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600年傳奇經歷

時間:2011-05-26 14:25   來源:半島網
  1350年,82歲高齡的大畫家黃公望歷時3年,完成了描繪富春江兩岸秋景的《富春山居圖》,並贈與其友無用禪師,由此開始這幅傳世名作在人世間600多年的傳奇經歷。《富春山居圖》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該畫于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富春山居圖剩山圖》,現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被裝裱後則定名為《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潛心書畫終有所成黃公望成就傳世名畫

  黃公望(1269-1354),字子久,號一峰,江蘇常熟人,是一個頗為傳奇的人物。《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為和尚無用禪師所繪的,始畫于至正七年(西元1347年),于至正十年(西元1350年)完成,此時黃公望已經81歲。他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

  1350年,黃公望將《富春山居圖》題款送給無用禪師,4年後,黃公望去世。《富春山居圖》有了第一位藏主,從此開始了它在人世間600多年的坎坷歷程。

  明朝成化年間,《富春山居圖》傳到“明四家”之首沈周手裏。沈周把這幅畫交給一位朋友去題跋,沒想到那位朋友的兒子竟見利忘義,把畫偷偷賣掉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沈周在畫攤上見到了被賣掉的《富春山居圖》,他興奮異常,連忙跑回家籌錢買畫。當他籌集到錢返回畫攤時 ,畫卻已經被人買走了。沈周捶胸頓足放聲大哭,唸唸不忘這幅讓他魂牽夢縈的畫作,他愣是憑著記憶畫出了另一幅《富春山居圖》,他的倣作與原作在構圖等方面都驚人地相似。

      傳世名作險遭火焚被救出後斷為兩段

  又過去了100多年,《富春山居圖》輾轉流傳到了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手中。董其昌晚年把它賣給了宜興一個姓吳的官宦世家。《富春山居圖》在人世流傳到此時,由於沈周、董其昌的極度推崇,已變成了人間寶物。

  《富春山居圖》在吳家流傳了三代後,傳到了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是當時著名的收藏家,他還不惜花鉅資專門為《富春山居圖》造了一個樓,叫“雲起樓”,把樓中珍藏《富春山居圖》的那間房子取名為“富春軒”。吳洪裕臨死前,實在捨不得這兩幅書畫,竟決定倣唐太宗李世民將《蘭亭序》帶入陵寢,將《富春山居圖》和《智永法師千字文真跡》燒掉,為他殉葬。就在《富春山居圖》即將付之一炬的危急時刻,圍觀的家人中猛地閃出一個人,“疾趨焚所,起紅爐而出之”,愣是把畫搶救了出來——他就是吳洪裕的侄子吳靜庵。

  《富春山居圖》雖然被救下來了,大火卻在畫作中間燒出幾個連珠洞,這幅畫斷成了一大一小兩段,畫作起首一段已被燒掉,其餘倖存的地方也佈滿了火燒的痕跡。前段畫幅雖小,但比較完整,被後人裝裱後命名為《剩山圖》;而保留了原畫主體內容的另外一段畫幅較長,但損壞嚴重,在裝裱時為掩蓋火燒痕跡,特意將原本位於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了畫首。因為這幅畫當年曾被無用禪師擁有,這段畫幅被後人稱為《無用師卷》。

      乾隆皇帝不識真品名作真跡反遭冷遇

  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被徵入宮,乾隆皇帝見到後愛不釋手,並且在6米長卷的留白處賦詩題詞,加蓋玉璽。沒想到第二年,他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一時真假難分。他一邊堅定地宣佈第二幅《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是贗品,一邊又以不菲的價格將這幅所謂的贗品買下。他還特意請大臣來觀畫題跋,大臣們雖然有人鑒別出乾隆皇帝認定的贗品其實是真跡,但誰也不敢點破,而是紛紛附和,把真跡認定為贗品,編入《石渠寶笈》次等,乾隆皇帝還命令大臣梁詩正書貶語於此本上。

  後來有一種説法是:《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入宮後,乾隆皇帝其實也鑒別出了《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真跡和倣作的真假,但他在此之前一直把倣作當成真跡珍藏,覺得特別沒面子,因此在真畫上題字示偽,故意顛倒是非。

      為避戰亂輾轉飄零半幅名作落戶臺灣

  1933年,日軍攻佔了山海關,故宮博物院決定將館藏精品轉移,以避戰火浩劫。《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與近百萬件故宮文物一起,曆盡艱辛坎坷,行程數萬公里,由北京經南京輾轉運抵四川、貴州,抗戰結束後陸續運回南京,又于1948年底被運至中國臺灣。

  當年這批文物停放在上海期間,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著名書畫收藏鑒定專家徐邦達在庫房裏看到了這兩幅真假《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如今,這真偽兩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都存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共同見證著中國書畫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談。

      吳湖帆鑒賞得真跡沙孟海勸友捐國寶

  吳家後人重新裝裱後的《剩山圖》,1669年被清初大收藏家王廷賓購得。此後輾轉于各藏家之手,長期湮沒無聞。再次面世,已是250多年後的1938年。

  1938年秋,上海收藏名家吳湖帆臥病于上海家中。一天,“汲古閣”古董店老闆曹友卿前來看望他,隨身帶了一張剛購買到的破舊的《剩山圖》請他鑒賞。吳湖帆一看不得了,只見畫面雄放秀逸、山巒蒼茫、神韻非凡。畫上無款,僅書“山居圖卷”4字。

  吳湖帆捧畫品鑒良久,從畫風、筆意、火燒痕跡等處反覆研究,斷定這就是黃公望的傳世名作《富春山居圖》的前一部分,不由得脫口而出:“亂世出奇跡,真沒想到300年後又能見到大癡道人的‘火中之寶’。”

  曹友卿一聽,知道這幅畫是寶貝,不肯轉手了。幾番交涉之後,吳湖帆拿出家中珍藏的商周古銅器,將這個殘卷換了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在浙江博物館供職。當他得知《剩山圖》在吳湖帆手上後,內心頗為不安。怕一旦再遭遇天災人禍,以個人的能力極難保存下來,只有國家收藏才是萬全之策。吳湖帆被沙孟海的誠心感動,終於同意割愛。1956年,《剩山圖》落戶浙江博物館,成為該館“鎮館之寶”之一。
編輯:清水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