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年—1962年)
 
 
  來源:      日期:2005-10-25 16:08

 

  1956年9月召開的黨的“八大”正式通過由周恩來主持編制的《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建議》明確規定了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一)繼續進行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建設,推進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鞏固基礎;(二)繼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鞏固和擴大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三)在發展基本建設和繼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工業、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産,相應發展運輸業和商業;(四)努力培養建設人才,加強科學研究工作,以適應社會主義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五)在工農業生産發展的基礎上,增強國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準。《建議》從1958年到1962年五年內的主要指標是:工業産值增長一倍左右,農業總産值增長35%,鋼産量1962年達到1060萬噸到1200萬噸,基本建設投資佔全部財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時期的35%增長到40%左右,基本建設投資總額比“一五”時期增長一倍左右,職工和農民的平均收入增長25%到30%。

  但是,由於“八大”後冒進思想的影響,“二五”計劃在制定和執行中出現了嚴重的冒進傾向,許多計劃指標不斷修正和大幅度提高。1958年8月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並批准的《關於第二個五年計劃的意見》,提高了奮鬥目標,提出可以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完成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可以為向共産主義過渡創造條件,到1962年建成強大的獨立完整的工業化體系,在若干重要産品和産量方面超過英國,趕上美國。據此,《意見》提出農業總産值五年增長2.7倍以上,1962年糧食總産達到15000億斤,棉花15000萬擔,鋼8000萬噸,煤9億噸,棉紗1600萬件,五年基本建設投資3850億元,重大建設項目1000個以上。

  由於1958年以來的“大躍進”運動和“反右傾”運動,造成國民經濟主要比例關係失調,連年出現財政赤字,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難。我國經濟建設己不能按照第二個五年計劃的部署繼續發展,國家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在批轉國家計委《關於1961年國民經濟計劃控制數字的報告》中提出了國民經濟調整、充實、鞏固、提高的“八字方針”,1961年1月黨的八屆九中全會正式批准。 
 
(來源:信産部網站 )

編輯:木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