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一號”騰空背後的泉州人 鄭永煌張善從

時間:2011-10-19 10:25   來源:東南網

  張善從 

  1976年8月出生,泉州市德化縣上涌鎮黃井村人。1987年-1993年就讀于德化二中。1993年-1997年就讀于北京理工大學飛行係。1997年-2003年在中國科學院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畢業後留在中科院就職,主要從事空間探測技術的研究,現任新技術室副主任。 

  曾參與了載人航太應用系統、空間硬X射線天文衛星和對地觀測小衛星平臺等系統的設計與研究工作。榮獲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省部級科學技術二等獎一項。目前所承擔的課題任務主要包括星載電腦、作業系統、應用軟體和相關地面倣真測試系統等。 

  空間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張善從── 每次實驗都是“第一次” 

  “天宮一號”上,共安排空間材料科學、對地觀測和空間環境探測等三方面的空間科學實驗,實驗結果將對我們的生活産生十分積極的影響,意義重大。對空間應用系統的副總設計師張善從來説,自然任重道遠。 

  據了解,“天宮一號”對地觀測首次實驗短波紅外光譜儀探測。據張善從介紹,在前段時間的渤海漏油事件中,普通的相機是看不出來海面的變化情況的,若借助光譜儀便可探測出受石油泄漏影響的海域面積,以及對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情況等。 

  空間科學實驗無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但對張善從來説卻有個最大的難題:空間應用實驗每次都是第一次,並且産品可重用性低。 

  “開展實驗的機會非常難得,資源也很有限。”張善從表示。實驗機會如此難得,實驗所得的數據和材料便越發顯得珍貴。據悉,“天宮一號”進入軌道後,將會把實驗所獲取的數據提供給相關科研單位,以供開展進一步的研究。而未來的載人空間站也將建設成為一個長期有人照料的國家級太空實驗室,支援幾十個到上百個學科空間實驗的開展,從而對地球以至太空展開更加細緻的研究。“從天上可以更好地看地球,不離開地球,你就沒有辦法看地球。” 張善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 

  父親:他腦裏只有“工作”

  看著兒子的照片,張新潑滿是想念。 (張晴雯 攝) 

  張善從同樣來自戴雲山腳下,1976年出生的他,因忙於工作至今還是單身。為了能讓兒子早點成家,父親張新潑著實焦急。不過急歸急,“他的腦袋裏,整天只有‘工作’兩個字,我也沒什麼辦法。”張新潑告訴記者。 

  “忙”是張善從留給父親張新潑的最深印象。張新潑説,由於工作關係,有時候半年都難得聯繫上一次兒子,打手機沒法接通,打辦公室電話也無人接聽。大姐張曼華去北京看他,總共住了三個月,他們才聚在一起吃過三回飯。 

  “2008年奶奶病重,他特意趕回來,一回來手機響個不停,三天后又不得不忙著趕去上海開會。他走後沒多久,老人就離世了,他也抽不出空回家奔喪。”張新潑感慨萬分,“孩子長大成人了,不能光顧著這個小家庭,要為社會和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我們也很理解和支援他。”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