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細説《富春山居圖》合璧展

時間:2011-05-26 11:14   來源:浙江日報

  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在清初遭遇火厄、斷為兩截,乃致《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與《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分離360余載。歷經過去兩年余的努力,兩圖即將合璧,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娓娓道來幕後故事。


  周功鑫表示,她在2008年8月剛就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時,鳳凰衛視總裁劉長樂即向她提及《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與《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合璧的可能性。當時,她一方面驚訝于劉總裁對中國書畫史的見解與眼光,另方面覺得沒什麼不可以,於是開始啟動策展。


  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處認為,黃公望這幅名畫對山水自然的掌握與筆墨的多元寫意變化,呈現元代文人畫的精神,影響明清兩代水墨繪畫發展至為深遠。策展的方向既想呈現兩圖合璧,另一方面也希望展現黃公望其他的書畫珍跡、後世臨倣的《富春山居圖》,以及黃公望的師承和他對明清文人畫的影響。


  策展進行了一段時間以後,因浙博希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也赴浙博展出,但因種種原因,兩圖合璧的計劃因而停頓下來。其間,臺北故宮博物院因評估本身收藏有兩種不同版本的《富春山居圖》,真跡《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及倣作“子明卷”以及多幅黃公望書畫真跡;另向他館商借的書畫,數量已足夠依舊按既定計劃往前推進,已準備不管兩圖能否合璧,都要展出《富春山居圖》。


  直到去年3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有感“畫是如此,人何以堪?”,希望分藏兩岸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能夠合璧聯展的一席話,劉長樂重新展開斡旋。今年元月,臺北故宮博物院與浙江省博物館達成合作協議,由廣達文教基金會擔任第三機構簽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親自到杭州,敲定兩圖合璧案。


  周功鑫説,黃公望50歲開始作畫,到78歲時開始畫《富春山居圖》,此時他的藝術已相當成熟。此圖一畫就是三四年,在元代至正十年(西元1350年)完成畫作後,《富春山居圖》即被視為“名品中的名品”,在畫史上具有顯赫名聲。


  就藝術史的角度來看,《富春山居圖》從宋代講究逼真物象、賦彩妍麗的畫風,轉變為即興寫意,純以筆墨表現的文人畫精神。周功鑫解析,此圖既師法造化又結合筆墨的趣味,展現文人畫著重的“書畫同源”精神,明代董其昌將此圖的地位推崇到最高點。而明清大家皆臨、倣過此圖,影響明清兩代水墨繪畫發展至深至遠。然而,一般民眾不易欣賞文人畫,我們希望藉合璧展出,讓民眾了解文人畫的特質。


  《富春山居圖》除了藝術史的價值以外,也由於在清順治年間,不幸遭遇火厄,殘損的前一紙《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與後六紙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分離。360餘年間,《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與《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各自流傳,傳奇故事甚多。令人樂道的是,黃公望題贈同門師弟、道士鄭無用的《富春山居圖》,與另有一卷構圖完全相同的“子明卷”,先後在乾隆十年及十一年進入清內府,目前皆典藏于臺北故宮。


  乾隆帝當年誤辨“子明卷”為真,《富春山居圖》為倣本,更引發後世諸多討論。此次特展,《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與《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將於6月1日參加“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首次合璧展出。“子明卷”也將在展覽的另一單元“富春山居圖臨倣本”陳列,觀眾可以藉此對《富春山居圖》的原貌有全面性的認識。《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636余釐米,《富春山居圖》(剩山圖)長51釐米余。為此,臺北故宮將動用全故宮最長的展櫃,以完整呈現兩圖合璧。


  為呈現黃公望的繪畫師承,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此次特展規劃了6個單元,將分兩期展出。第一期為“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黃公望的書畫珍跡”、“富春山居圖臨倣本”、“黃公望的師承與交遊”4個單元;第二期為“明清時期黃公望的影響”及“黃公望傳稱作品”等單元。


  浙江省博物館除慨然出借《富春山居圖》(剩山圖),還將出借王原祁《倣富春山居圖軸》與奚岡《倣黃公望富春筆意圖軸》。另從北京故宮商借有黃公望題跋的趙孟頫書跡以及沈周《背臨富春山居圖》,中國國家博物館出借黃公望《溪山雨意》,上海博物館也出借有黃公望題跋的錢選、倪瓚書畫,南京博物院借出黃公望《富春大嶺圖》,另有雲南省博物館的黃公望《剡溪訪戴圖》。臺北故宮另將展出黃公望另一名畫《九珠峰翠》挂軸。


  為了讓年輕朋友親近文人書畫,臺北故宮另計劃邀請新媒體藝術家林俊廷製作3D動畫版《富春山居圖》,將參照黃公望《寫山水訣》裏畫樹、山石、雲水、點景物及構圖的要訣,讓觀眾身歷其境、體驗黃公望藝術的多元變化,希望讓此展更具延伸性。(臺灣聯合報記者 周美惠臺北報道)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