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新平臺
從鄉鎮為主要載體升級為以工業地域綜合體為主體
過去20年,與珠三角乃至全國其他臺資集聚區一樣,在惠州投資的臺資企業主要以鄉鎮作為發展載體,並逐漸形成了汝湖鎮的電腦線路板、石灣的塑膠、陳江的電子、小金口的燈飾等若干具有特色的産業集群。
時移勢異。在産業升級的今天,原有以鄉鎮為主要載體發展産業集群的模式逐漸顯露出缺陷。惠州市發改局局長胡建斌指出,目前在惠的臺資企業以鄉鎮為載體的集聚規模不大,且具有品牌、規模和市場優勢的大型企業少,産業鏈條上的配套企業少,這些導致産業集群效應仍不夠強,
在ECFA時代,隨著兩岸産業合作走向高端化,産業合作的載體也呼喚專業化、園區化,在這種大背景下,工業地域綜合體這樣一種全新的合作載體便在惠州應運而生。所謂工業地域綜合體,是指在一定地域範圍內,由許多有經濟聯繫和生産協作關係的工業企業共同組成的綜合生産體系。
“如大亞灣石化區裏的臺灣石化合作區,分工就非常細化和清晰,而我們對於進入合作區的企業的要求也非常高。”胡建斌説,為了提高産業合作層次,近年來惠州把招商引資的重點放在了LED、精細化工等戰略性新興産業上,而且基本上是根據區內産業鏈進行招商,拒絕重復和低端化,鏈條上缺什麼就招什麼。在大亞灣石化區,選商擇資的門檻更高,要求引進的企業必須是細化行業中的全球前三強。
“ECFA的簽署為兩岸經濟轉型和重組産業鏈提供了契機,石化行業在其中擔當重要角色。”暨南大學廣東産業發展與粵港澳臺區域合作研究主任陳恩説,臺灣石化産業的産業鏈較為完整,特別是處於中下游的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低污染的石化深加工産品是其優勢所在。就目前惠州的石化産業來看,陳恩表示,大亞灣兩大主導項目煉油和乙烯屬於石化産業鏈的上游和中游産業,缺乏産業鏈的下游端;而臺灣石化業目前正面臨著島內原料短缺、供求失衡等問題,雙方若能以“粵臺石化合作基地”為契機,互相彌補短板,不僅將解決臺灣原料、市場等問題,還將使得惠州石化産業的産業鏈得以延伸。而基於惠州“産業鏈缺什麼招什麼”的策略,臺灣知名的化工企業和桐集團、李長榮橡膠等投資的石化中下游企業已在大亞灣石化區建成投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