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慶祝青藏鐵路全線試運營
台灣網 | 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報道   | 聚    焦  | 青藏鐵路概況 | 科技之光  | 環境保護 | 兩岸記者青藏行
青藏鐵路答疑手冊  |   了解青藏新窗口    |  玩家遊青藏  |   雪域風光  |   青藏鐵路效益  |   各方評論  |   圖看青藏
 
關注青藏鐵路:和諧青海篇
 
 
  來源:      日期:2006-06-28 13:02

 

    關注青藏鐵路

    歷史從昨天走來,向明天走去。

    舉世矚目的青藏鐵路即將通車。

    永恒的時間必將記住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

    這是青海各族人民盼望已久的時刻,每一個高原兒女感慨萬千。

    是的,一張白紙,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我省的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同時,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開展,使得我省這個多民族聚集地區的各族群眾更加團結和諧;社會救助體系的不斷完善,使得城市和農牧區的困難群眾的生産生活得到保障;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全面推行,使廣大農牧民群眾的“看病難”問題進一步得到解決;“兩免一補”,使廣大農牧民家庭的孩子都能邁進校門,坐在明亮的教室裏讀書;“少生快富”扶貧工程和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使廣大農牧民群眾真正感受到了少生快富的甜頭;目前正在開展的創建平安青海的建設活動, 如火如荼,將為構建和諧青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俗話説,要想富,先修路。許多人感慨地説,青藏鐵路,是連接居住在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的一條幸福之路。

    我們深信,青藏鐵路作為一條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經濟線、文化線、幸福線,它的全線貫通,必將對改變青藏高原貧困落後面貌,增進各民族團結進步和共同繁榮,促進青海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産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我們堅信,青海的前景將美麗如畫,光輝燦爛……

    歷史是一條無始無終的河流,浪潮洶湧、奔騰向前……

    金光大道,前景如畫。

    我們青海,我們這個遼闊神奇的土地上居住著的500多萬創造了無數奇跡的各族兒女,將借青藏鐵路通車之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努力譜寫構建和諧青海的新篇章。

  盛開在高原的民族團結之花

    我省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各民族團結進步、和睦相處、和衷共濟,是和諧社會發展的基礎,是各項事業的保證。

    長期以來,省委、省政府把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作為民族宗教工作的有力抓手,在全省各地深入開展了“以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為主題的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試點活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

    2005年初,省委下發《中共青海省委關於進一步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意見》,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和部門工作特點,研究制定了具體貫徹意見,並把創建工作列入了領導班子年度目標考核之中,建立起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創建工作責任體系,創建工作逐步走上了規範化、長期化。

    各地區、各部門緊密結合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把學習黨的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法規作為黨委中心學習組的重要學習內容進行學習。並通過多種形式,分層次在廣大黨員幹部和各族群眾中宣傳《民族區域自治法》、《宗教事務條例》、“三個離不開”的思想,進一步增強了廣大幹部群眾對創建工作重要性的認識,維護團結穩定、加快發展的積極性更加高漲。

    創建活動中,各地區、各單位通過結對幫扶、扶貧救助、項目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等形式,為少數民族群眾和少數民族地區辦了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好事。據不完全統計,各地、各部門共為民族地區辦實事2346件,資金近10億元,為少數民族群眾和少數民族地區切實解決了一些實際困難,改善了生産、生活條件。

    創建活動中,我省還積極探索建立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長效機制,並初步建立起了組織領導機制、宣傳教育機制、促進民族地區發展機制、少數民族人才培養機制、矛盾糾紛調處機制,為長期做好民族團結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社會救助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權益

    去年7月,西寧市107戶低保對象住進了政府為他們購置的住房。這是政府對困難群眾實施救助政策的系列內容中的一項。

    近年來,圍繞“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權益”這個主題我省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後出臺了《關於建立青海省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的意見》等8個涉及城鄉困難群眾救助的規範性文件。這些政策從衣、食、住、醫、教等方面規定了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的救助對象、救助內容、救助方式、救助程式以及政府各有關部門的主體責任。

    這標誌著我省以城鄉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救助為基礎,以醫療、住房、教育等專項救助為輔助,以優惠政策、社會互助和慈善捐助為補充的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體系框架和政府領導、民政牽頭、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已基本形成。

    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實施以來,我省有九類救助對象可享受到政府的各類救助,全年救助人數達140余萬人,年投入救助資金達4.3億元。

    全面推行的《災民救助卡》制度,作為一種臨時性救助制度,保證了97萬特重災民的基本生活。

    在全省特困人口中發放的《特困戶救助證》,使我省的特困人口獲得了基本生活救助。

    全省核定的15230名“五保對象”,均已按《青海省農村牧區五保供養工作暫行辦法》,獲得了五保供養政策的實惠。

    截至2005年11月底,全省納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範圍的人數達20.35萬人,1-11月累計兌現最低生活保障資金1.93億元,月每人平均補差89元。

    針對低保對象中存在的困難,省政府下發《關於對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對象中特殊困難人員實施分類施保意見的通知》。根據通知要求,民政部門共核定符合分類施保救助對象30898人,從而有效保障了低保對象中特殊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

    繼全省實施農牧區困難家庭子女接受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行“兩免一補”教育救助政策後,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對城市低保家庭接受義務教育子女實行“兩免一補”政策的意見》,規定困難家庭子女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可免交課本費、學雜費,在寄宿制學校就讀的學生,還可享受一定的生活補助,在普通學校上學的學生也可得到一定的學習用品補助。今年全省農村牧區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均享受免費教育。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撐起健康保護傘

    2006年2月,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積石鎮西街村村民沈永明因生病花去了24763元的治療費。但令他欣慰的是,這筆錢不用全部自己掏:合作醫療基金為其報銷了應當享受的最高報銷費用9001.10元。減輕了他的經濟負擔。

    我省農牧民“看病難”突出表現為無錢看病。2003年8月,青海省正式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經過3年努力,目前,我省農牧民參合人數達到293萬人,佔應參合人口的88.8%。其中,特困人口參合率達到100%。

    通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減輕了農牧民的醫療費用負擔,農牧民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有所緩解。全省累計有161萬參合農牧民報銷醫藥費用5678.16萬元,參合農牧民受益面達到55%。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使我省農牧民的醫療衛生需求逐步釋放出來,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意識開始增強。試點縣農牧民應就診而未就診率平均由2002年的58.8%下降至現在的41%。試點縣、鄉兩級醫療機構門診、住院人次分別增長17%和23%。全省農牧區孕産婦住院分娩率從2002年的51.22%提高到2005年的73.98%。

  “平安青海”建設構築安全屏障

    2005年6月,建設“平安青海”正式啟動。一年來,我省平安建設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關於開展“平安青海”建設的意見》的目標任務穩步向前推進,為全省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創造了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取得顯著成效。

    全省各州(市、地)黨委、政府從實際出發,把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平安建設列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提出了開展平安建設的具體目標,制定本地區開展平安建設的實施意見和工作措施,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平安建設列入各級領導幹部任期目標,納入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內容,層層建立綜合治理和平安建設領導責任制、部門責任制和單位責任制;健全齊抓共管機制,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大投入,給予必要的經費保障;建立重大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和工作預案,預防化解和及時處置各類矛盾糾紛;組織開展偵破“命案”和打擊盜搶機動車輛、破壞電力設施、非法制販槍支、“兩搶一盜”、打黑除惡等專項治理,使全省社會治安得到進一步好轉。

    今年年初,省綜治委出臺了“平安縣(市、區)”標準及命名辦法,確定了“平安鄉鎮”、“平安社區”、“平安商(市)場”、“平安校園”、“平安單位”、“平安家庭”等基層平安創建主要內容,把平安建設活動向鄉村、街道、單位、家庭延伸,使“平安青海”建設穩步向前推進。 

來源:青藏鐵路網

編輯:妮妮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