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溫家寶:關於制定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的説明
 
 
  來源:      日期:2005-10-25 16:59

 

(二〇〇五年十月八日)
溫家寶 
 

10月8日,溫家寶總理就《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稿向中國共産黨第十六屆五中全會作説明。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討論稿)》,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直接領導下研究制定的。胡錦濤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和中央政治局會議,對《建議》稿進行多次討論,聽取有關部門的專題彙報,並就《建議》的指導思想、主要任務和重大問題作了重要指示。《建議》稿還廣泛徵求了各地區、各部門黨委(黨組)、黨內老同志和十六大代表的意見,聽取了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負責人、無黨派人士以及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形成的過程,是充分發揚民主的過程,比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這個《建議》經這次全會審議通過以後,將由國務院據以編制“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提請明年春天召開的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議批准後,頒布實施。現在,我受中央政治局的委託,對《建議》作如下幾點説明。

  一、關於“十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面臨的形勢

  正確認識國內外形勢,是制定“十一五”規劃的依據和前提。《建議》指出,“十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面向未來,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這個判斷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新世紀的頭五年,在我國歷史進程中是不平凡的五年,是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的五年。我國擺脫了上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嚴重衝擊,成功地戰勝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災害的挑戰,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有效抑制了經濟運作中不穩定不健康因素,經濟社會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根據國家統計局初步預計,2005年國內生産總值將超過15萬億元,五年平均增長8.8%;財政收入將達3萬億元左右,比2000年的13395億元增長1.3倍。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要進展,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産出現重要轉機,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高新技術産業得到較大發展。改革不斷深化,特別是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體制改革有了重大突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上了一個大臺階,預計2005年進出口總額將超過13800億美元,比2000年的4743億美元增長1.9倍多。預計五年累計利用外資2700億美元。城鄉居民收入有較大幅度提高,生活進一步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五年來,我國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尤為重要的是,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有了新的飛躍,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思想,這對於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事業具有全局的和長遠的指導作用。

  《建議》全面分析了我們面臨的國內外形勢。今後一段時期,國際環境總體上對我們有利。和平、發展、合作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這些有利於我們集中精力加快發展自己,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國內有利條件也很多。我們有十三億多人口日益增長的國內市場需求,有豐富的和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的勞動力資源,有明顯改善的基礎設施條件和科技教育基礎,有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還有在實踐中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充分利用國內外有利條件,今後五年我們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也面臨著不少突出問題和嚴峻挑戰。國際環境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居高不下,國際競爭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趨於強化。我國現在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産力還不發達,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結構不合理和粗放型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資源、環境和就業的壓力加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突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不少問題亟待解決;特別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還比較多。我們必須居安思危,樹立憂患意識,高度重視這些矛盾和問題,做好克服各種困難和應對風險的充分準備。

  總之,我們一定要增強歷史責任感和時代緊迫感,繼續抓住和用好戰略機遇期,加倍努力做好工作,迎接新的挑戰、新的任務,使我們國家在新的發展起點上繼續向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邁進,逐步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生活富裕。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要和光榮使命。

  二、關於“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根據黨的十六大作出的戰略部署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建議》明確提出了制定“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這就是: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品質,落實“五個統籌”,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需要著重説明的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是這次《建議》最鮮明的特點。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我國長期以來經濟建設中的經驗教訓,吸收人類現代文明進步新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制定和實施“十一五”規劃,必須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並要把科學發展觀貫穿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為此,《建議》提出,“十一五”期間要堅持“六個必須”的原則:即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這“六個必須”,體現了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相互聯繫和相互促進的,需要全面、辯證地認識和深刻理解。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是要始終把握好的重大原則。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在於發展。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緩解就業的巨大壓力和處理好各種社會矛盾,沒有經濟持續較快的發展是做不到的。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努力促進發展。同時,發展必須是科學的發展,注重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注重資源的節約和環境保護。如果忽視增長品質和效益,不惜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片面追求一時的高速度,盲目擴大固定資産投資規模,這种經濟發展是不能持續的,勢必會造成大的起落。我們要正確把握經濟發展趨勢的變化,及時採取有力措施,妥善解決可能妨礙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各種問題。

  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要緊緊抓住的一條主線。經濟結構不合理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産業結構層次低,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投資和消費關係失衡,這是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不高、經濟社會發展存在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著力解決好經濟結構問題,才能持續擴大國內需求,增加有效供給,促進就業,顯著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要堅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在調整經濟結構中實現較快發展。

  大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要切實抓好的關鍵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過多地依靠擴大投資規模和增加物質投入,這種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與資源、環境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已經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必須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對此要有強烈的緊迫感。要從推動科技進步、深化體制改革、加強科學管理等方面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著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質消耗、保護生態環境,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不斷提高全國人民生活水準,是要堅持實現的根本目的。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宗旨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發展經濟的出發點和歸宿。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搞建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加,要不斷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拓寬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結構,提高消費水準和生活品質,著力解決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使全體人民共用改革發展的成果,過上更加寬裕的小康生活。

  在綜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建議》提出了“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包括經濟增長、資源環境、自主創新、社會發展、改革開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這裡主要就兩個重要目標作一點説明。一是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這比中央以前提出的十年國內生産總值翻一番的要求更高了一些。這是綜合考慮“十五”期間經濟發展狀況和未來五年發展的各方麵條件提出的,這個目標是積極穩妥的。二是提出“十一五”期末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這是針對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重的問題而提出的,突出體現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近幾年我國能源消費增長速度明顯快於經濟增長速度,各個方面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潛力還很大,通過努力這一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三、關於“十一五”時期的主要任務

  《建議》明確提出了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主要任務。這裡重點説明以下幾個問題。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十一五”期間,解決好“三農”問題仍然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這主要是考慮:一方面,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目標的難點和關鍵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體現了農村全面發展的要求,也是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另一方面,我國農村發展和改革已進入了新的階段,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方針,加大各方面對農村發展的支援力度,這樣才能較快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可以概括為: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二十個字,內容豐富,涵義深刻,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突出抓好以下幾個重點方面:一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調整農業生産結構,加強農業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二是全面深化以農村稅費改革為重點的綜合改革。加快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縣鄉財政體制、農村金融和土地徵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三是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重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産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四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要採取綜合措施,廣泛開闢農民增收渠道,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引導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産業和城鎮有序轉移,繼續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必須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艱巨和長期的任務,各地要制定科學規劃,注重因地制宜,加強分類指導,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防止形式主義和強迫命令,紮實穩步地推進。

  (二)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十一五”期間,必須把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作為關係全局的重大任務。要突出抓好三個方面:一是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持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強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二是發展規模經濟,實現規模效益。主要通過市場作用和必要的宏觀引導,進一步打破行業、地區、所有制界限,推動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充分發揮現有企業作用,避免低水準重復生産和建設。三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大力發展迴圈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需要強調指出,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資源和環境的約束還會加大,人民群眾對生産生活環境品質的要求更高。保護資源和環境,是難度很大而又必須切實解決好的一個重大課題。

  (三)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是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作出的總體戰略部署。《建議》從各地區的實際出發,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加強薄弱環節、促進協調發展的要求,明確了各區域的發展導向和總體思路。還著重在三個方面提出了落實區域發展戰略的途徑。一是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包括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和扶持機制。國家繼續在經濟政策、資金投入和産業發展等方面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援,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二是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根據各個區域人口、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實行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三是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佈局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重視發揮城市群的集聚效應。

  (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發展。當前,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一場全球性的科學技術革命。這給各國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嚴峻挑戰。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創新是提升科技水準和經濟競爭力的關鍵,也是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致力於建設創新型國家。要大力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努力提高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著力抓好以下幾點:一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二要改善技術創新的市場環境,加快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加強技術諮詢、技術轉讓等仲介服務。三要實行支援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和政府採購等政策,完善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四要利用好全球科技資源,繼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積極參與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五要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這是需要特別強調的問題。保護智慧財産權,對鼓勵自主創新、優化創新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有利於減少與國外的智慧財産權糾紛。要建立健全智慧財産權保護體系,加大保護智慧財産權的執法力度。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科學技術發展,必須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要從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出發,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增強科技競爭力。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在一些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取得突破。要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技術瓶頸,在能源、資源、環境、農業和資訊等關鍵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要著眼長遠,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在一些前沿高科技戰略領域超前部署,培育新興産業。實現科技發展的目標,必須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各種科技資源的潛力。從根本上説,加快科技發展,全面推動經濟振興和社會進步,都取決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大量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繼續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要加快教育結構調整,著力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品質。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體制改革。

  (五)深化體制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準。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重大決策。2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堅決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分不開的。要實現新階段的發展任務,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必須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議》把深化體制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準放在重要位置,特別強調要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保障。這是因為,我國改革仍然處於攻堅階段,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必須解決不少難度很大的深層次問題;同時,要搞好“五個統籌”,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都要靠深化改革。因此,必須以更大決心加快推進改革,使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建議》對“十一五”時期深化體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這裡就幾個問題作點説明。

  第一,著力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這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準的關鍵。重點是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目前,各級政府仍然管了許多不應該管又管不好的事,而不少應該由政府管理的事卻沒有管好,一些部門之間職責不清、管理方式落後、辦事效率不高。只有堅決實行政企分開,企業才能真正成為市場主體,也才能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政府才能集中精力全面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也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宏觀調控體系和制度。要繼續推進政企分開,堅決把不該管的事交給企業、仲介組織和市場,同時把該管的事切實管好,並要適應新的情況,更多地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強管理。進一步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繼續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特別要建立健全和嚴格實施市場準入制度,加強對全社會投資活動的引導、調控和監管。要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減少行政層級,理順職能分工。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

  第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改革已取得了重要進展,但仍然需要加大力度,繼續推進。要加快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深化壟斷行業改革,放寬市場準入,實現投資主體和産權多元化。建立健全各類國有資産監管體制和制度。繼續深化集體企業改革。同時,認真貫徹落實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和政策,為非公有制企業健康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的法治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

  第三,推進財稅金融體制改革。要從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節約能源資源、促進全面協調發展的要求出發,深化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合理界定各級政府的事權,建立健全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完善中央和省級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理順省級以下財政管理體制。完善增值稅制度,實現增值稅轉型。調整和完善資源稅。統一各類企業稅收制度。加快金融體制改革,這是關係改革和發展全局的重要任務,直接關係到國家經濟穩定與安全。要繼續推進國有金融企業的股份制改造,深化政策性銀行改革,穩步發展多種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業。在深化改革中推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加強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目前我國已進入加入世貿組織的後過渡期,對外開放面臨更加複雜的國際環境。在紡織品貿易、智慧財産權、能源資源等方面,新的矛盾和問題還會繼續出現。必須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準。要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把既符合我國利益、又能促進共同發展,作為處理與各國經貿關係的基本準則。一是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努力實現進出口的基本平衡。二是繼續積極有效利用外資,著力提高利用外資品質,加強對外資的産業和區域投向引導。三是支援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按照國際通行規則到境外投資。要進一步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促進生産要素跨境流動和優化配置的體制和政策。在擴大對外開放中,切實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六)加強和諧社會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加快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特別要突出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就業、社會保障、扶貧、教育、醫療、環保和安全等問題。

  就業是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是我們要長期面對的突出難題。未來一個時期,城鎮新成長勞動力、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等方面的壓力都很大,就業矛盾相當突出。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和再就業。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這是維護社會公正、協調社會利益、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要繼續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制度,逐步提高基本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層次,增強統籌調劑的能力。同時,要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擴大城鎮社會保障的覆蓋面。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努力增加財政的社會保障投入,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基金。

  鋻於當前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矛盾比較突出,《建議》高度重視合理調節收入分配的問題。明確提出了逐步解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原則和政策,強調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準,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規範個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

  教育是現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國民素質,必須大力發展教育。重點加強義務教育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對農村學生免收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補助費,認真解決城市低收入群眾的子女就學困難問題。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資助體系,發展現代遠端教育,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要進一步採取措施,堅決制止教育亂收費現象。

  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要按照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特點,採取不同的政策。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産業發展格局和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要努力創造更多更好適應廣大群眾需求的優秀文化産品。

  努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健康水準。要加大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提高對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助服務能力。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整頓藥品生産和流通秩序。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完善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認真研究並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積極開展全民健身運動。

  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關係重大,必須進一步抓好安全生産和社會治安工作。要健全安全生産監管體制,嚴格安全執法,加強安全生産設施建設。同時,要強化對食品、藥品、餐飲衛生等市場監管,保證人民群眾健康安全。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繼續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穩定,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建議》專門闡述了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進兩岸關係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積極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等重大問題,提出了明確要求。四、關於“十一五”時期需要處理好的幾個重大關係

  “十一五”時期的任務十分繁重和艱巨,有許多“兩難”的棘手問題需要解決。做好今後五年的工作,要把握全局,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特別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重大關係。

  一是正確處理內需和外需的關係。立足於擴大國內需求,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重大戰略方針。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人民群眾收入水準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的發展階段,國內儲蓄率也較高,這就決定了我們需要也有可能主要依靠國內需求推動發展。既要繼續擴大投資需求,保持固定資産投資以合理的規模和速度增長,更要注重擴大消費需求,進一步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同時,要繼續拓展國際市場,擴大國外需求。要把擴大國內需求和合理利用國外需求很好地結合起來,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二是正確處理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的關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的情況下,必須自覺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以增進經濟社會活力,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和效率。同時,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以引導和保證經濟平穩健康運作。任何國家都有宏觀調控,我國是一個有十三億多人口的大國,又處於經濟社會迅速變化的時期,搞好宏觀調控尤為重要。要健全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改善宏觀調控方式,以更好地適應改革開放新形勢的需要。

  三是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我們國家大,各地情況不同,發展很不平衡。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是我們黨歷來十分重視的問題。中央在制定方針政策時,要考慮全局利益和長遠發展,也要照顧不同地區的特點和利益,區別對待。地方要充分發揮各自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因地制宜地做好工作,但必須維護和服從中央的統一領導,自覺顧全大局,這是貫徹全國“一盤棋”的要求。要堅決克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現象。只有把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都發揮好,才能把中國的事情辦好。

  四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係。發展經濟、增加物質財富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礎,必須毫不動搖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國民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障。要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全面進步,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提高社會現代文明程度,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五是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我們面臨的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都很繁重,處理好這三者的關係十分重要。只有保持經濟持續較快發展,才能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更好地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改革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要不失時機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穩定是發展和改革的前提。必須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與發展,通過改革和發展促進社會穩定。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做好這五年的工作,對於鞏固和發展來之不易的好形勢,對於順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讓我們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紮實工作,為把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向前進而奮鬥。(新華社北京10月19日電) 

(來源:新華社)

編輯:木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