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海峽時評:期待“海西”新奇跡

  時間: 2009-05-07 20:58     來源: X--新華社     
 
    在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尚未見底、海峽兩岸關係出現重大積極變化的背景下,國務院討論並原則通過了《關於支援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首次明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定位及其特色發展方向,這一舉措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
 

  從一個沿海相對滯後發展省份的自我戰略調整,到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再到構築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的國家意志,加快以福建省為主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其意義重大而深遠。 

  2004年初,福建正式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規劃,這一著眼臺海、融入全局的戰略規劃為福建的發展重新找到了合適的定位。“海西”戰略成為引領福建走向勃興的關鍵元素:過去的5年是福建省經濟發展最快的5年,全省生産總值從6053.14億元上升到10863億元;財政總收入從622.76億元達到1516億元;海洋經濟總量進入全國沿海省市第3位,海峽西岸經濟區漸成規模。 

  “海西”與臺灣地區一水相隔,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佈局中處於重要位置。這一定位,不僅著眼于福建的客觀地緣優勢,也改變了福建過去固步于“行政區自我崛起”的發展路線,開始走以省際區域對接和區域整合為內容的“經濟區戰略崛起”的發展路線,肩負起更多促進區域、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責任和使命。 

  目前,已有50多個國家部委、中央企業支援“海西”發展的舉措得到深入實施,20個中心城市的區域經濟聯盟正在形成,福建服務中西部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加快構建,與兄弟省份的區域協作進一步加強,這就是很好的例證。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在當前兩岸關係出現重大積極變化的新形勢下,應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進一步發揮福建比較優勢,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促進福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福建與臺灣地區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對臺交往的優勢可謂是福建最大的優勢。從30多年前利用臺資、僑資起步發展經濟,再到今天強調“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試區域”,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正處於對臺交流合作的多重歷史機遇交匯點上,“對臺優勢”應時順勢地獲得了更多的實質性內容和可作為空間。 

  面對兩岸實現直接“三通”和經貿正常化不斷推進的積極態勢,具有獨特優勢和30多年對臺交流合作經驗的福建值得各方期待。近年來,福建率先引進臺灣水果、率先擴大臺灣農産品準入及零關稅的準備核放、率先啟動對臺灣農産品的緊急採購、率先開展臺灣水果智慧財産權保護、率先恢復對臺漁工合作業務等,隨著一系列政策舉措的實施,福建已經成為落實對臺優惠政策的試驗區和先行地。 

  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兩岸經濟發展構成嚴峻挑戰的形勢下,海峽兩岸更應擴大經濟交流與合作,以最大限度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提升抵禦危機和風險的能力。正所謂“兄弟同心、其利斷金”,我們相信,《關於支援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的出臺,將有力促進這一區域成為兩岸同舟共濟、互惠共榮的和諧家園。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西”戰略儘管才提出短短的5年多時間,但其風起雲湧的發展勢頭已顯現出令人期待的前景,它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兩岸和諧共榮方面也已初見成效。一以貫之地堅持和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戰略,必將給世人帶來更多的驚喜。

 
編輯: 邵磌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