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島內搭飛機旅行,就像搭長途汽車一樣方便。
臺灣共有6家民用航空公司,除華航和長榮兩家專營港澳和國際航線外,其餘華信、立榮、復興、遠東四家的航線多局限于臺灣及離島地區,另有少量亞洲線。島內線班次頻密,臺北—高雄等主要航線白天幾乎達到每小時一班,島內居民往返臺北高雄之間一般不用提前買飛機票,到機場後可根據時間選擇最近的班次,縮短等候時間。為吸引乘客,各航空公司各出奇招,比拼服務品質,受益的當然是乘客。
在臺灣採訪期間,我們切身體會到這些方便之處。有一個下午,我們結束了在南部墾丁的採訪,準備坐公共汽車到高雄,然後飛返臺北赴朋友之約。到高雄小港機場時,已經是下午4點40分,最近的一班飛機是復興航空4點45分的。僅有5分鐘,要不要買這一班呢?見我們猶豫,復興航空的售票小姐立即拍胸脯保證:沒有問題,一定能趕上。她一面手腳麻利地出票,一面請我們出示證件。發現我們是記者後,又立即重新出票。原來,記者買機票可以打折。通過簡單的安檢,我們趕到登機口正好4點45分,登機尚未結束。50分鐘後,臺北到了。走出松山機場,30分鐘後即到酒店,洗漱更衣後不到7點,正好赴約。
然而,乘客方便的背後,是航空公司難以言説的困窘。
臺灣地域有限,公路、鐵路交通發達,航空在島內交通中本不佔主角,加之航線過度重疊、機隊數量過多,在現有市場規模下呈飽和狀態。島內航線的載客人數在1997年達到最高峰,一年1800多萬人次,之後即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遞減。近年來,由於臺灣經濟景氣低迷,以商務客人為主的航線萎縮嚴重。加之油價上漲,虧損是各家公司的普遍現象,業界苦撐待變。為了維持生存,島內航空公司使出渾身解數,紛紛改善貴賓室服務,推出更多更好的機上服務項目,以求留住商務客源。他們通過協商方式減少班次,目前像臺北─高雄、臺北─臺南、臺北─嘉義等主要航線,航班都減少一半以上。當局有關部門也曾經提出現有航空公司再合併的建議,但所有的這些努力都無法根本改變困局。
屋漏偏逢連陰雨。即將通車的臺灣高速鐵路(簡稱高鐵),對苦撐危局的島內航空業之衝擊更是非同小可。連結臺北與高雄的高速鐵路全長345公里,原來乘火車從臺北往高雄最快需4個半小時,乘坐“高鐵”後只需90分鐘 臺灣客運業者驚呼:過去客運間的競爭是盈餘多寡之戰,“高鐵”出現後,則是生死存亡之戰。臺灣交通管理部門預測,“高鐵”通車後,西部走廊航線減少幅度約42%到52%,其中以臺中—臺北航線受影響最大,減少比率可能高達51.5%。
在這樣的背景下,廣闊的大陸市場像磁石一樣深深吸引著臺灣航空業界。近年間,隨著兩岸經貿關係和人員往來的日益密切,每年往返兩岸人數在300萬人次左右。慘澹經營的臺灣航空業清醒地認識到,兩岸直航的商機是拯救臺灣航空業的“靈丹妙藥”。
事實上,早在七八年前,臺灣各家航空公司因預期兩岸就要直航,紛紛大舉投資購入飛機。但其後發現島內的“三通”熱只停留在嘴上,只好陸續低價賣掉部分飛機。儘管如此,臺灣航空業界還是紛紛在大陸成立了辦事處,有的還與大陸航空公司合作,開展兩岸經香港、澳門轉機聯營服務。每年的春節包機,幾家航空公司都競相推出最強的陣容,大家都明白:若是在兩岸航線競爭中出局,往後就很難再有生存空間。
然而,在島內政治因素的影響下,兩岸“三通”直航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島內航空業者退而求其次,希望當局能早日開放大陸觀光客來臺,這個願望也遲遲不能實現。眼見油價高漲,“高鐵”通車在即,不知道臺灣航空業者還能撐多久?
(來源:人民日報 記者 王堯)
編輯:李學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