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海峽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湖南行
字號:
中國最美麗的古鎮—湘西鳳凰

  時間:2006-12-04 13:59    來源:     
 
 

古城夜景

  鳳凰古城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曾被紐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讚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這裡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凈山相毗鄰,是懷化、吉首、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之路。 209國道和湘黔省道從縣境穿*過,銅仁大興機場距縣城僅27公里, 交通便利.鳳凰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甚多。城內,古代城樓、明清古院風采依然,古老樸實的沱江靜靜地流淌,城外有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地下藝術宮殿奇梁洞,建於唐代的黃絲橋古城,舉世矚目的南方長城 ……這裡不僅風景優美,且地傑人靈,名賢輩出。

  美麗的小城鳳凰山城,位於沱江之畔,群山環抱,關隘雄奇。碧綠的江水從古老的城墻下蜿蜒而過,疊翠的南華山麓倒映江心。江中漁船數點,山間暮鼓晨鐘兼鳴,懸崖上的吊腳樓輕煙嫋嫋,碼頭邊的浣紗姑笑聲郎郎,……啊!鳳凰猶如“一副濃墨淺彩的中國山水畫”。當你徜徉古城用條石砌成的岩板街時,兩邊的古建築各抱地勢,鱗次櫛比,亭臺樓閣重重疊疊,如巨龍飛舞,似鰲魚展翅。細雨聲中,仿佛傳來進香人的牛皮釘鞋敲擊街面,發出“叮叮”的響聲,使人産生隔世之感.

  沈從文故居位於南中營街,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古院。古院正中有小天井,用紅石方石板鋪成。天井四週為磚木結構的古屋,正屋三間,廂房四間,共十余間。房屋矮小,雖無雕龍畫鳳,但顯得小巧別致,古色古香。特別是雕花的木窗帶有湘西特色,格外引人注目。

  1902年12月28日,沈從文就誕生在這裡。他的童年就是在這裡度過的。故居歷時一百多年,是沈從文祖父沈宏富手上置辦的。由於歷史演變,幾經易主,為了表示對沈從文老人的崇敬之情,學習他勤學自勵,艱苦筆耕,對國家文學事業的卓越貢獻的自學精神,激勵後人。1988年縣人民政府決定購回此屋,重新整修。並帶圖樣赴京送沈從文審定。沈從文帶病接見,對圖樣提出意見,並説:“房子爛了,修一下也好,但要將就修上,不要花很多錢,家鄉還很窮,要儘量節約”。

  經過整修,使這百年古院再現原貌。現門上挂有“沈從文舊居”匾額。右邊一室,是沈從文生平的照片,二室是沈從文書稿手跡,左邊廂房陳列各種版本的從文著作。正屋中堂挂著沈從文的素描畫像。左邊房是臥室,是沈從文出生的地方。右邊房陳列著大理石桌面的書桌等物。

  熊希齡故居位於鳳凰古城北文星街內的一個小巷裏,故居往東200米便是秀 麗的沱江。故居為四合院係南方古式的木瓦結構,比較矮小但很精緻,故居現 存房屋4間基本是保持原貌,很富於苗族情調,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國6年(1917)夏秋之際京津一帶水災嚴重,他負責督辦水災河工善後事宜,並主持募捐,救濟災民。民國七年(1918),得政府同意,將香山靜宜園改建為慈幼院,收養教育受災流浪兒童。他自己掌管一切院務,時20年之久。 他有一首詩寫道:萬樹桃花手自栽,病中猶為看花來。兒童月與花俱長,各自拈花笑一回。

  楊家祠堂始建於道光16年(1836年),木結構四合院,上下兩層,佔地770 平方米,由大門、戲臺、過廳、廊房、正廳組成,呈長方形。戲臺為單檐歇山 頂,檐下飾如意鬥拱,高16米,四根臺柱雕龍刻鳳,戲臺為穿鬥式,正殿為抬梁式,整個建築做工精細,極富民族特色,屬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家祠堂座落在縣城東北部的古城墻邊。太子少保、果勇侯、鎮竿總兵楊芳捐資修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 祠堂由大門、戲臺、過亭、廊房、正廳、廂房組成,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築,佔地770平方米。戲臺為單檐歇山頂,穿鬥式結構,高16米,面闊7米,進深8米;檐下如玉鬥拱,臺柱雕龍刻鳳。正殿為抬梁式建築,山墻為貓背拱,分為一明二暗三間。兩邊配有廂房。楊家祠堂設計精巧,做工精細。窗戶、門、檐飾件均糸鏤空雕花,整體建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中國南方長城位於湘黔邊區,上自貴州銅仁,下至湖南保靖,全長380余裏,建於明朝萬曆43年(公園1615),幾經續修後於清朝嘉靖年間定型,其碉堡墻一般高2.3米,基寬1.7米,頂寬1米,墻體大都就地取材用石塊,頁巖砌成。中間填以亂石和泥土,繞山跨澗,曲折蜿蜒,大部分建在險峻的山嶺上,沿途建有1232 座用於屯兵御用的汛堡、屯卡、哨臺、碉堡、炮臺、關廂、關門及無數用石塊壘成的兵房,當時一般駐防軍隊8000人左右,如今的一些地名如阿拉營、天星營、黃合營、王坡屯營、得勝營、乾石營、振武營、 牛斗營等帶營字的地方都是長城邊上的駐軍要點。

勾良苗寨中的麥苗族婦女

勾良苗寨中糯米籽靶

    老家寨

     老家寨坐落于鳳凰縣西北2.5公里的叭咕鎮。“叭咕”是苗語,翻譯成漢語就是“山江”。全寨有人家70多戶共300多人,全部為苗族。整座村寨前臨千潭水庫,後倚苗嶺天星山峽谷,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由於地處苗疆腹地的山坳,在秀麗的自然風光映襯下,至今依然保存著淳樸獨特的民族風情,故有“苗嶺明珠”之美譽。

  每當有遠方來的客人光臨村寨的時候,熱情好客的苗族姑娘便會身著盛裝齊集山寨門口,唱起嘹亮的苗族山歌。小夥子們則打起雄壯高亢的迎門鼓。鼓聲與歌聲縈繞山寨數裏不絕。客人飲過迎門酒對過山歌,一腳踏進山寨,眼前便是依山而建,一座座用石塊壘築的棕墻黑瓦民居。房檐下挂著蓑衣斗笠;院子裏碼著背簍籮筐;屋裏精雕細刻的傢具……儼然走進一座苗文化博物館。

  苗族的花鼓很有特色,在老家寨無論男女都會打,打起來動作瀟灑氣勢奪人。最難得一見的是上刀梯,這是苗族只有在重大活動的時候才舉行的儀式。36把雲刀橫插在20多米高的竿子上,年輕人在老祭司的帶領下,伴著嗚咽的號角一步步腳踩刀刃攀到竿頂,做各種高難度的動作,待下來時手腳安然無恙。

  獨特的民間習俗,絢麗的民族服飾,精彩的民間藝術,構成了叭咕老家寨特有的民族原生態圈。然而由於地理位置的相對封閉和經濟的相對落後,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旅遊資源少有人知。直到今年7月,一個民營公司的老總相中了這塊發展民族文化旅遊的處女地。

  鳳凰楚天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個民營公司,董事長陳墨性格開朗直爽,早年從事美術創作,也當過新聞記者。

  雖然搞民族文化旅遊開發陳墨並不是第一人,但談及他的開發理念,自有獨到之處。這得益於去年年中,他獨自一人歷時4個月徒步走遍了湘西大大小小的苗寨。他發現:叭咕鎮是鳳凰縣最大的苗族聚居地,也是湘西最後一代苗王的統治中心。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苗族風情,尤以老家寨一帶最為典型。其豐富多彩的節日、歌舞、民俗、飲食以及秀麗的苗嶺風光,是鳳凰縣其他鄉鎮所無法比擬的。將其很好地開發與利用,必將帶動其他相關産業的發展。

  如何開發與利用好這些豐富的旅遊資源,使保護———開發———利用形成良性迴圈,既要保持苗寨的原生態不被破壞又要帶動經濟發展,談到此陳墨感慨頗多:“現在很多地方搞文化旅遊開發都是急功近利,甚至是破壞性開發的短期行為。比如把原本很有特色的木製建築改造成鋼筋水泥;把很有味道的老城墻換成新城墻,做成假古董,而我們開發苗寨則不是這樣。就拿老家寨來説,其歷史可上溯至明代萬曆年間。當時湘黔邊境的聖廟叛亂,為加強邊防保衛始築苗寨邊墻。現存的護寨邊墻和60%以上的建築均為明代所建。加之當地村民淳樸熱情,客人來到這裡會有一種回家的感覺。我們要展現給遊客的,應是一個原汁原味的‘老’家寨,而不是‘新’家寨。”

  書架堂

     

     書架堂位於鳳凰縣黃合鄉,地處湘黔渝交接處。據考證,唐末即有人住。北宋楊家將楊六郎第三子楊再思(又名楊懷玉、楊文惠)奉旨平南時,見其地勢險要,便在此安營紮寨,書架堂逐漸成為軍事重地屯兵之營。明朝萬曆年間,南方苗民起義,清統治者為鎮壓起義軍,特撥白銀萬餘兩,驅趕周圍民眾近6000 人,費時四載,重新築固書架堂古鎮及周圍的王坡屯、亭子關等古營盤。

     書架堂古城堡築建很有特色:雙鳳山下建兵營,雙鳳山頂建連環屯。古城堡周圍有構築恢宏的古城墻環繞,城墻總長1500余米,高6~8米、厚2米,每隔3米有一個哨口。墻身由雕鑿的大塊青石粘石灰糯米漿砌而成,最重塊石達750千克。城墻留有北、西、東三大門,其中以東大門規模最大,門寬3米、高2.7米、栓長4米,分兩進,上有閣樓係護城衛士守衛的地方。其餘兩門規模雖小,但建築牢固。

     古城堡建築規劃合理,丁字型的巷道錯落有致,連通上、中、下寨。城中巷道全部用一色青石板鋪就,樣式呈間隔式迴圈,每隔一段,又有某處與上段的一處相似,頗似 “迷宮”。房舍佈局巧妙,巷院深深,走在青石板上有“嗡嗡”回聲。房屋構建體現了一股皇家氣派與獨特的人文氛圍。其門窗雕刻“姜太公釣魚”、“喜鵲探梅”等圖案,工藝精巧。城中現存13個石大門,全是整塊條石建造,門匾上各有題詞,如:“禮重師嚴”、“克勤養德”、“模範修嚴”、“清白家聲”、“坦蕩復履”等。這些題詞字體多樣,筆法嚴謹,有一種濃濃的古味,能讓人真實體味到古城的舊日神韻。

     書架堂古城東、南、西三面有山溪環繞和諸多池塘圈圍。池塘與山溪構成一道天然防線。據當地老人回憶,早年這裡有48口塘,塘內魚肥鱉圓,水藻叢生。

     村中,有清咸豐年間稱為鳳凰三大秀井之一的“活堂井”,經化驗,井水富含多種微量元素,是真正的地下泉水。南去1000米有一山銀杏,一到秋天,秋葉泛金,果實纍纍,極為悅目。

書架堂村中的農婦

  (來源:中新網)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