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7日,中國書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趙長青一行三人,專程考察隆德縣申報“中國書法之鄉”工作。在反饋意見中,趙長青説:“具備‘中國書法之鄉’的一個重要條件是領導重視程度,隆德縣在這方面確確實實做到了,縣委、政府開拓創新提出打好文化資源這張立縣、興縣牌,文化工作的思路非常準確”。
隆德縣地處六盤山西麓,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間藝術源遠流長。千百年來,生活在這裡的人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一系列光輝燦爛的文化。這裡民風淳樸古雅,“工書擅畫”之風歷代承傳,素有“書畫之鄉”的美譽。1991年和1999年,先後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和“全國文化先進縣”。
木欣欣以向榮 泉涓涓而始流
2006年5月,隆德縣齊英才、趙正傑、張蔚生3位六旬老人創作百米書法長卷《六盤山賦》,人們不會忘記的是他們對家鄉的深深眷戀和蘊藏在作品中的宏大氣魄。1939年1月出生的劉世祥,不但參加了隆德老年書協,甘肅聚文書畫協會,還兼任北京藝術家院創作員。其作品參加國際國內書畫展曾多次獲獎並被收藏。他先後榮獲“中外書法名人”、“中外書畫鑒賞家”、“中國當代書畫名人”等稱號。近年來,隆德先後有62人的158件作品被國內外各類大賽和期刊收藏或刊載。目前,隆德從事書畫創作者近千人。
隆德自古墨香濃郁。自宋代至今,歷代書家輩出而傳承不絕,使隆德書法藝術群星璀璨。據史書記載,明永樂戊子科隆德舉人王政,善書法,效歐體,雋秀流暢,傳世不多。正統隆德貢生劉維孝,工山水,題詞俱佳,書、畫、詞並重。萬曆隆德張浩擅長大篆,寫意花卉留世頗多。散見於各地大小廟宇的楹聯、墓碑,不乏佳作,多數為鄉人所書。珍藏于縣文物管理所的清代書法家姚元之的力作、左宗棠的遺墨,今人尤寶其墨,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清代書法名人潘齡皋、范掘緒、馬福祥等的書法作品多次在縣內出現。
隆德縣群眾崇尚文化、自古就有家有字畫不算窮的習俗,無論殷貧,家家堂屋裏懸挂中堂、條屏,戶戶門前張貼對聯,成了當地群眾必不可少的一件“顯擺”品、吉祥物。常見於本地的中堂有山水畫,有花、鳥、獸、字畫,有佛像、神像或主人崇拜的偉人像等等,但在這豐富多彩、璀璨奪目的“中堂文化”中,中堂聯又以其內涵博大而獨領風騷,光照隆德書壇。中堂聯依據中堂字畫的內容,上下聯緊扣字畫主題,韻律和諧,辭彩典雅,又因主人的信仰、喜好的不同和時代的變遷而不同。且常常是圖相近而聯不同,充分反映出人們審美情趣的多樣性和思想觀念的與時俱進。
流水前波讓後波 芳林新葉催陳葉
漫步在隆德縣城街頭,一家家別具特色的書畫裝裱行隨處可見,這裡出售的書畫均出自當地書畫藝人之手,絕大多數還出自土生土長的農民之手。隆德從縣城到各鄉各村,形成了一支具有相當規模的老、中、青梯度發展的書畫隊伍,已達1500余人。他們中有工人、農民、教師和幹部,還有中小學、大中專院校學生和社會青年,年齡最大的86歲,最小的6歲。這些書畫愛好者風格多樣,陣容整齊,創新能力極強,他們擅長篆、隸、行、楷、草、魏等諸體,在各地書壇中獨樹一幟。
從上世紀80年代起,隆德縣委、政府就以文件形式規定在全縣中小學中開設書法課,學生從3年級開始普遍接受正規的書法教育。為了提高書法總體水準,縣上相關部門積極與各周邊市縣書協聯繫,使書法家們在創作與交流中互相促進,共同提高。他們“以書畫為媒,以翰墨結緣”,架起了與外界團結聯誼的橋梁。據統計,全縣先後有380件(幅)書畫作品在市、區和全國大賽中展出並獲獎,139幅少兒美術作品在全區及全國展出,13幅作品獲省級及全國獎,6幅作品被選送出國參展。
淳樸的民風,獨特的民俗養育了一代代書畫藝術家。早在清代乾隆及民國時期,隆德就出過張維岳、張文源、雒象屏、雒達、雒玉麟、張蔚儒等丹青妙手。特別是雒達,是寧夏籍惟一的齊派(白石)嫡傳弟子,師古而出新,在書法藝術的殿堂裏從容揮灑藝術人生,不僅成為造詣精深的書法家,而且成為一代學識淵博的學者,被收入《中國書畫家名人大辭典》。新中國成立後,藝術家告別了窮愁潦倒的生活,步入一個溫潤、自由的創作天地。如今,隆德書法藝術紮根民間,書法熱潮風起雲湧,小到學齡兒童,老到退休幹部,群眾性的品書法、學書法、比書法蔚然成風,一系列書法交流活動高潮疊起,書法培訓班、興趣組方興未艾,一代代新秀脫穎而出。
書畫為媒通天路 翰墨結緣果盈枝
隆德有10多個藝術之鄉,這在全國實屬罕見。溫堡鄉因有雕塑家楊棲鶴及其家族多位雕塑藝人,被稱為泥塑之鄉;鳳嶺鄉因有以魏世祥為代表的磚雕藝人,被稱為磚雕之鄉;楊河鄉因有馮琴花、虎鳳英為代表的藝人,被稱為回族刺繡之鄉、剪紙之鄉……位於六盤山腳下的這個只有18.8萬人的小縣,竟是個藏龍臥虎、名家薈萃之地,各種藝術形式更是爭奇鬥艷,異彩紛呈,幾乎每個鄉鎮都有一種或多種具有社會影響和廣泛代表性的藝術和藝術家。在隆德縣境內,省市級及縣級美術、書法、篆刻、版畫、剪紙、雕塑、攝影藝術家就有100多人。
隆德書法藝術之所以一枝獨秀,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重視與關懷,也離不開文化部門的指導與推動。早在1984年,縣上就組織成立了隆德縣書畫協會,開始集中書法愛好者進行講座、培訓,舉辦書畫展覽。2006年5月1日,又成立了寧夏首家農民書畫院。民間藝術家如今在隆德縣成了重點保護對象,農民畫家靳守恭、農民篆刻家張喆生、農民雕塑家楊棲鶴、農民剪紙藝術家張煒成為首批民間文化傳承人,每人每年可領5000元津貼。他們帶徒傳藝,確保自己的“絕活”後繼有人。隆德農民書畫院成立後,238人成為首批“院士”或會員,其中農民就有100多人。隆德農民書畫院薈萃了境內省市級以及縣級美術、書法、篆刻、剪紙、雕塑和攝影藝術家近200名。書畫院成立後,編撰、印製了《隆德農民書畫作品集》,並於2006年6月12日在銀川舉辦了首發式,這是第一本較系統展示隆德書畫創作陣容的作品集,集中展現了隆德廣大群眾積極、樂觀、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在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下,良好的 “軟”、“硬”環境,為隆德文化産業的發展和招商引資打開了通道。以隆德書畫工藝展銷中心為龍頭,以六盤山書畫銷售部、邵成璽書畫門市部、象山書畫閣等32家書畫攤點(銷售部)為支撐的頗具規模的書畫市場已經形成,從業人員從過去不足50人發展到現如今的215人,産值由1998年的30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1000余萬元,書畫裝裱已發展到30多家,分佈在隆德縣城、固原市、銀川市等地。書畫收藏者收藏古舊字畫和現代書畫作品1600件(幅)。現在,隆德書法家們紛紛走出書齋,勇闖市場。著名書畫家靳守恭、邵成璽等紛紛走出隆德,多次到外地舉辦個人畫展;為了實施“區內—區外—國內—國外”的行銷謀略,隆德人在福建長樂、銀川、固原等地建起的書畫銷售窗口有11家,成為本縣文化産業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原文登載于《寧夏日報》2008年7月4號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