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女的銀簪
 
 
  來源:      日期:2006-06-16 17:10

 

  八閩大地的閩西寧化、永定、長汀、武平諸縣,是我國客家鄉親的發祥地之一。它是臺灣客家同胞的祖籍地,也是世界客家文化的搖籃。

  客家人,主要分佈在福建、廣東、江西、廣西、臺灣以及東南亞地區。居住在以上諸地區的客家人,又多數來自於遠古時代北方族人的繁衍與生息。古時候,由於戰亂頻繁,為求生存,不少北方的各姓族人紛紛輾轉遷移到南方避難。如晉朝末年,北方發生了“八王之亂”,造成不少貴族和老百姓大批南下居住。據有關史料記載:自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國,中原大地戰亂連年,民不聊生,先後出現了兩次大批移民南遷高潮。如西元1278年,南宋皇帝趙 帶了宋皇室南逃至福建,這是歷史上有據可查的最後一次,也是最大批的北方民族向南方大遷徙的移民潮。這些北方難民到了南方後,由於受宗教勢力及門派觀念的影響,為了區別當地的原住民(即俗稱土著家庭)與遷來落籍的北方家庭之間的門派宗族衝突關係,便在戶徵管理造冊上把先住民稱著土著人,而把北方遷來的新住民叫著客家人。久而久之,“客家”一詞由此沿襲於今。

  這些來自北方的“客家”人,雖然遠離故鄉,但仍然保持了家鄉的民俗風情,如客家婦女頭上帶的銀簪,就是其中一大特色。如果有到過閩西的寧化縣或廣東的梅縣,也許不難看到一些上了年紀的婦女,在自己盤結腦後的發髻上,至今還沿襲著數百年來插在發髻上的一支銀簪。這種銀簪一般都是由白銀精製而成。長約十釐米,中間窄,兩頭稍大,末端尖利,且雕有細膩的花紋圖案,精巧玲瓏,十分雅觀。它不僅是客家婦女一種裝飾品,而且還具有一種可以用來防身護體的“秘密”用具。

  相傳,在我國古代,客家人(尤其是客家婦女),每當到了夜半三更時,常遭受倭寇和地方邪惡勢力闖入民宅劫財或欺淩蹂躪婦女。為了防身,客家婦女便開始隨身攜帶一些短小鋒利的鐵器,以便在遭突然襲擊時給對方以致命的一擊。後來,為了攜帶方便,又把這種小巧玲瓏的小鐵器加以改進製作,把它插在自己的腦後的發髻上,表面上是用來束髮,實際上是一種防身的自衛用具。這種鐵器式製作的髮簪,後來才逐步演變為用白銀製作。故客家婦女稱它為“銀簪”。

  客家婦女頭上用的銀簪,除了用來防身外,它還具有治病的功能。如患有頭痛腦熱等疾病,可用熟雞蛋白將銀簪裹在一起,趁熱在患者身上來回擦拭,其療效極佳。這種民間的治病習俗,在客家人中歷代相傳,且沿用至今。在現代的客家婚俗中,客家姑娘到了出嫁時,當娘的總少不了要為閨女出嫁送上一支銀簪,作為吉祥禮物。(何金芳)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曉亮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