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煌
1969年8月出生,泉州市德化縣赤水鎮赤水街人。1981年-1987年就讀于德化一中。1991年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自動控制係航太動力學專業。1993年被選拔參加我國載人航太工程的初期論證、建設。
榮獲全軍武器裝備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六項,三等獎四項,並多次立功。研發的“待發段航太員應急救生技術系統”達到了世界先進水準,為航太員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是從“神一”到“神七”再到“天宮一號”都全程參與的“老資歷”。
發射場系統副總設計師鄭永煌 “零缺陷”確保萬無一失
“‘天宮一號’比神舟系列飛船的發射難度更大!”鄭永煌在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天宮一號”發射難度大,主要表現在系統的狀態變化特別大,僅火箭系統的技術狀態變化就達到了170余項。
今年年僅42歲的鄭永煌,可謂是發射基地專家中的“少壯派”,但就工作經歷而言,卻是從“神一”到“神七”再到“天宮一號”有全程參與的“老資歷”。
鄭永煌作為此次載人航太工程發射場系統的副總設計師,還擁有一個臨時職務──“天宮一號”發射任務品質控制組組長。職務雖臨時,責任卻重大。在發射場系統擔負的所有任務中,最重要的就是對各大系統的産品品質進行審查。品質控制小組從成立之初到“天宮一號”發射之前,要對産品品質進行多次審查,目標十分明確:就是要保證産品品質的“零缺陷”,保證“天宮一號”的發射和飛行萬無一失。“如果因為我們的因素造成故障影響發射,將會成為千古罪人。”鄭永煌接受媒體採訪時説。
産品品質審查意義重大,過程也極其繁瑣。鄭永煌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某次發射任務被迫推遲15天,原因是一個電器的雲母片出現故障。而這個電器有十幾層雲母片,需逐一排查,最後查出有問題的地方只有0.3微米,比頭髮絲還細,需要用顯微鏡才能發現。
父親:再苦再難 全力支援
談起兒子,高興之餘,鄭春桂眼裏泛著淚光。(張晴雯 攝)
孩提時就愛聽嫦娥奔月、巨龍飛天的故事,夢想著要製造機器人的鄭永煌,1987年高中畢業時,放棄了保送福建師範大學的機會,而選擇參加高考,並最終考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一個能實現兒時夢想的高等學府。
“這個工作確實很艱苦,不過再苦再難,我相信他也會努力做好的,我們會全力支援他。”談起兒子,鄭永煌的父親鄭春桂言語間滿是欣慰和自豪。鄭春桂告訴記者,1991年從國防科技大學自動控制係航太動力學專業畢業時,鄭永煌果斷選擇了當時條件還極為艱苦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工作。無論是當初為夢想而執著的奮發苦讀,還是如今的辛苦工作,這條航太路一路走來也是十分的艱辛和坎坷,但是他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因為這是他自己的選擇,更是他自己的夢想。“‘天宮一號’發射那天,我們早早就守在電視機前看直播,看到‘天宮一號’成功發射,我們很高興,既為他高興,也為祖國感到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