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海神天后問題的探討

  時間:2006-09-11 16:10    來源:     
 
 

  海神天后對航海家來説,是慈祥的海上保護神。直到今天,在不少南洋名埠興安會館的會刊中必定提及媽祖廟的創建和有關媽祖的問題。這到底是為什麼?本人在翻閱資料後,現就媽祖的起源和神化問題,講幾點個人看法,同大家商榷。

     關於中國女海神的産生問題

     中國人民向海洋進軍的歷史很早,秦始皇時期,方土徐福三次東渡求仙,第三次帶去了三千童男童女、並百工、谷種。為了避免砍頭之禍,一去不回,傳説定居日本。但日本的史學界只承認徐福曾在日本登陸,日本現在的“徐福村”便是紀念史前徐福的登陸地。村裏居民並不是徐福的後代。最近,在美洲深山中發現保留有漢語漢文的原始人類。如果確係如此,這是我國航海史學上研究的新問題。隋唐以後,我國與日本交往,日本留學生不斷到長安,回國時海路常經朝鮮去日本,這是歷史上有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北路,它的終點是以日本為轉運站遠達菲律賓澳洲一帶。此時南路廣州已開港,廣州漢樓船將軍馬援、路博德遠征至交趾(現越南)。漢武帝消滅了南漢在廣州的割據者劉■後,廣州的遠洋貿易到達亞歷山大港。至唐中葉時,廣州山有阿拉伯商人居住的番舍區域。唐末黃巢起義部隊進入廣州時,番舍為起義者所毀。往後廣州對外貿易漸衰。南宋在泉州開港,設立了市舶司。泉州港的對外貿易,在元代可與世界名港亞歷山大齊名。由泉州或廣州出發的航線,則是所謂中國海上南路的“絲綢之路”。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在時間上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尚早半個世紀。這些歷史事實可以扼要地説明中國是世界上早期海洋的擁有者。

     (1)在科學落後的宋初,航海謀生的人們迫切需要他們的保護神。最終找到了認為是與自己切身利益有關的勇敢而慈祥的女海神。

     遠在十世紀時,中國航海參者首先擁有指南針,以保證海上航路的定向行駛。也首先發現了隔艙航舟,萬一在海上遇難觸礁時,可能撞破一角,一、二艙,而船體的大部尚能上浮。但是海上氣候變化萬千,強風暴雨不時發生。當時因為沒有氣象預測,一片小舟如滄海一粟,當狂風暴雨大作時,因無航標指南針的指向,或失去了效用。所以在十世紀時期,航海事業是十分艱巨的。

     唐中業,玄宗以欽定形式冊封“四海龍王”。但這種想像中的自然神,形象醜惡。錄東海龍王敖廣,在群眾印象中一直認為是凶神。加上當時“五行五陰”之説盛行,認為“天屬陽,地屬陰,水在地上亦屬陰;男屬陽,女屬陰,水神應為女性才適合‘五行陰陽之理’”。

     莆田湄洲灣出現了年輕勇於在海上冒險救人的林默,所以當她死後,被人們崇奉為女海神,這是航海參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她是航海人的精神寄託。明萬曆年間高澄出頭使琉球,在他回航後的《使琉球錄》一書中,有一段生動的例子。它説:“船搖蕩于暴風雨中,篷破、桿折、舵葉失、舟人號哭、祈于天妃,妃雲立即換舵可保平安,在巨浪中舵葉重二三千斤,由於神庇,力量倍增,平素換舵須百人以上,今日船危三數十人舉而有餘。”這一段記載很可以説明女海神媽祖成為航海家的興奮劑。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2)從史料記載上,南宋開禧元年的紫金山擊金和合肥的解圍,是以媽祖的精神寄託作用來鼓勵士氣的。元代的運河漕運不通,採取丞相平章國耶律楚村和名相伯顏的“南糧北調”的主張,起初官方造舟把國家糧食直接由江南糧區海運到直沽,後來改 雇用民間舟舶包運,有私商兼任海上運輸。自廣州北至天津天妃宮普遍建立,可以看出當時航海者對媽祖的信仰程度。自南宋起,例定舟內載海神航行,朝夕拜祈。膽鄭和七下西洋,亦禱于祖廟,明清大量漢人向南洋群島進軍,均舟載媽祖神像以行,這説明瞭“媽祖”這位女海神是中國傳統的航海事業的保護神。

     (3)日本本土接受媽祖的傳播後,發展為“媽祖會”,以宗教形式規定朝拜制度。研究中國女海神信仰傳播和影響,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和平交往的媒介;臺灣同胞家家戶戶信仰媽祖,稱為“開如媽”。臺灣的媽祖神像是從湄洲祖廟分爐過去,海峽兩岸共同信奉媽祖的俗例一樣。媽祖是今天溝通海峽兩岸,密切同胞往來的和平女神。

     關於中國女海神陪神問題的根據

     (1)關於媽祖神化問題:宋初佛道兩教盛行,佛教徒認為觀音菩薩是分管南海的。根據這一點,航海家就想像出海神天后是“觀音”託生。因而在“媽祖傳略”部分,有其母王氏因祈祝于南海觀音而生林默和林默幼喜唸經禮佛的説法。但當時上自帝王下至臣民,都是道家的信徒,有宋一代的帝王對道家的信仰是奇奇怪怪的,神宗的年號“大中祥符”是奸臣王若軟若播弄“天書”的把戲。甚至忠君愛民的宰相寇準,也假借得到“天書’而奉獻,以取得進身之路。宋徽宗自稱是太上道君平安皇帝。至於臣民如何呢?蔡襄知福州時,為了發展醫學而頒佈施行宋仁宗時的五千多驗方時説:閩俗右巫左醫,為害甚矣!”宋初的歷史背景必然使風行一時的道家也出來説話了,道家們不甘落後,於是在“媽祖傳略”中就出現了“十三歲由道士玄通授以玄微秘法”的另一説法,後來更有“窺井得符”,“玄通變化”和“乘席渡海”救人等説法,這都是道家的説法。從宋代一直至清代,在科學落後的八九百年期間,媽祖成為航海者的精神寄託,使航海者有勇氣向茫茫的海洋進軍。

     由於女海神的確定,在沒有超聲波和無線電發明以前,航海家就設想出所謂“千里眼”和“萬里耳”的陪神藉以觀察和發現萬里重洋的複雜情況,以便於女海神施行解救。所以林默神化後,最初的陪神是“千里眼”和“萬里耳”。而他們的依據是佛經,佛經説佛有“六通”。即所謂:“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那二尊陪神是“天眼通”和“天耳通”,這是佛家的設想。至明永樂年間,成祖朱棣是很會利用道教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的。他在“永樂大典”的欽定本中,塑造和欽命了局部地方的水神,如浙江的“茅竹水仙記”中説“若茅竹五水仙,實天妃這股肱……”。因而在湄洲廟的正殿中就一共排列了十八尊的陪神。這樣一來,海神媽祖的神化就複雜化了,兼有佛、道兩種神性。但事實上,佛教道教對比都不認賬,她的神化獨立成為似道似佛,實質上是非道非佛的,僅公是航海家們精神寄託的獨立神。

     對有關媽祖史料的理解

     宋、元、明、清四朝正史的“廟壇”或“群祀”部分,媽誼都有明確記載,起碼可以説明對當時的航海交航線、地名變化、民間習俗、政治方針等方面具有史料上的參考價值。但對明末清初《顯聖錄》和《湄洲志》兩書的出現就要加以分析,《顯聖錄》是根據永樂年間的《三教搜神大全》一書對媽祖神化的編造,有時代的局限性。有迷信落後的因素,但中心內容是媽祖海上救人。《湄洲志》是《顯聖錄》的進一步發揮,是清乾隆年間舉人林清標答應其兒子林霈的要求而編撰的。林霈當時任臺灣風山教諭。自雍正以後,臺灣各地天后宮如雨後春筍,臺灣人民迫切要求知道海神天后史跡,林清標是在這種背景下,寫出《敕封天后志》——簡稱《湄洲志》。當時西方科學學術逐漸由傳教士傳播到中國,所以林清標就把《顯聖錄》中許多神怪部分刪除而保留一些神話部分,另加上了清初統治階級利用海神征服臺灣的資料。從今天看,其內容仍然是神異事跡較多但對當時的歷史航線、航運貿易和外交方針等也提供了較豐富的資料,更可以看出鄭氏政權傳到其孫鄭克■的降清過程,而取得祖國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從而我們可以聯想今天臺灣回歸祖國早日實現統一同樣地是出於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辛文漢)

 

  (來源: 新華網媽祖線上)

                                    編輯:秋風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