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博鰲十月十六日電 (記者 劉舒淩)一九八五年,名為邱伏對的一名臺胞駕漁船到福建漳浦做小額貿易;順道考察當地海岸灘塗後,同年十月他在當地註冊一家水産養殖公司。
此舉被觀察兩岸農業交往的中國人民大學農經學者稱為合作先聲。
此後二十餘年,在福建、海南、江蘇、浙江、山東乃至東北和內陸省份,臺灣農民、農産加工企業一波波前來考察、投資。臺灣優勢農業進入大陸,已是“千軍萬馬的局面”。
二00五年三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發表關於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的四點意見,提出:臺灣農産品在大陸銷售的問題,事關廣大臺灣農民的切身利益,要切實解決。
借此政策,大陸百姓在市場、農展會等諸多場合認識了來自寶島各種物産、尤其是特色熱帶水果;深入大陸耕耘二十餘年的兩岸農業合作項目也更多地在公眾面前“顯山露水”。
當年八月,大陸擴大開放臺灣水果準入,品種從原來的十二種擴大到十八種,並對其中十五種實行零關稅。
在連戰、宋楚瑜先後訪問大陸後,被帶響了名頭的蓮霧、鳳梨等臺灣水果以及水産、茶葉等物産,迅速被敏銳的商家引進各大中城市賣場;單價雖高,挂“臺灣”字號的商品卻在大陸各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今年四月兩岸經貿論壇上,大陸宣佈採取十五項政策措施進一步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其中七項涉及農漁業,新增水果準入、開放臺灣蔬菜品種檢驗檢疫準入並實行零關稅。
福建與臺灣距離最近,為臺灣投資大陸農業最密集的地區。據福州海關統計,今年一季度,兩地農産品貿易額為一千六百餘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百分之五十五點七。
在大陸民眾搶鮮購買臺灣農産品時,兩岸農業合作向縱深發展已引起關注。
今年四月,大陸農業部、國臺辦批准設立兩個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兩個臺灣農民創業園。此舉被視為一項標誌,兩岸農業交流合作進入更深一層的探索階段。
農民創業園設立,是鼓勵臺灣農民到大陸種地,並由當地幫助他們形成産業鏈。學者指出,“西進”臺農已習慣於成熟、規範的農業環境,到大陸後可為政府機構提出種種建議,將促進大陸體制改革和市場規範。
北京大學林毅夫教授,被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指為最早在中國理論界提出“新農村運動”概念的學者。長年觀察、研究大陸“三農”問題,林毅夫近日指出,要讓農村現代化,臺灣現代化農村的概念,可供大陸借鑒。
臺灣農業專家、“立法委員”蔡勝佳博士分析,臺灣農業的優勢包括農業應用技術、健全的農民組織、現代化經營行銷理念與經驗、栽培生産技術及研發成果、産品市場體系建設現代化及管理制度化等。
兩岸農業發展環境與條件不同,各有優缺點;但皆屬小農經營型態,面臨之問題類似。蔡勝佳也認為,臺灣農業發展之經驗,部分可供大陸借鏡,有助改善大陸“三農”問題。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等機構也有專家將臺灣發展近百年的農業合作組織納入研究視野,如農會、農業金融部門、産銷班模式。
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走向縱深之際,中國共産黨與中國國民黨十七日起在海南、廈門兩地舉辦兩岸農業合作系列活動,探討“兩岸農業合作發展之問題與對策”等,並總結過去二十餘年道路作為未來工作新起點。
能否實現互利雙贏、並作為一股清新的力量助推大陸新農村建設,兩岸農業合作走勢值得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