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專論:兩岸新形勢下海西的對臺角色與作用

  時間: 2009-05-07 21:01     來源: 東南新聞網       
 
 

  編者自海峽西岸經濟區構想被提出以來,福建省就提出要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為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區。2008年3月後,臺灣政局發生積極變化,隨後兩岸“兩會”制度化協商恢復,兩岸“三通” 、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得以實現,兩岸金融合作、大陸企業赴臺投資有了新的進展,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也進入議事日程,兩岸關係出現和平發展的新局面。最近,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關於支援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這意味著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將會獲得更大的支援。那麼,在兩岸關係新形勢下,在中央的大力支援下,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兩岸交流合作中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對此,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唐永紅撰文指出,在兩岸關係發展的新形勢下,海峽西岸經濟區將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對臺優勢與作用將發生較大變化,需要重新定位對臺角色與作用。他認為,在兩岸最終實現和平統一之前,兩岸需要有一個彼此磨合與相互適應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一個可行途徑與方式就是在有條件的兩岸次區域層面先行先試製度性合作與一體化,顯然,海峽西岸經濟區可以充分利用其與臺灣具有的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地緣文化關係與優勢,做好先行先試的工作,而這也為海峽西岸經濟區進一步發揮對臺優勢與作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機遇。以下是文章全文:

 

  兩岸一體化先行試驗區:新形勢下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對臺角色與作用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唐永紅

 

  隨著主張兩岸交流合作與和平發展的中國國民黨重新在臺灣執政,臺海局勢趨於緩和,兩岸交流合作與和平發展正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趨勢與主題。在兩岸關係發展的新形勢下,特別是在兩岸全面直接“三通”取得重大突破、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有望實現的新形勢下,海峽西岸經濟區將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對臺優勢與作用將發生較大變化,需要重新定位對臺角色與作用。

 

  一、兩岸關係新形勢下海峽西岸經濟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新形勢下海峽西岸經濟區面臨的機遇

 

  其一,新形勢下兩岸邁向和平發展的軌道,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兩岸關係中的地位與角色有望發生相應改變,有可能從兩岸對峙鬥爭的前沿轉換為兩岸交流合作與融合的前沿,成為促進國家和平統一的前沿。這意味著長期以來阻礙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及其對臺優勢發揮的潛在威脅得以消除。

 

  其二,新形勢下“三通”直航得以實現,先前對“小三通”的政策限制也得以解除,臺灣海峽將從兩岸往來的天塹變成兩岸往來的通道,成為連結海峽兩岸與國際航運的黃金水道。這不僅意味著“小三通”管道的作用可以進一步發揮,而且意味著長期以來抑制海峽西岸經濟區對臺優勢與作用發揮的“三通”不通因素得以解除。

 

  其三,“三通”直航以及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的實現,不僅將顯著提升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經濟發展環境與投資環境,而且使得閩臺之間潛在的地緣經濟優勢、地緣文化優勢、地緣政治優勢可以充分發揮,有助於閩臺各種交流、合作與融合的擴展與深化,特別是有助於閩臺經貿交流、合作與一體化的發展(例如,有助於海峽西岸經濟區對外對臺招商引資、閩臺産業對接與合作、閩臺貿易的進一步發展、閩臺港口物流合作發展、閩臺旅遊業合作發展),使得“閩臺共同生活圈”、“海峽經濟區”有望形成。

 
編輯: 邵磌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