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第十個五年計劃(2001年—2005年)
 
 
  來源:      日期:2005-10-25 16:26

 

  “十五”期間宏觀調控的主要預期目標分別是:

  經濟增長速度預期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産總值達到12.5萬億元左右,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9400元。五年城鎮新增就業和轉移農業勞動力各達到40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左右。價格總水準基本穩定。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國際競爭力增強。2005年第一、二、三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3%、51%和36%,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分別為44%、23%和33%。國民經濟和社會資訊化水準顯著提高。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地區間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城鎮化水準有所提高。

  科技、教育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2005年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技術進步加快。各級各類教育加快發展,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成果進一步鞏固,初中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力爭達到60%左右和15%左右。

  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以內,2005年全國總人口控制在13.3億人以內。生態惡化趨勢得到遏制,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2%,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到35%。城鄉環境品質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00年減少10%。資源節約和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居民生活品質有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比較完善。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增長5%左右。2005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住宅建築面積增加到22平方米,全國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40%。城市醫療衛生服務水準和農村醫療服務設施繼續改善,人民健康水準進一步提高。城鄉文化、體育設施增加,覆蓋面擴大,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社會風氣和社會秩序好轉。  
 
(來源:信産部網站)

編輯:木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