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交流
 
媽祖文化在馬來西亞

  時間:2006-09-14 15:49    來源:     
 
 

  應馬來西亞雪隆海南會館張裕民會長的邀請,福建藝校泉州分校的謝永建一行數人,于3月25日飛抵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協助並策劃了媽祖韆鞦寶誕祭典工作。一個月後,記者採訪了歸來的謝永建老師,了解到這次活動的過程及其深遠影響。

  農曆三月廿三上午8點整,鐘鼓齊鳴21響後,會長張裕民帶領的護駕團恭請聖母分靈于祭壇。恭候聖母的方陣設有:司儀、司禮、大鼓吹、儀仗隊、鑾駕座、樂生、舞生、主祭、陪祭、平陪祭等120人,各司其職。沿路鳴鑼開道,鼓聲喧天。當媽祖聖駕降臨廟宇時,六合清豫的樂曲奏起,主祭、陪祭、平陪祭、樂生、舞生,面對聖母分靈行三跪九叩大禮,場面盛大。

  而後64名男童,頭戴金盔,束髮、赤足,扎紅兜、穿藍褲;左手執盾,右手提斧,按幹舉戚,朝東南、正南、東北、西南,舞動擊刺。像滄海偃寧,百蠻來朝,谷風助順,西洋琛貢,名為《金童八佾舞》。這是這次祀福大典的一大亮點,據《宋史?禮志一》、《宋史?樂志三》及有關史料闡述:“天后身原乃坤維尚柔,以靜為體,然神主海瀆,風雲怒濤,不威不行,故祀典取武舞。武舞用《威加四海》第一、三變。舞生64名,以成八佾,選10至13歲男童充任,人生陽氣生發將至盛。青衣像水色,赤足像蹈江海,冠發”。

  鋻於史料,這次祭典將原來的演奏樂器改為以金、石、絲、竹、匏、土、革、木是為“八音”的編鐘,編磬、特鐘、特磬、鳳簫、琴、瑟、笙、笛鼓(田鼓、搖鼓、應鼓、棟鼓)等古典樂器,使禮樂更遠古、氣派更輝煌、規格更高。舞姿表演形態,採用了閩南的傀儡戲、梨園戲及民間娛神動作為素材,使之更具媽祖文化地方特色,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海外華人面前。當日,膜拜人潮如涌,萬人空巷,許多港、澳、臺的善男信女扶老攜幼前來祭拜,祈求媽祖保祐。

  馬來西亞和中國一樣,採用祭典儀式向聖人致敬。按《宋史?禮志一》祀儀典列,海神天后歸岳鎮海瀆,乃“邦國神祗”之一,又經宋、元、明、清歷代帝王詔赦褒封,其祀儀爰如祭天,故而舉樂獻舞規定《八佾舞》。康熙十九年,媽祖受褒封“天上聖母”的神稱後,便恩準祭媽祖可採用八佾舞之規格。(吳峰)

  

  (來源: 《泉州晚報》海外版 2003-06-07)

                                    編輯:秋風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