恢複元氣,中國消費市場卻一枝獨秀,而‘反代工’也在多地上演,這也預示著兩岸産業水準分工時代的到來。進入ECFA時代,惠臺産業合作迎來了水準分工、兩地各自發揮優勢、共同搶佔國際産業制高點的新階段。”胡建斌説。
“其實惠臺兩地企業在新興産業上的合作空間很大,特別是LED産業,作為惠州的電子資訊産業基地,仲愷高新區已初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LED産業鏈,僅去年的産值就達200億元。”胡建斌説,包括LED在內的一些高端電子資訊産業,臺資企業的市場能力很強,也有一定技術優勢,而惠州近年來的技術和研發能力也在不斷提升,兩地正好可以在一個水準分工上形成有效互補、共創雙贏,而此次即將成立的“粵臺石化合作基地”和“粵臺光電合作基地”也將成為一個很好的合作平臺。
在新的分工模式下,陳奕威提出,未來兩地企業可採取既分工也合作的形式,産品先在臺灣完成開發並試産穩定後,再將量産工作快速移往惠州,利用現有品牌開拓大陸市場;同時,逐步拓展合作領域,進行更高層次的合作,比如共建研發基地、建立産業合作機制等;屆時臺商可以將資金調度環節留在臺灣,而生産、行銷、研發等環節則逐漸擴展到惠州。
對於在新形勢下包括惠臺在內的兩岸合作發展的前景,惠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黃業斌認為,惠臺兩地無需過多在意“你賣我什麼、我賣你什麼”的問題,而關鍵在於新發展形勢、新合作模式下的新經濟共同體,因為雙方不只是靜態上的優勢互補,更重要的是動態上的産業整合,共同在全球産業分工和市場競爭中佔據有利的位置,到時,或許真的就如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先生所説,兩岸兄弟聯手賺世界的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