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七夕
 
北京民俗專家稱七夕絕對不是中國的情人節

  時間:2006-07-31 14:13    來源:     
 
 

  “牛郎和織女在傳説當中不僅僅是夫妻,而且已經生兒育女,中國人對情人、愛人的稱呼是有區別的,西方對愛人和與情人的理解很多時候沒有區別,在中國夫妻就是夫妻,牛郎織女結婚生子,符合中國的傳統道德文化。”

  近幾年來,“七夕”是中國情人節的説法愈演愈烈,有不少商家趁機熱炒情人節,很多青年男女也把這一天做為彼此的節日,互贈禮物等等,大家對些説法也多深信不疑。然而前幾天的一則《七夕與愛情無關 不是中國情人節》的報道著實讓人迷惑,既然“七夕”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為什麼又不是中國的情人節,與愛情無關?

     為此,網易文化頻道聯繫到了中國民俗專家,北京民俗委員會的王作楫先生。

  王作楫先生也認為“七夕絕對不是中國的情人節”,從整個中華民族來講,沒有這樣一個單純的情人節,我們提倡文化的變異,但是一定要尊重歷史。

  七夕絕對不是中國人的情人節

  王作楫先生非常肯定地説:“七夕絕對不是中國人的情人節,我一直反對七夕是中國情人節的説法,如果稱之為夫妻節還有情可原。”

  人們把七夕與情人節拉上關係,是因為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而王作楫先生説:“牛郎和織女在傳説當中不僅僅是夫妻,而且已經生兒育女,中國人對情人、愛人的稱呼是有區別的,西方對愛人和與情人的理解很多時候沒有區別,在中國夫妻就是夫妻,牛郎織女結婚生子,符合中國的傳統道德文化。”

  “民間傳説,夏夜的晚上,孩子們躲在葡萄架下、黃瓜架下、絲瓜架下偷聽牛郎織女的悄悄話,但是都是孩子們偷聽,沒有提到與情人有關係,而且牛郎和織女在結婚以前,也沒有説過悄悄話,聽是聽他們婚後的悄悄話,所以更不能算是中國的情人節了。”

  “更重要的是中國歷史上歷來把七夕看成是‘乞巧節’,這才是它真正的文化內涵,更準確一點這一天是‘男乞文、女乞巧’,有人也把它説是女孩子專門的節日,叫‘女兒節’,我不反對,但是做為真正準確的定義,還是‘乞巧節’。”“男子一般在這個時候,對對子呀、習文呀、練書法呀等等,女孩子在這一天,對月穿針,祈求巧技,還有結網乞巧等等。”

  從整個民族來講沒有一個單純的情人節

  也有一部分人把元宵節、春分等等節日當做中國的情人節,王作楫先生都給予了否認,但他不否認有些地方可能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情人節。

  他認為,元宵節是春節的一部分,不屬於情人節。“正月十五,那是春節的最後一個團圓日,這個團圓日很特別,不象春節,春節的主題是團圓,但是這一天雖然也是團圓,但是這種團圓代表哀思,代表心酸,這一天一過,大家該出外了的外出了,該走的走了。為什麼要吃元宵?無宵本來就是粘乎乎的,表達了一種留戀。”

  “至於春分、清明等等,那是二十四節氣,與情人也扯不上關係。”

  王作楫先生特別強調“有些地方上可能有自己的與情人有關的節日,我不否認。我指的地方有兩層含義,一個是地區、一個是民族,但是從整個中華民族來講,沒有這樣一個愛情節。”

  七夕當情人節的作法要不得

  提到現在大家對七夕的誤解,王作楫先生認為:“有必要讓大家更全面、更準確、更深刻地了解中國民俗文化的內涵,對中國文化發展,對於他的根,他的源,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的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有深入的了解,有些要及時加以搶救和保護。”“民族文化的傳承不是割裂的,它有變異,就是我們説的與時俱進,但是在變異當中,一定要尊重歷史,不能忽視歷史,隨意翻新。” 

  (來源:網易/千龍網)

編輯:蒲蒲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