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寧夏自治區“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
 
 
  來源:      日期:2006-09-01 15:37

 

  序言


  未來十五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速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也是推進我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在新的歷史起點,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決策,為科技事業發展指明瞭方向。緊緊抓住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準確把握我區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科技發展動向,制定符合科學發展觀、順應歷史潮流的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對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我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適應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對科技進步和創新提出的迫切要求,著力推進科學技術事業發展,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中發〔2006〕4號)、《國務院關於印發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通知》(國發〔2005〕44號)、《國務院關於印發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1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國發〔2006〕6號)和《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通知》(寧政發〔2006〕53號)確定的任務和要求,編制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明確未來五年我區科技工作的指導思想、發展思路、奮鬥目標和重點任務,作為指導未來我區科技事業發展的行動綱領。

  一、科技發展的形勢與需求

  (一)發展形勢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革命力量。當今世界,隨著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和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和競爭愈益取決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國民財富的增長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愈益有賴於知識的積累和創新,實現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也愈益依靠于科技支撐。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和跨越,將會極大地推動社會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的變革,引起人類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經濟發展觀的轉變,加快全球生産要素流動和産業轉移,導致世界經濟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發生前所未有的重大變化。國際經濟競爭和綜合國力較量的核心是科技競爭,是自主創新能力的競爭。面對科技發展的潮流,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無不把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國家戰略,把大幅度增加科技發展特別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投入作為公共戰略性投資,加快科技事業發展,重視基礎研究,重點發展戰略高技術及其産業,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久動力,在世界經濟的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

  新世紀伊始,我國已進入必須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面對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為我國科技發展帶來的重要戰略機遇和嚴峻挑戰,黨中央、國務院根據國家現實發展和長遠利益的需要,把握世界科技革命的趨勢,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産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先機,贏得發展的主動權,力爭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是解決當前和未來發展重大問題的根本手段,是發展先進生産力、發展先進文化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內在動力。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已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富強繁榮的必由之路。

  (二)發展基礎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區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創新科技發展環境,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組織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科技綜合實力有了明顯的提升,為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

  ———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初步形成。建成了鉭鈮特種材料、經濟林木種苗快繁等2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以及4個地方重點實驗室、8個自治區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個自治區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各類科技仲介服務機構發展到160余家。初步形成了以公益性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轉企科研機構和企業技術中心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以生産力促進機構、科技企業孵化器以及科技資訊服務、專利服務機構等為主的科技仲介服務體系。

  ———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全區共取得自治區級科技成果688項,有360項獲得自治區科技進步獎,其中枸杞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申請專利2275項,超過前15年的總和;科技基礎條件不斷改善,科技資訊資源開發和資訊網路建設初具規模;在國家工程院院士、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自主智慧財産權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等5個方面實現了零的突破;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9.3%%。

  ———科技對經濟社會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工業領域,以創新和産業化為導向,加快高新技術産業發展,鉭鈮鈹及製品生産技術居世界三強之一,高純度石灰氮、雙氰胺、鹽酸四環素等生産技術和機床柔性設計達到國際先進水準;鋁冶煉、煤質活性炭、特種石膏開發等生産技術居國內領先地位。農業領域,在動植物優良新品種選育、病蟲害綜合防治、減災預測預報、農業節水等方面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出120多個特色優勢農産品無公害生産技術規程和地方標準,審定農作物新品種120個,選育優良牧草新品種9個、林木良種12個,蔬菜品種發展到100余種,水産品擴展到8個類型20多個品種;引進優質肉牛、奶牛、肉羊新品種20多個;全區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90%,農業新技術推廣覆蓋率超過75%%,畜禽改良率達到90%%以上。社會發展領域,重大疾病和突發傳染病的防治能力明顯增強,生態環境治理與恢復等方面的科技攻關取得重大進展。

  “十五”期間,我區科技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總體來看: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總體水準不高;關鍵技術自給率低,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科技水準低,成果轉化率不高;缺乏科技領軍人才和科技創新團隊,科技投入不足,體制機制還存在一些弊端。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市場、技術、人才、資金等外部環境的巨大競爭壓力,在更深層次上面臨資源和環境等問題的制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迫切需要堅實的科學基礎和有力的技術支撐。加強科技發展能力建設,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調整和優化産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緩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推動經濟增長從資源依賴型轉向創新驅動型,努力縮小與沿海發達地區的差距,帶動生産力質的飛躍,推動經濟社會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是我區科技工作肩負的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

  (三)科技需求

  “十一五”時期,是我區加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面臨著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和提高品質效益的雙重任務,面臨著提升傳統産業和發展新興産業的雙重使命,面臨著擴大內需和開拓國際市場的雙重要求。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支撐;改造傳統産業,提高經濟運作品質,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依靠先進技術加快産業結構戰略調整和優化升級;發展特色優勢産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引領未來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在一些關鍵、共性技術方面取得重點突破;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必須依靠社會公益技術進步,大幅度提高公共科技的供給能力。順應世界科技發展潮流,堅持自主創新,紮實提高持續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寧夏,是實現我區建設小康目標的必由之路。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二、科技發展的思路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戰略思想,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新時期科技工作方針,大力實施“科教興寧”和“人才強區”戰略,以建設創新型寧夏為目標,依靠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促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為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二)發展思路

  堅持把增強區域科技創新能力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堅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堅持科學技術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這一中心任務,“發揮優勢,加強創新,重點突破,跨越發展”。

  發揮優勢,就是立足我區特色優勢資源、優勢産品和優勢産業,充分發揮在一些學科和領域的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化佈局,形成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通過自主創新,提高産品科技含量,提升産業技術水準,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做大做強一批特色優勢産業,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高效轉換,為跨越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加強創新,就是著力提高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要高度重視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充分消化吸收,在高層次、高起點上進行再創新,這是我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同時,在科技力量強、具有相應研究基礎的特色産業和優勢領域,既要強化整合創新,促進各種技術的有機融合,儘快形成一批有競爭力的産品和産業,又要注重原始創新,超前部署,掌握一批自主智慧財産權,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重點突破,就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圍繞我區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目標,選擇具有一定基礎和優勢,事關我區現代化全局,事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事關國計民生的能源化工、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生物發酵及特色醫藥、特色優勢農業及加工、資源與環境、人口與健康等作為重點,選準著力點和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在制約發展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方面取得突破。

  跨越發展,就是堅持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圍繞緊迫需求,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攻克制約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技術難題,以科技發展的局部突破,帶動自治區相關領域技術水準的整體提升和生産力的跨越式發展;通過科技發展的新跨越,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調整,推動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跨越。

  (三)基本原則

  ———堅持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相結合。必須處理好經濟與科技的關係,經濟發展要為科技發展提供物質保證和支援,科技發展要自覺地為經濟建設服務,使經濟與科技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成為經濟發展的內在要素和主導力量。

  ———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加強政府宏觀調控職能,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市場引導,調整科技創新目標,促進科技創新要素和其他生産要素的有機結合,形成科技不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社會不斷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機制。

  ———堅持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相結合。把自主創新擺在突出位置,在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力爭獲得更多自主智慧財産權和創新成果的同時,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消化吸收,在更高起點上進行再創新,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堅持長遠規劃與近期工作相結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在優先解決制約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的同時,超前部署引領未來發展的重大項目,為長遠發展打好基礎。

  ———堅持統籌兼顧與保證重點相結合。樹立全局觀念,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的多方面需求的同時,合理配置科技資源,集中力量在一些重點領域取得重點突破,確保發展目標的實現。

  ———堅持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相結合。把加快發展科技生産力作為根本出發點,以制度創新作為科技創新的主要杠桿,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

  (四)發展目標

  “十一五”期間,我區科學技術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全社會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科技基礎條件建設得到加強,科技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科技創新的宏觀環境顯著改善;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明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産業綜合技術水準明顯提高;初步建成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整體科技能力越上一個新的臺階,奠定創新型寧夏建設的堅實基礎,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3%%。

  到2010年,科技發展的具體目標是:

  ———主要工業領域技術水準達到發達國家本世紀初的水準,部分優勢領域達到國內或國際先進水準,高新技術産業總值達到180億元。

  ———農業綜合科技水準達到西部先進水準,引黃灌區達到全國先進水準;動植物良種及先進技術的覆蓋率上升到95%%以上,特色優勢農産品85%%以上達到無公害標準。

  ———自治區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投入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值提高到1.2%%,地方財政科技投入佔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2.5%%,企業在全區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中的投入比重達到70%%。

  ———新建10個自治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自治區重點實驗室、30個自治區認定企業技術中心、5個行業或地區性生産力促進中心和5個科技企業孵化器,爭取2-3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個重點實驗室、3-5個企業技術中心進入國家級行列,2-4個公益性研究所進入國家農業區域創新中心行列。

  ———在重點産業和特色優勢産業掌握一批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擁有一批自主智慧財産權,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15%。專業技術人員總數達到28萬人,其中,全區高層次職業技術人才達到2.59萬人,佔專業技術人才總數的9%。

  到2020年,力爭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投入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2%、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形成較為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重點産業和特色優勢産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水準進入全國先進行列,綜合科技實力達到西部中等水準。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三、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與優先主題

  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把能源化工、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生物發酵與特色醫藥、特色優勢産業、資源與環境、人口與健康等作為科技發展的七大重點領域,把關聯度高、需求強、基礎好的39個技術群作為優先主題,加快突破瓶頸制約,掌握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推動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一)能源化工

  發展思路:1.以寧東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為重點,大力引進與開發煤液化以及煤氣化、煤化工等轉化技術和煤氣化為基礎的多聯産系統技術,先進安全、可靠、清潔的火力、風力發電和電力輸配技術,先進高效安全的煤炭開採技術。2.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並舉,努力攻克主要耗能領域的關鍵技術和廢渣尾氣餘熱綜合利用技術,大力開發和推廣節能降耗生産技術。3.大幅提高電石及其産業鏈的生産技術水準,努力開發電石深加工産品,促使電石産業鏈産品不斷向高端高附加值方向延伸,為我區萬元生産總值能耗早日達標,推動能源化工領域的産業快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優先主題:

  1.碳一化工及其高端産業

  重點研究開發甲醇項目引進氣化裝置廢熱鍋爐適應性産業化技術,煤基合成氣化低碳混合醇新催化體系和新工藝技術,一步法合成二甲醚工業化技術,二甲醚制丙烯工藝技術,新型高性能催化劑製備技術,MTP工藝副産烴類增值應用技術以及乾粉氣流床加壓氣化工藝工業化應用技術。引進開發合成氨增産節能技術、化肥裝置實施擴能技術、大顆粒尿素生産技術裝置以及天然氣精細化工系列産品生産技術。

  2.碳二化工及其高端産業

  重點開發全自動全密閉尾氣廢渣餘熱綜合利用的超大型電石製備技術,水泥、火電煙氣提取二氧化碳製備雙氰胺技術、節能節水新型工藝以及雙氰胺下游胍鹽産業鏈相關産品的産業化技術。

  3.橡膠化工

  重點開發橡膠輪胎電腦輔助倣真分析技術,輪胎設計、品質檢測的實驗分析檢測技術以及橡膠輪胎原材料生産技術。開發低斷面全鋼子午胎、半鋼子午胎以及航空子午胎等新産品及生産技術。

  4.煤炭開採與煤礦安全

  重點研究寧東礦區厚煤層高産高效開採綜合技術,高瓦斯突出煤層開採技術,提高開採資源回收率綜合生産技術,地面樹狀分支鑽孔抽採煤層氣技術及其利用技術;加快開展礦井煤層自然發火及瓦斯突出綜合防治技術、煤礦安全生産決策支援系統的研究與開發。

  5.清潔火電生産及堅強電網建設

  火電生産重點開展大容量、高參數、高效率、低污染火電技術和設備、潔凈煤燃燒新技術、污染控制技術和廢棄物回收利用技術的引進開發。堅強電網建設重點開展大容量遠距離直流輸電和特高壓交流輸電落點寧夏關鍵技術的應用研究、大區域互聯電網安全穩定控制技術研究和城市供電能力評估,建立電能品質監測、分析和評估系統及先進完善的通信和資訊網路。

  6.新能源開發

  重點開展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規模化發電技術的研究,以及新農村建設中沼氣、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高性價比轉換技術及配套設施的研發與示範推廣。

  7.高效節能

  重點開發和推廣高耗能産業的節能降耗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窯爐自動控制技術、高效燃燒技術以及尾氣餘熱綜合利用技術;推廣聯合迴圈發電和熱電聯産等能源梯級利用技術。新型節能建材和建築節能綜合技術以及節油新技術、能源綜合利用技術。

  (二)新材料

  發展思路:1.研究開發保持鉭鈮粉體國內外先進水準的核心技術。2.攻克提高鋁冶煉電流效率的節能降耗關鍵技術群,引進和開發鋁合金及深加工産品生産技術,推動鋁産業向高附加值的産業鏈高端發展。3.研究開發高效、節能、清潔的新型鎂及鎂合金、炭基材料的生産工藝及裝備,引進和開發深加工産品的生産技術,推動産業向高附加值的産業鏈高端發展。爭取現實新材料領域關鍵技術的新突破和跨越發展。

  優先主題:8.鉭鈮等稀有金屬材料

  重點開發奈米級粉體功能材料製備技術,鈮電容器用高純氧化鈮粉製備技術,半導體和超導用高純金屬及其合金熔煉加工技術,耐高溫、耐沖刷、長壽命新型合金和化工防腐的新型材料製備技術。研究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包層模組熱壓鈹材製備與焊接技術,高鈹含量鈹鋁合金製備與加工技術,開發微合金鋼爐料製備技術,以鉭電容器為主的新型電子元器件開發技術。

  9.鋁及鋁合金材料

  重點開發以提高鋁電解槽電流效率為目標的鋁電解質成分優化技術、鋁電解質溫度過熱線上檢測與分析技術、電解槽陽極開槽技術、電解槽氟化鋁自動添加與出鋁任務自動下達技術以及整流穩流控制技術;以延長電解槽壽命為目標的築爐工藝檢測技術、電解槽焙燒啟動優化技術。研究開發鋁及鋁合金産業鏈相關産品的産業化技術。

  10.鎂及鎂合金材料

  重點研究與開發金屬鎂及鎂合金先進生産工藝及新型裝備、自動控制技術以及清潔生産技術、節能降耗和廢渣綜合利用技術、可燃尾氣回收多聯産技術。攻克大型鎂合金坯料生産及加工技術,高品質壓鑄鎂合金規模化生産技術以及高強、高韌、耐熱、抗蠕變鎂合金生産技術。

  11.炭基材料

  重點開發全自動零排污的活性炭工藝製備技術、配煤及表面改性技術、新型粘合劑配方、活性炭檢測分析技術以及活性炭相關産品,研究開發碳素製品節能降耗低污染生産工藝與技術、大規格超高石墨鋁用陰極炭塊、碳化矽窯爐節能降耗與尾氣回收技術、碳化矽功能陶瓷和結構陶瓷材料及碳化矽産業鏈上相關産品。

  12.新型儲能材料、能量轉換材料及靶材

  重點開發多晶硅産業提純、合成、還原、提拉及電池製備技術;長壽命、大容量球形氫氧化亞鎳、鋰鎳氧化物材料等高性能儲能材料及其産品;研究高純金屬靶材熔煉及加工技術,大尺寸化合物靶材無壓燒結技術。

  13.新型石膏材料

  重點開發先進的石膏煅燒設備和石膏板乾燥設備,超細、提純、改性無水硫酸鈣生産工藝,石膏晶須製備及應用技術以及磷石膏和脫硫石膏綜合利用技術。

  14.羊絨材料

  重點開展羊絨理化性能對羊絨製品影響和羊絨為主的混合纖維研究;開發羊絨分梳設備優化設計,奈米自清潔羊絨衫生産技術,羊絨染色技術,羊絨後整理技術以及羊絨生産加工標準的研究制定。

  (三)先進裝備製造

  發展思路:1.掌握超大型、超重型、超複雜機電裝備、個性化産品關鍵設計開發技術,大幅度提高我區先進裝備製造業新産品開發自主創新能力。2.提高儀器儀錶、機械裝備和部件的製造和整合能力,大幅推動産品檔次、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升級,全面提升裝備製造業整體技術水準,增強主要機電産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

  優先主題:15.數字化和智慧化設計製造

  重點研究數字化設計製造整合技術,建立産品數字化和智慧化設計製造平臺。開發面向産品全生命週期的、網路環境下的數字化、智慧化創新設計方法及技術,電腦輔助工程分析與工藝設計技術,設計、製造和管理的整合技術。

  16.高性能數控機床和大型機械設備

  重點開發設計網路環境下複合、高速、智慧、精密的高性能數控機床、加工中心和數控珩磨機床、異型曲面精加工技術、立臥式轉換技術、工業設計技術、特定零部件最優化加工生産成線技術;重點研製全自動、長距離、長壽命、超重型的礦山輸送機械、薄層礦山輸送機械、軟啟動及機尾自動伸縮技術、大型礦用減速器齒輪強化處理及齒輪材料製備工藝技術、薄層採礦機械自動控制技術、大噸位起重機械四部件合一結構設計技術、動軸輪係行星差動減速器技術以及大功率大容量風力發電設備。

  17.自動化儀錶

  重點開發基於FF、EPA總線標準的現場儀錶總線供電、抗干擾、可靠性和防爆技術,現場設備遠端調校、設定技術以及符合總結標準的智慧儀錶卡和閥門控制器技術;加速開發大型超臨界、亞臨界火電機組用高溫、高壓和大壓差環境下的智慧型特種執行器製造技術,高精度、高可靠、高適應性、多功能、低消耗的系列數字式調節閥以及調節閥虛擬樣機技術。

  18.超大型鑄件

  重點開發超大型鑄件模具快速設計與成形技術,精煉、真空冶煉等先進工藝技術及熔煉過程自動控制技術、耐低溫高韌性球墨鑄鐵材料及耐高溫高硅鉬球墨鑄鐵材料製備技術、大型鑄件生産熔煉過程快速檢測技術及鑄件無損檢測技術和標準化、超大型鑄件工藝設計及材質控制技術以及超大型鑄鋼件熱處理、焊補技術。

  19.特種軸承

  重點研究基於動力學的大型特種軸承倣真技術,碳氮共滲技術,低溫電漿滲硫技術,高負荷、高轉速、高精度、長壽命、低噪聲冶金軋機軸承等高性能特種軸承生産工藝與關鍵技術以及相關的材料技術和潤滑技術。

  (四)生物發酵與特色醫藥

  發展思路:1.依託我區生物發酵行業的組合資源優勢,大幅度提升生物發酵行業的菌種生産與發酵工藝技術水準,研究和推廣廢渣廢水治理綜合利用技術,大力引進和開發發酵行業的生物醫藥和生物食品新産品,推動我區生物發酵産業實現跨越式發展。2.採用現代技術開展大宗優勢中藥材的藥理、藥效分析,加快以枸杞、甘草、沙棘、苦豆子等為重點的新藥、功能食品和保健品等系列産品研製開發和産業化發展。

  優先主題:20.菌種生産與發酵工藝

  重點研究高産菌種改良與優化技術,菌株代謝途徑調控、培養基設計與優化技術。開發現代發酵工藝優化與放大技術、發酵生産相關參數動態檢測技術、節能清潔的發酵下游分離純化工藝與設備。

  21.廢渣廢水治理與綜合利用

  重點研究廢渣廢水中殘留抗生素等有害物質的降解及有效物質的分離、純化技術,廢渣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以及冷卻水迴圈利用技術。

  22.生物發酵新産品

  重點引進開發適合我區生物發酵産業的抗生素原料藥及深加工産品,氨基酸及深加工産品以及酶製劑等産業技術。

  23.中藥材加工和新藥開發

  重點開展大宗優勢中藥材加工技術、藥理分析、有效成分提取技術開發以及新藥創制和關鍵生産技術開發。

  (五)特色優勢農業

  發展思路:圍繞肉牛、肉羊、灘羊、奶牛、枸杞、馬鈴薯、瓜菜、葡萄、紅棗和水稻、小麥、玉米、小雜糧等特色優勢農産品生産技術水準提高和産業化發展,重點研究解決一批關鍵技術問題,整合示範和推廣一批配套技術,全面提升常規農業技術,加強生物技術、資訊技術等高新技術應用,提高我區農業生産綜合技術水準,推動特色優勢農業發展。

  優先主題:24.動植物種質資源研究開發與創新和優良新品種定向培育

  重點開展特色優勢農産品的種質資源研究開發,採用動植物分子育種技術,定向培育一批動植物優良新品種。

  25.種植業優質高産綜合配套栽培

  重點開展我區主要特色農作物、經濟林木、大宗優勢中藥材、瓜菜及牧草的産品關鍵栽培技術研究,制定主要農作物優質、高産、高效、綜合配套栽培技術規範、生産品質管理規範和生産標準操作規程。

  26.特色農産品精深加工

  重點開發主要特色農産品精深加工技術與裝備、鮮活農産品保鮮貯運技術、葡萄酒發酵工藝、有機綠色功能食品生産技術和農産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

  27.畜禽健康高效養殖和疫病防控

  重點研究開發畜禽優質、高效飼料和集約化、規模化健康養殖技術,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開發畜禽疫病早期快速診斷和免疫防治配套技術,形成標準化技術體系。

  28.現代農業技術開發應用

  重點開發節水、節地、節肥的精準農業生産技術,全程機械化、無害化清潔生産技術,智慧化控制、資訊化管理服務為主的現代農業技術,加強設施農業新技術、新材料、農機具的研究開發。

  29.環保型肥料、生物農藥和農業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

  重點開發專用環保、緩效、控釋肥料及施肥技術與相關設備,研究動物疫病和植物病蟲害發生規律,開發監測、檢測、預測預報技術和綜合防治技術,引進開發生物農藥、安全低毒化學農藥和除草劑。

  (六)資源與環境

  發展思路:圍繞資源合理高效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開展水資源優化配置和綜合節水技術、礦産資源的清潔、安全、高效開發和綜合迴圈利用技術、退化生態系統的修復與重建技術、生態環境控制和污染治理技術、防災減災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開展資源環境本底調查和動態監測,加強氣候變化對農業和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進一步增強對生態環境的控制能力,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資源開發與環境協調發展。

  優先主題:30.水資源高效利用

  重點開展水資源優化配置研究,建立工業節水、城市節水和農業節水技術體系,開發一批節水配套設備和先進工藝。

  31.礦産資源開發和高效利用

  重點研究開發無廢開採綜合技術、高效自動化選冶新工藝、低品位與複雜難處理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礦産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礦山災害評價和預警技術、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技術。

  32.迴圈經濟發展

  重點研究開發冶金、電力、煤炭、石化、建材、造紙、釀造、醫藥、馬鈴薯加工等資源消耗大、廢棄物産生量大和污染排放高行業的清潔生産技術、水迴圈技術、高效節能技術、清潔燃燒技術及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技術與工藝。

  33.環境污染控制和綜合防治

  重點開展區域性水污染、高耗能産業大氣複合污染、農村面源污染和土壤複合污染治理技術研究與開發,建立主要污染物監測和總量控制技術方法與標準體系,建立環境污染總量控制和綜合整治管理體系,引進、研究開發和推廣新的污染防治技術。

  34.退化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

  重點開展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原退化、土地鹽漬化、濕地萎縮等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研究,不同類型區生態經濟林體系的建設模式研究,沙漠化土地植被與生態環境演變規律和防沙、治沙綜合技術研究和沙地植物資源的培育與利用、湖泊濕地富營養化控制和治理技術研究。

  35.生態林業

  重點開發數字林業和森林資源監測技術,立地類型劃分及造林地適宜性評價技術,生態經濟型林業可持續經營技術,林業生態系統修復和構建技術,抗旱防凍造林技術,低窪鹽鹼地造林技術,引黃灌區農田林網復壯更新技術,野生林木品種人工馴化及育苗技術、有害生物防治技術。研究提高林業資源和能源利用率技術,加快生物質能源發展應用技術開發。

  36.防災減災

  重點開展對乾旱、沙塵暴、地震以及冰雹、冷害、滑坡、黃土坍塌、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災害研究,加強對乾旱防治、森林火災、防洪體系、水土流失、地下水超採、生態脆弱區、礦區塌陷等綜合治理技術研究以及重大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評估與防災、減災技術研究,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技術與效果檢測技術研究,開展氣候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水資源等影響評估的研究。

  (七)人口與健康

  發展思路:重點開展人口控制和生殖健康技術,常見病、地方病、多發病、突發病、重大疾病早期診斷和治療技術以及藥品、食品、飲水安全與監測技術研究與開發,為提高人口素質和人民健康水準提供技術支撐和保障。

  優先主題:37.人口控制和優生優育

  重點開展出生缺陷及生殖健康早期篩查診斷技術的研究以及避孕、節育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研究。

  38.重大疾病防治

  重點開展重大疾病的早期預測、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治療技術研究。建立B型肝炎、結核病、包蟲病、艾滋病、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性出血熱、鼠疫等新老傳染疾病防控體系。開展針對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和意外傷害的干預(環境、生物、藥物、行為、心理等)技術研究。

  39.藥品、食品、飲水安全

  重點開展藥品、食品、飲水安全和職業病防治檢測方法、技術和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建立和完善監測技術規範和安全標準以及監測技術、系統研究。開展有毒有害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影響、生物源性疾病(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的檢測技術以及生物危害評估、監測預警輔助決策系統的研究開發。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四、重大科技專項

  在重點領域確定一批優先主題的同時,圍繞自治區經濟發展重大戰略目標,進一步突出重點,篩選出若干特色優勢産品、關鍵共性技術作為重大科技專項,力爭取得突破,為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重大科技專項是自治區“十一五”科技計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一定時限內務求突破並推廣應用的關鍵共性技術的項目群,是自治區科技發展計劃的重中之重。

  確定重大科技專項的原則:一是緊密結合我區經濟發展的重大需求,培育能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推動作用的特色優勢産業;二是突出對産業競爭力整體提升具有全局性影響、帶動性強的關鍵共性技術;三是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四是有利於促進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有效改善生態環境。按照上述原則,確定煤炭資源轉化專項、枸杞産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專項等15個重大科技專項,涉及能源化工、新材料、資訊、生物、資源利用和特色農業等領域。

  (一)煤炭資源轉化專項

  目標:圍繞我區煤炭資源優勢,突破一批煤炭液化、煤化工下游産品生産工藝等技術,開發出一批炭基材料新産品,拉長煤炭産業鏈,大幅度提升煤炭産業附加值,促進煤炭産業結構調整和産品升級,使我區煤炭資源轉化工藝水準達到國際領先水準,煤炭資源轉化率、煤化工生産製造技術水準達到全國領先水準。

  任務:針對我區煤種特點,開展引進煤炭液化技術的適應性研究,形成具有我區特色的煤炭液化産業化成熟配套工藝;開展炭基材料先進工藝製備技術及高端産品研發,在煤炭及相關産業推廣應用多聯産技術、清潔生産技術和工業自動化技術,著力提升我區活性炭、碳化矽、碳化矽功能陶瓷與結構陶瓷的生産製造水準、清潔生産水準以及産品檔次,大幅度提高産業整體盈利能力。

  (二)稀有金屬及微合金鋼爐料專項

  目標:圍繞鉭、鈮、鈹、鈦等稀有金屬材料及微合金鋼爐料産業發展,攻克一批關鍵和核心技術,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科技成果,形成7-10項國家發明專利;開發4-6個技術水準高、市場前景好的戰略高新技術産品,使該産業總體技術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準或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任務:開展高性能鉭鈮材料及其深加工製品關鍵技術研究,開展高純鉭、鈮、鈦、鎢等金屬靶材和合金靶材,超導鈮及鈮鈦合金,高溫高比強度鈮鎢、鉭鎢合金,電光源用鈮鋯合金等新産品開發,加速實現産業化,顯著提升産業綜合競爭力;開展高品質微合金鋼爐料製備工藝技術研究,重點開發釩資源和低品位石煤釩高效利用技術、釩氮合金還原氮化技術、自蔓燃法制取氮化鐵合金技術等關鍵技術,加速微合金鋼爐料産業化項目進程。

  (三)多晶硅産業開發專項

  目標:圍繞多晶硅産業發展,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産生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新技術、新方法,申請2~4項國家發明專利,掌握技術主動權,降低對外技術依存度,推進年産1000噸多晶硅、2610噸三氯氫硅的生産線建設,使多晶硅産品生産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任務:引進消化吸收改良西門子法生産多晶硅技術,開展氯氫化粉碎硅合成三氯氫硅技術、氯硅烷的提純和分離技術、四氯化硅氫化技術、氣汽混合物的再生技術、還原爐反應器及供電設備、合成尾氣幹法回收技術、副産物的綜合利用等關鍵技術研究,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著力提高設備單産能力,降低原料消耗,減少環境污染,增強産業核心競爭力。

  (四)生物發酵專項

  目標:帶動一批生物發酵企業特別是大型骨幹企業顯著提升技術水準,發酵單位、發酵指數、生産指數、總收率等幾項技術指標高於全國平均水準,染菌率、原料消耗、能耗、水耗等主要指標低於全國平均水準;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生物發酵新工藝、新技術。

  任務:開展玉米澱粉液化和糖化最佳工藝條件、食品和藥品發酵工藝條件優化和自動化控制技術、新型分離純化設備、廢棄物資源化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示範,攻克基於參數相關的發酵過程優化技術和發酵過程多參數調整新技術,形成高濃度液化制糖清潔生産新工藝,顯著提升我區生物制藥、食品發酵等産業的技術水準,促進該産業技術水準的跨越。

  (五)製造業資訊化工程專項

  目標:圍繞我區大型骨幹企業的關鍵工藝、關鍵産品,大力推進數字化設計和智慧化製造技術的應用,形成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自主智慧財産權産品,申請3項國家發明專利。到2010年,樹立5家行業設計示範企業,建成兩條智慧化設計製造生産線,機械行業實現無紙化、智慧化設計。

  任務:以大型骨幹企業為主,開發面向産品全生命週期的網路環境下的數字化、智慧化創新設計方法及技術、工程分析與工藝設計技術、製造和管理整合技術,建立製造業産品數字化和智慧化設計平臺;開發機械行業數字化和智慧化設計專家數據庫,攻克數控機床、珩磨機床、加工中心與裝配設備的數控、自動化、自適應、檢測、數據處理等關鍵技術,使行業資訊化水準有一個明顯的提升。

  (六)工業領域迴圈經濟科技專項

  目標:以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和餘熱回收利用為重點,選擇1-2個地區和5-10個企業,通過自主攻關、國內外先進適用技術的整合創新和應用,開展迴圈經濟示範,推動我區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明顯提高,萬元産值能源指標明顯降低,工業污染物排放明顯下降。

  任務:針對我區産業特點,以解決冶金、電力、煤炭、石化、建材、造紙、發酵、馬鈴薯加工中的“三廢”污染和餘熱回收難題為重點,大力開展科技攻關,形成一批整合創新成果,並推廣應用。開展煤矸石、粉煤灰、雙氰胺廢渣、鎂渣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技術的開發和整合應用,整合開發和推廣鐵合金、電石礦熱爐煙氣治理、餘熱利用及節能生産、焦化廠部分荒煤氣的利用、精細化工清潔生産、節能降耗、廢水處理回收利用和碳化矽産業節能生産等技術,延長産品鏈,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廢棄物污染,提高企業的生産效益。

  (七)鋁鎂産業專項

  目標:圍繞鋁産業和金屬鎂産業發展的科技需求,以鋁鎂冶煉技術、節能降耗技術及污染物減排、控排技術為重點,開發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先進適用技術和新産品,申請10-15項國家發明專利,使鎂合金冶煉能源消耗下降50%,餘熱利用率達到75%左右,水迴圈利用率達到90%,全員勞動生産率提高50%以上,生産成本降低10%以上。

  任務:開展鋁電解先進工藝製備技術及高端産品研究,著力攻克大型預焙電解槽綜合成套技術、預焙陽極焙燒技術、綜合提高電解槽壽命技術、超高功率變電整流技術、電解槽智慧模糊控制技術和鋁産品深加工工藝技術;形成一條年産5-10萬噸的鋁合金及板帶材連鑄連軋生産線。開展清潔鎂合金生産技術及産業化開發,重點攻克蓄熱式燃燒技術在鎂還原工段上的應用、廢焦爐煤氣在煉鎂過程中的集中處理和使用、廢鎂回收、還原渣綜合利用、生産過程智慧化控制和管理等技術。推動産業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顯著提升行業的綜合競爭力。

  (八)水資源高效利用研究與節水技術示範專項

  目標:圍繞水資源高效利用和節水,開展農業灌溉技術、水污染防治、工業重復水利用和生活節水技術等重大問題研究,加強水資源科學管理。灌區農業畝均灌溉定額由509立方米下降到455立方米,單方水糧食生産量由0、6公斤提高到1公斤;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350立方米降到256立方米,工業重復水利用率達到60%;城市污水的有效處理率達到30%以上。充分發揮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導向作用,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不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任務:開展工業、農業和不同地域之間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綜合利用研究;開展以水資源高效利用為核心的區域精準農業建設研究與示範,充分發揮農業節水潛力,深入研究主要農作物及其不同品種、不同生育階段的需水規律,研究灌溉農業的節水技術及節水栽培、農田覆蓋、化學調控等農業節水與管理技術,示範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小畦灌溉、噴灌、滴灌、微灌、管灌等節水技術,提高水分的生産效率。引進開發生物發酵、造紙、紡織、鋼鐵及石化等行業節水和廢水回收利用技術應用和推廣。加強城市節水新技術和污水資源化的新技術研究和設備産業化。開展水權有償轉讓制度建設及水市場研究,探索建立市場經濟環境下節水型社會的長效機制。

  (九)枸杞産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專項

  目標:培育出優質、抗逆性強的果用新品種(係)1-2個,菜用枸杞新品種(係)1-2個;引進篩選出枸杞病蟲害生物農藥5種,建立以生物農藥和天敵利用為主的枸杞病蟲害防治技術體系,防治效果達到90%以上,研究提出經濟平衡施肥技術規程和2種枸杞專用肥,農藥和化肥施用量降低30%;研究開發出2-3個適於不同規模的枸杞太陽能制幹裝置、設備和配套生産工藝,制幹成本控制在1、2元/公斤以下,開發枸杞乾果精選機械;開發枸杞保健品、功能食品及新藥10個;建立綠色和有機枸杞生産加工技術體系,制定不同區域枸杞標準化生産技術規程,制定藥用枸杞生産技術管理規範(GAP)和標準操作規程(SOP)。

  任務:利用航太育種、生物工程輔助育種和常規雜交育種技術,開展枸杞種植資源保護開發和綜合利用及專用品種定向培育;開展枸杞生物防治技術研究,寧南山區枸杞節水栽培技術研究與示範,枸杞飲料、功能食品、保健食品、新藥創制等的技術研究與生産工藝的開發;整合創新優良品種、枸杞量化修剪、平衡施肥、節水灌溉、病蟲害預測預報和農業-生物-化學立體無害化綜合防治及制幹、精選機械等技術,建立枸杞現代化生産技術體系,建立1萬畝示範基地,帶動我區枸杞産量和品質提高,提升産業的市場競爭力。

  (十)清真牛羊肉産業技術開發專項

  目標:培育出舍飼養殖的優質肉用羊新品種(係),建立寧南山區優質肉牛良種選育基礎牛群,提出優化的優質肉羊、肉牛雜交改良技術路線。建立優質牛羊健康養殖和肉羊繁育分離技術體系,改良牛頭均增值500元;育肥羔羊斷乳前平均日增重250克以上,育肥期日增重200克,6-8月齡育肥羔羊活重達到36千克,胴體重18千克;提高灘羊繁殖率和養殖效益,實現一年兩産,一産多胎,繁殖率達130-200%,只均增收50元。建立優質灘羊肉分級標準和清真冷鮮肉加工技術標準,開發清真牛羊肉食品8個。制定肉牛肉羊舍飼、高效養殖和防疫、飼草料加工、貯藏技術標準。建立完善適合不同區域的牛羊肉産業發展模式和配套技術。

  任務:開展灌區舍飼養殖肉羊新品種選育,寧夏灘羊保護與合理開發和本品種選育;開展“肉羊分戶飼養繁殖、羔羊集中育肥”高效養殖模式和機制研究與示範;加快適於不同飼養方式的優化肉羊三元雜交改良技術體系和飼養技術推廣,加快優質肉牛雜交改良及高效健康養殖技術整合與示範,研究開發寧南山區多元化飼草料生産技術體系和飼草料貯藏加工調製技術;開展牛、羊重大疫病防控和快速診斷及疫苗研發;開發高檔清真牛羊肉加工處理技術和優質清真牛羊肉産品;引進與開發牛、羊副産品的深加工綜合利用技術,糞便處理技術;建立自治區肉牛、肉羊産業現代農業園區。

  (十一)馬鈴薯産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專項

  目標:選育出抗旱、高産的菜用型品種1-2個,加工型品種3-5個;研究開發不同立地條件的馬鈴薯高産、優質無公害栽培技術,制定規範化技術規程4個;建立寧南山區馬鈴薯輪作制度技術規範和病蟲害預測預報及綜合防治技術體系,預測準確率達90%以上;引進馬鈴薯配套種植收穫機械,制定配套生産技術規程;建立種薯脫毒快繁生産技術規程;開發不同貯藏規模的種薯和商品薯窖藏技術及建窖標準。

  任務:通過馬鈴薯種質資源蒐集保護和開發利用,應用常規雜交育種和生物工程輔助育種技術,加快優質專用馬鈴薯新品種的定向培育。開展馬鈴薯種薯脫毒快繁和馬鈴薯機械化栽培技術研究與示範;研究馬鈴薯輪作制度與病蟲害發生規律、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建立病蟲害預測預報及防治體系;研究推廣馬鈴薯窖藏保鮮技術、澱粉加工技術及其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開發新産品,延伸産業鏈。

  (十二)奶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專項

  目標:建立優質良種奶牛核心群和奶牛數據中心及奶牛遺傳性能評估體系;建立性別控制和性控胚胎生産技術體系,胚胎性別鑒定準確率達到95%以上,鮮胚受胎率達到40%以上,冷凍胚胎受胎率達到35%以上;制定高産奶牛分段飼養和全混合日糧飼喂技術規程;建立寧夏奶牛養殖園區主要疫病早期診斷防治、監測技術體系,制定主要疫病防治技術規程,主要疫病發病率控制在10%以內,死亡率控制在3%以下;建立奶牛養殖園區資訊化管理技術模式,實現成年母牛年均産奶量達7500-8000公斤。建立完善寧夏農區奶産業生産技術體系,為我區奶産業快速發展提供支撐。

  任務:開展奶牛性別控制胚胎移植、性別控製冷凍精液人工受精示範和胚胎性別鑒定、奶牛超數排卵等高産奶牛良種快繁技術研究;引進全混合日糧加工機械,結合飼草料綜合加工利用研究,研究開發高産奶牛分段飼養和全混合日糧飼喂技術,制定配套管理技術標準;開展奶牛重大疫病早期診斷和綜合防治技術研究與示範;整合示範奶牛群生産性能測定、體型線性鑒定技術、性控繁育技術及全混合日糧飼喂技術,建立寧夏農區奶牛養殖園區生産管理模式。

  (十三)中部乾旱帶壓砂瓜産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專項

  目標:引進、培育不同成熟期的西甜瓜新品種5-8個;開發壓砂地專用液態肥、補灌技術與設備8個;建立保護地高效安全節水栽培、棗瓜間作持續生産技術規程和病蟲害預測預報體系;研究開發出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和機械化作業技術;研究建立西甜瓜貯運技術規程;制定壓砂地特色西甜瓜商品標準,建立1000畝壓砂西、甜瓜可持續生産科技示範基地。

  任務:利用常規雜交育種和生物工程輔助育種技術,開展適應當地種植的西甜瓜優新品種引進、培育;開展壓砂地高效安全節水栽培、水肥高效配置和機械化作業技術研究與示範;開展病蟲害預測預報和綜合防治技術研究與示範;研究開發西甜瓜貯運技術;開展壓砂地對環境影響評價及可持續利用模式研究,探索建立保證生態系統穩定的新模式;研究寧夏壓砂西甜瓜抗旱防凍和均衡生産技術,為壓砂瓜産業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十四)釀酒葡萄産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專項

  目標:引進篩選2-3個優質抗寒砧木和1-2個優良抗凍品種,制定無病毒苗木繁育技術標準,建立品種園和無毒苗木快繁採穗圃;制定細化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種植區劃;研究建立釀酒葡萄畝産1000公斤的優質高效均衡生産技術體系,制定低産園改造技術方案;完善寧夏釀酒葡萄高産優質抗凍栽培技術規程;建立病蟲害預測預報網,制定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規程;提出釀酒葡萄生態建園模式及快速培肥配套技術;建立優質葡萄酒生産技術規程和等級劃分標準,篩選出地方風味發酵酵母2-3個。建立500畝節水生態科技示範園。建立現代釀酒葡萄産業發展技術支撐體系。

  任務:針對賀蘭山東麓土壤和生態環境特點,開展抗寒砧木引進和適宜優質品種引進篩選及優質苗木無毒化快繁技術研究與示範,開展不同氣象和土壤條件與優質釀酒葡萄生産綜合評價的研究,開展釀酒葡萄凍害防治的綜合配套技術研究與示範,開展葡萄園生態建園模式及沙荒地快速培肥技術研究與示範,開展釀酒葡萄病蟲害預測預報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與示範,加大優質高産綜合配套栽培技術的示範推廣,開展寧夏優質葡萄酒釀造工藝和品質監測評價研究及地方風味發酵酵母篩選,開展葡萄酒生産技術規程和等級劃分標準的研究,在自治區釀酒葡萄産業現代農業園區中開展整合示範。

  (十五)紅棗産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專項

  目標:選育出優質、耐貯藏、早熟的長棗新品係2-5個,中寧圓棗新品係1-2個;建立紅棗矮化密植、優質豐産栽培技術體系,制定生産技術規程;建立病蟲害預測預報技術體系和無公害綜合防治技術規程;建立優良苗木繁育基地700畝,採穗圃300畝,年産優質苗木240萬株;開發紅棗保鮮技術及工藝和精深加工技術,開發出棗果保鮮劑和氣調劑配方,棗果保鮮期達40-60天以上,貯藏期90天-120天,好果率80%以上;建立靈武長棗優質高産示範園500畝,三年生棗樹畝産150公斤,盛果期畝産2000公斤。

  任務:開展靈武長棗、中寧圓棗、同心圓棗等特色紅棗種質資源保護與綜合開發利用研究以及優質、耐貯藏、不同成熟期的新品種定向培育;開展優良棗樹苗木快繁配套技術和紅棗矮化密植、優質豐産栽培技術及老棗園改造技術研究與示範;開展紅棗保鮮技術和精深加工技術研究與産品開發;示範推廣紅棗標準化生産技術,建立紅棗産業資訊服務平臺,在紅棗産業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綜合配套示範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為紅棗産業提供技術支撐。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五、創新能力建設

  加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強化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對自主創新的支撐,加大創新人才的培養力度,不斷增強我區自主創新的能力。

  (一)創新體系建設1.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新時期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條件保障。要在支援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加強研發機構建設上繼續加大工作力度,支援企業以各種形式與高校、科研單位聯合建立研發機構和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不斷提高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國有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通過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和考核辦法,推動企業不斷加大科技投入。要大力扶持民營科技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通過基金支援、創業投資等方式支援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

  充分發揮企業將技術成果轉化為産品的先天優勢和準確把握市場需求變化的靈敏機制,鼓勵企業圍繞發展需求,自主決定産品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方向,支援企業牽頭承擔自治區和國家重大科技攻關專項,開展高新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

  2.加強高校、科研院所創新能力建設

  通過建立機制,創建環境、激發活力,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學科間的交叉、滲透與融合,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在學科建設中要結合寧夏實際、突出地方特色,以“發揮優勢、突出特色、保證重點”為指導,嚴格遵循科學規律。結合現有學科實際,集中力量形成若干特色品牌學科,使其發揮良好的示範作用,帶動和促進自治區學科整體水準邁上一個新臺階。要在已有重點學科中,選擇有發展前景、潛在優勢,適應市場需求,基礎條件好的學科,以科研基地、碩士學位點、博士學位點為載體,重點培育若干品牌學科。爭取經過幾年不斷努力提高為自治區經濟建設服務的能力。

  深化和完善科研體制改革,按照自治區賦予不同類型科研院所的職責定位,立足我區科技創新的優勢和潛力,要加大對寧夏農林科學院等公益類科研機構創新能力建設的投入,在每人平均事業費、基礎設施、實驗條件、科研經費與人員培訓等方面予以重點支援,提高科技創新和服務能力,解決社會發展重大科技問題,形成服務於自治區目標的公益性創新能力;要繼續加強對轉制後的科研院所的扶持,鼓勵其參與國家和自治區重大科技攻關專項的招投標,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開展自主創新,推動其成為創新型科技企業。

  3.完善社會化、網路化的科技服務體系

  重點圍繞科技成果轉化專業性服務平臺建設、面向中小型科技企業的科技型孵化器建設和技術優勢明顯、工程化、産業化效益顯著的自治區工程技術中心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增強條件手段,提高仲介服務水準。要重視加強技術市場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建立健全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和機制。在資訊、人才、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構建有效的技術服務體系,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的步伐。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類社團在科技仲介服務中的重要作用,引導科技仲介服務機構向專業化、規模化和規範化方向發展。

  堅持把先進農業適用技術推廣作為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重大公益性事業,完善管理運作機制,建立健全試驗研究、示範推廣和技術培訓體系;深入開展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探索科技人員與農民合作的長效機制,加快科技成果産業化。加快培育以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業技術服務組織、農業成果轉化中心等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把農業科技推廣成果作為科技獎勵的重要內容,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

  按照項目、基地、人才統籌安排的原則,以資源系統整合為主線,以建立共用機制為核心,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採取靈活多樣的整合方式和共用模式,搭建適應我區自主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佈局合理、特色突出,具有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的科技條件技術平臺,有效改善科技創新環境,增強持續發展動力,為科技長遠發展與重點突破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1.建立和完善研究實驗平臺

  以自治區重點實驗室、研究試驗基地等相關研究實驗資源為重點,不斷強化各領域內具有地方特色和學科優勢的應用基礎和技術開發研究實驗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相關研究試驗機構的科學儀器、裝備水準,打破封閉狀況,穩定和凝聚一批人才,為全區科研開發與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一批開放、共用的研究實驗平臺,營造研究實驗資源的共用環境。

  2.建立和完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用平臺

  以自治區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協作共用體系建設為核心,推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業等單位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用,有效避免重復購置,提高科學儀器的綜合利用率,逐步形成全區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資源共用平臺。同時,加快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的功能開發和升級改造,形成全區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協作共用的長效機制。

  3.建立和完善自然科技資源共用平臺

  加強我區特色動物植物種質資源、微生物菌種和實驗材料、土壤及生物標本的蒐集、保藏和安全保管,完善自治區特色動植物種質資源庫(圃)和標本館,推進自治區級實驗動物中心的建設,實現自然科技資源的社會共用。按照統一規範的要求,提高資源加工、利用的數字化水準和管理水準,完善資訊化、網路化服務能力,形成體現區域特色、品質穩定、庫藏不斷增加、保存和利用水準持續提高的自然科技資源保障與共用體系。

  4.建立和完善科技資訊資源共用平臺

  以政府資助獲取與積累的科學數據資源為重點,整合相關部門和行業的科學數據,實現科學數據全社會共用;擴充與完善專利、工藝、標準及其他優勢學科領域科技資訊資源庫,促進區內外科技文獻網路平臺對接,實現科技文獻資源社會共用;充分發揮寧夏科技資訊網路的核心服務功能,推進科技行政管理、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自然科技資源、科學數據、科技文獻等科技資源網路化建設,構建基本覆蓋全區、服務全社會的綜合網路平臺和網路環境。

  5.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

  重點圍繞科技成果轉化資訊平臺、技術成果與産權交易平臺、專利服務平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等專業性服務平臺建設,提高生産力促進中心等相關機構的條件水準和服務能力,為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擴散提供支撐。促進面向中小型科技企業的科技型孵化器建設,以自治區國家級科技型孵化器為重點,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條件手段,提高孵化功能和服務水準。圍繞技術優勢明顯、工程化、産業化效益顯著的自治區級工程技術中心建設,增強其工程化試驗條件和裝備水準,提高對行業的技術擴散、輻射能力,帶動重點行業和支柱産業技術開發水準的提高。

  (三)創新人才團隊建設

  緊緊抓住培養、吸引、用好人才三個環節,不斷創新科技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大力培養各類人才,加快人才結構調整,優化人才資源配置,促進人才合理分佈。與自治區“人才高地”、“313人才工程”等人才工程形成聯動,提升我區核心競爭力,為推動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援。

  1.培養和引進高素質科技創新人才

  大力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著眼於人才總量的增長和人才素質的提高,重點吸引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堅持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相結合,建立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緊密合作的創新型人才基地,依託國家和自治區科技人才培養計劃、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科研基地、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項目,培育和凝聚一大批企業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和匯聚若干學科帶頭人和高素質科技領軍人才,選拔和造就一批科技管理專家和科技服務人才,加速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科技創新隊伍。堅持自主培養開發人才和引進國內外人才並重,加強引進人才和智力工作,加大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和管理人才公開招聘力度,重點科研機構的學術帶頭人、重點實驗室主任和其他高級科研崗位,逐步面向國內外招聘。建立和完善“留學人員創業園”、“大學生創業園”、“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人才創業園地,積極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到寧創業,實施企業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儘快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梯次合理、素質優良、新老銜接、充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科技人才隊伍。

  2.建立和完善創新人才使用和激勵機制

  進一步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完善人才市場服務體系,形成促進人才合理流動的機制,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工作業績緊密聯繫、鼓勵人才創新創造的分配製度和激勵機制。逐步建立科學分類和動態管理的職稱體系,形成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重在社會、業內認可的專業技術人員評價使用機制和“個人自主申報、業績公開評價、單位擇優聘用、政府監督指導”的職稱工作運作機制。實行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産要素參與分配,推進智慧財産權資本化。健全和完善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和科技獎勵評審機制,加大政府獎勵力度和範圍,鼓勵社會力量和用人單位設立各種獎勵。逐步改善高層次科技人員的生活和居住條件,制定優惠的養老、醫療等政策,初步建立有利於創新人才涌現與成長的體制機制。

  3.營造創新人才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

  加強對科技創新政策、優秀科技創新成果和科技創新人才的宣傳,制定鼓勵創新的政策,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科技創新人才選拔使用新機制。努力做到用事業造就人才、用環境凝聚人才、用機制激勵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形成各類高層次人才脫穎而出、健康成長、發揮才幹的良好環境和氛圍。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六、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黨委和政府應強化“抓科技就是抓經濟、抓創新就是抓發展”的理念,認真落實“一把手抓第一生産力”的工作機制和組織機制,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好科教興寧戰略和人才強區戰略的高度出發,加強和改善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切實把科技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與經濟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檢查、同落實,確保建設創新型寧夏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成立自治區自主創新工作領導小組,協調解決科技工作和科技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各市縣應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完善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門,強化政府的科技宏觀管理能力,扎紮實實推進科技工作;各有關部門要充分發揮行業管理職能,大力支援科技攻關和自主創新,切實加強對自主創新的宏觀指導、綜合協調和具體落實,形成黨委、政府統一管理,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社會各方面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協調推進的“大科技”、“大創新”、“大發展”格局。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學科學、用科學,用先進的思想武裝頭腦,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用創新的方法推動工作。

  (二)落實創新激勵政策

  堅持把營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作為政府引導和推動科技發展的關鍵,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國發〔2006〕6號)精神,根據規劃實施進展和實際需要,陸續出臺有利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有利於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充分利用國內外科技資源,有利於科技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政策,抓緊研究制定切實可行、有針對性、操作性強的實施細則,使科技政策與産業、金融、財稅等經濟政策相互協調、緊密結合,強化政策支援力度。

  (三)完善科技法規體系

  大力推進社會科技進步的科技法律制度建設,繼續完善自治區科技創新政策法規,儘快修訂《科技進步條例》、《技術市場條例》,加緊制定《科技仲介機構管理辦法》、《科技機構管理辦法》等地方性科技政策法規,加強對科技法規政策的宣傳和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真正把科技創新納入法制化軌道。

  (四)大幅增加科技投入

  堅持把對科技事業發展特別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投入作為戰略性投資,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銀行貸款為支撐、社會籌資和引進外資為補充,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體系。建立自治區財政性科技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增強政府投資力度,調整和優化投入結構,確保投入增幅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十一五”末,區本級、地市級、縣區級財政科技經費投入佔同級財政支出的比重分別達到4%、2%、1%。積極組織區內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工程技術中心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多渠道爭取中央財政科技投入和專項資金的支援。運用政策引導、資金支援、貼息擔保和稅收優惠等綜合措施,引導企業增加科技投入,爭取金融機構對高新技術的支援,吸引社會資金投向創新事業,推動創業風險投資事業發展,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供保障。到2010年,自治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技型企業、自治區認定企業技術中心所在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研發中心所在企業的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1%、2%、3%、5%以上。

  (五)加快科技管理改革

  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促進公正公開為核心,深化科技計劃管理體制改革,構建“權責明確、定位清晰、結構合理、運作高效”的自治區科技計劃體系和“公正、公開、規範、高效”的科技計劃管理體系。調整和完善科技計劃結構,建立“2+2”科技計劃體系,即:科技攻關、環境與能力建設兩個主體計劃和成果轉化、應用基礎研究兩個引導計劃。科技攻關計劃側重整合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環境與能力建設計劃以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為主要任務,成果轉化計劃突出成果産業化和企業技術創新,應用基礎研究計劃注重圍繞自治區重大戰略需求,開展原始性創新。建立智慧財産權激勵機制,把智慧財産權産出作為科技評價的重要指標。

  (六)加強對外科技合作

  積極開展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圍繞自治區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中的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組織實施一批互利雙贏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和重大技術引進項目。努力開拓新的合作領域,利用各種渠道和形式,爭取新的科技合作機會,擴大合作範圍和創新合作方式,引進國外科技創新資源為我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加強東西部科技合作,在抓好閩寧、魯寧科技合作項目的同時,加強省際、市際、縣際多渠道的聯繫,通過政府間、企業間、民間多層次渠道,就共性關鍵科技問題開展科技聯合研究,促進地域性資源和産業發展的科技合作。鼓勵企業與區內外大學和研究部門開展産學研合作,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推進委託研究、聯合申報、合作研發,鼓勵我區骨幹企業“走出去”,組織開展科技招商,有選擇、有目標地引智、引技、引資。

  (七)營造創新文化氛圍

  加強科學普及,營造全區幹部群眾熱愛科學、關注創新、參與科技進步的社會文化氛圍。強化政府對科普工作的領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的通知》(國發〔2006〕7號)精神,建立科普事業良性運作機制。組織實施科普建設工程,鼓勵全社會興辦科普公益事業,多方籌措資金,支援科普活動開展。各級政府要保證和逐步加大對科普經費的投入。到2010年,全區、川區市縣和山區市縣每人平均科普經費分別達到0.5、0.6和0.3元以上。把公共科技文化設施建設列入城市基礎建設計劃,重大科技計劃中設立一定比例經費用於建設和完善科普活動設施、開展科普研究。充分發揮科技評價和科技獎勵在推動自主創新中的導向作用,在全社會培育創新意識、倡導創新精神、完善創新機制,大力提倡敢為人先、敢冒風險的精神;大力倡導敢於創新、勇於競爭和寬容失敗的精神,提高全民的創新意識、創新理念和創新能力,激發人們的創新積極性和潛能,努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尊重人才、尊重創新的創新文化氛圍。

  (八)完善規劃實施機制

  堅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成效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的重要內容。各地各部門要圍繞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和總體部署,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結合實際,研究和制定本地區本部門的科技發展規劃,制定實施規劃的具體措施;各行業要從各自的發展實際出發,制定相應的科技發展計劃,形成全區上下貫通、協調一致的工作推進機制。要把責任制考核延伸到市縣有關部門、企業和科技單位,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確保目標到人、措施具體、考核有力,充分調動各方面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自治區科技管理、發展改革、財政等綜合管理部門要緊密配合,切實負起責任,加強對行業和區域科技計劃的協調和分類指導,共同推動《規劃》的組織實施。建立規劃實施的動態調整機制,準確把握科技發展趨勢,根據科學技術的新進展以及我區經濟社會需求的新變化,對納入規劃的重大項目作必要的調整,滾動實施。

  本規劃的實施關係我區科學技術事業的全面發展,關係我區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關係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關係我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讓我們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定信心,奮發有為,開拓創新,為建設創新型寧夏,實現我區科學技術發展的宏偉藍圖而努力奮鬥!

來源:中國區域開發網

編輯:weim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