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臺資企業協會會長、保定味群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紀翔。(台灣網 鐘寶華 攝)
台灣網9月30日保定消息 1992年,“味群”企業便來到河北保定設廠,這和當時大多臺商選擇東部沿海形成迥然反差。回想當初的選擇,保定市臺資企業協會會長、保定味群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紀翔表示,正是“味群”當時以內銷為主的市場定位,最終決定紮根毗鄰京津、交通便利、能源充足的保定。事實證明,這個選擇沒有錯。
“在保定,我可能做的不是最大的企業,但一定會是最久的!”經過近20年的發展,王紀翔更加堅定了自己當初的選擇。而面對兩岸商簽ECFA後的前景,他表示:兩岸經貿合作領域會更加廣闊,層次也越發深入,兩岸應更緊密聯合,共同開拓市場,實現企業雙贏發展。
逐市場投資大陸 因機緣落戶保定
1970年,從中興大學食品科學系畢業的王紀翔,集資100多萬元在臺中成立了味群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邁出在調味品行業發展的堅定一步,並自此在該行業紮根立足,闖出一番天地。
1990年代,臺灣食品業開始西進大陸,統一、康師傅等企業紛紛在北京、天津等地設廠,作為配套企業,王紀翔決定果斷跟進,搶灘大陸市場。“當時我已經準備好在印尼投資,但最終還是選擇來大陸投資設廠。”王紀翔説,對臺灣企業來講,大陸市場的吸引力實在是太大了。
西進大陸是必然趨勢,但仍有很多人質疑,為什麼不選擇市場龐大的京津,而選擇當初還沒有臺商投資先例的保定?
王紀翔説,這既是一次機緣巧合,更是深思熟慮的結果。他曾與當時的保定市領導有過一次偶遇,當對方得知自己有意在大陸設廠時,便主動幫助尋找合資公司,解決各種困難,積極促成雙方合作。自己也充分考慮了保定靠近統一、康師傅等速食麵企業的主力生産基地的同時,又具有勞動力資源和生産資料豐富、交通運輸便利等優勢,落戶保定順理成章。
靠品質立足市場 借人才紮根大陸
“食品企業本身就是良心事業,因為要吃到肚子裏面去。”在調味品行業摸爬滾打了大半輩子的王紀翔深知這一點。“味群”也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建立了從原材料驗收、産品檢測、直至運輸配送等各環節的品質保證系統。公司員工30%到40%人力都投入到品保和研發上。
高品質為“味群”贏得了廣闊的大陸市場,引來更多的客戶。目前,“味群”在保證供應大陸市場的同時,也已銷往全球,在國際市場供不應求。而這樣輝煌的成就,離不開王紀翔本土化的人才培養策略。
王紀翔介紹,因為行業本身比較冷門和特殊,在社會上延攬直接可用的人才很難,專業技術人才只有靠自己培訓,而培訓的首選對象,當然來自高校。“味群”多年來同河北大學、河北農大等本地高校一直有著良好合作,通過到這些高校招聘人才,進行初、中、高級不同程度的在職培訓,來充實人才隊伍。高級管理人才,甚至外派進京,到北大、清華等深造。
“公司裏除了董事長、總經理是臺灣人以外,其他管理層和員工都是本地人。而所有員工中40%左右都是大學生,且實現在地化招聘。”王紀翔説自豪地説,培訓是職工最大的福利。企業本來就是這樣,自身發展的同時,也應該創造一定的社會效益。
創會會長再“回鍋” 建言兩岸更緊密合作
1996年,保定市臺資企業協會成立,王紀翔憑藉驕人成績榮膺創會會長。當時有會員160多家,相對其他地區的臺協,算是個“大家庭”。他説,大家會經常在一起聯誼交流,共謀發展,共度難關。經歷第二、三屆會長的交替,王紀翔再次被推選出山,“回鍋”擔任第四任保定臺協會長,並連任至現在的第五屆。
王紀翔認為,保定北鄰首都、南接石家莊、東靠天津,面對三座城市巨大的虹吸效應,區位優勢很容易變成劣勢,被掩蓋了光芒。他建言,新能源産業將為保定經濟發展注入一股新的活力,保定應善用現有基礎,進一步促進新能源産業在當地的蓬勃發展,並結合毗鄰京、津、石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相關的物流業、服務業等。
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署帶來很多積極轉變,許多臺灣銀行開始主動聯繫大陸臺商協助企業解決融資難題這件事,這讓身為老臺商的王紀翔體會頗深,“他們之所以早動手,就是在提前搶客戶。”
王紀翔表示,ECFA簽署福澤兩岸同胞,兩岸經貿合作領域會更加廣闊,層次也越發深入,將來的發展目標,應該是兩岸企業、行業和産業鏈間的聯合,共同開拓東盟乃至國際市場。“這才是兩岸企業雙贏發展的趨勢所在,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人實際體會到ECFA簽署所帶來的好處。”(記者 王偉 鐘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