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解讀《建議》:為何説我們站在一個新歷史起點上
 
 
  來源:      日期:2005-10-25 18:51

 

    新華網北京10月23日電 經濟發展總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一個時期的經濟運作結果,客觀上總是下一個時期繼續發展的起點。“十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我們站在了一個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上。主要表現在:

    第一,物質基礎的新起點。“
十五”時期我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綜合國力顯著增強。2004年國內生産總值達到13.69萬億元,按照匯率折算超過1.6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七位。特別是基礎設施條件有了很大改善。能源交通建設得到加強,2004年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87萬公里,比2000年增加47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3萬公里,增加1.8萬公里。鐵路營業里程7.4萬公里,增加5500公里。西氣東輸管道全線貫通並投入商業運營。2004年發電裝機容量達到4.4億千瓦,比2000年增加1.25億千瓦,已居世界第二位。一些重要原材料的生産規模也明顯擴大。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國民經濟和社會資訊化步伐加快,全國網際網路上網人數達到1億人。

    第二,發展觀念的新起點。“十五”期間我們不僅獲得了巨大的物質成果,而且獲得了巨大的思想成果。通過抗擊非典、推動發展的偉大實踐,通過認真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經驗,通過借鑒吸取國外發展過程中的有益做法,我們黨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認識上的深化和昇華,是關於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科學發展觀是貫穿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的指導思想,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科學發展觀是一面鏡子,對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可以找出我們的差距;科學發展觀是一個燈塔,按照科學發展觀指引的航向,我們就能夠到達勝利的彼岸;科學發展觀是一個強大的思想武器,只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我們就能夠破解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障礙。

    第三,對外開放的新起點。“十五”時期我國對外開放跨上了一個新臺階。對外經濟規模明顯擴大。從2000年到2004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從4743億美元增加到1.15萬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從407億美元增加到606億美元,國家外匯儲備從1656億美元增加到6099億美元,目前外貿進出口總額居世界第三位,外商直接投資和國家外匯儲備居第二位。外貿進出口總額相當於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已經達到70%。我國的境外投資雖然總體規模還小,但呈現明顯擴大態勢。我國已經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正在順利度過過渡期,標誌著我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正在更大程度、更廣範圍、更深層次上對外開放。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帶動力量,特別是對一些與我國經貿關係密切的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産生了十分明顯的影響,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不斷加深,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完)

 (來源:新華網)

編輯:木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