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冷靜看待千億美元順差 加快外貿增長方式轉變
 
 
  來源:      日期:2006-01-17 10:43

 

   正如原先預測的那樣,2005年中國對外貿易出現了大額順差。據海關最新統計,去年外貿順差總額超過千億美元,為歷年之最。

  貿易順差激增是中國外貿領域的新現象,也是國民經濟和貿易發展達到一定水準的必然結果,折射出國內産業特別是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明顯提升。長期以來,中國進出口大體是基本平衡、略有盈餘,但近年貨物出口增速持續在30%以上,遠高於全球平均增幅;“十五”期間,中國出口增量佔全球的比重高達15.5%,相當於美、德兩國出口增量之和,居全球首位。出口規模龐大並連走高位,加上國內産能過剩釋放、人民幣升值預期等因素,導致順差激增。順差的存在,有利於保持宏觀經濟穩定。但有一點不容忽視:與日、韓不同,中國外貿是在世界市場分完“蛋糕”的環境下快速成長的,順差並非越多越好。

  儘管較之以往一些年份,目前貿易順差佔進出口總額的比重並不大,其絕對額卻比順差最多的1998年高出兩倍以上。順差或逆差,本是國際貿易中的正常變數,但逆差過大,會給經濟運作帶來風險;同樣,順差過大,也會影響經濟的均衡發展。順差並不意味著順境,現階段大額貿易順差主要有三弊:造成外匯儲備猛增、大量“真金白銀”閒置和國內資源流失浪費;給人民幣匯率形成新的升值重壓;將加劇中國與相關貿易夥伴尤其是美歐的貿易摩擦,去年的紡織品爭端已經發出了警示。

  “重出口輕進口”、“喜順差憂逆差”,這是國內風行多年的思維定勢。過度追求順差,助長了地方和企業盲目擴大出口,陷入數量擴張型的粗放式增長怪圈。事實上,面對國內的就業和市場壓力,固然要繼續保持出口適度增長,但同時也應發揮進口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貿易順差使外匯儲備源源流入,如何用好這些儲備,有選擇地擴大進口,是一門大學問。在國際貿易中大可不必“通吃”,只有立足互利共贏,我們的貿易才會越做越大,正如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謝林所言:“有效約束自我隨意性反而會增強自我主動性。”

  不過,從根本上改善貿易不平衡狀況,還是要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的抓手,當屬自主出口品牌。中國貿易順差有很大程度是國際産業轉移所致,集中在加工貿易和勞動密集型産業,處於國際分工的低端。由於缺乏自主品牌,只能以廉價勞動力換取微小收益。雖有170多類商品的産量居世界第一,但中國卻沒有一個世界級出口品牌。這幾年全球貿易摩擦有增無減,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供大於求矛盾普遍凸顯,即使如此,一些世界知名品牌的貿易份額仍然不減反增,沒有自主品牌的企業只好在夾縫裏掙扎。

  任何一個貿易強國的崛起都離不開自主品牌的支撐,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就説過:“在國際經貿交往中,新力是我的左臉,豐田是我的右臉。”自主出口品牌不僅僅是一個標識、一塊牌子,更重要的是品質、效益、競爭力。有了實打實的自主品牌,才會真正擁有進軍貿易強國的敲門磚,實現出口結構升級和外貿可持續增長,也才可能讓順差或逆差之類的問題變得不再那麼敏感。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weim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