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海峽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湖南行
字號:
兩岸記者走進湘西古寨 感受淳樸民風

  時間:2006-12-04 13:55    來源:     
 
 

楊秀河向記者講解家譜



年邁的老人和羸弱的殘疾孩子讓人難以忘懷



古寨裏天真爛漫的兒童永遠是相機追逐的對象

  台灣網11月22日湖南張家界消息 “我此行最期待的就是還未開發的古寨,因為這裡可以看到村民最真實鮮活的生活狀態,這就是我們記者要捕捉的人性閃光點所在。”臺灣《中國時報》記者徐尚禮置身於籠罩在冬日細雨中的古老而神秘的土家山塞——書架堂古寨時,感慨油然而生。

   昨天,兩岸新聞媒體聯合採訪團一行走進了這座保存完整的古老山寨。據考證,這裡唐末即有人居住。相較散落在湘西深山裏的無數村寨,書架堂古寨自有其獨特之處——這裡聚居著一脈自北宋時期延綿下來的“楊家將”後裔。

  楊家將後裔説先祖家訓

  向記者們講解書架堂村寨與家族歷史的楊秀河據説是“楊六郎”的第三十六世孫。他指著貼在墻上的家譜,語速急切、神情自豪地侃侃而談。當他無意中談到家譜上關於祖先“楊家將”的記載與當下影視劇中的很多表述嚴重不符時,立刻勾起了在場媒體的興趣。大家詢問他是否會學很多歷史名人之後去打官司,此時的楊秀河略顯跼踀地表示,不願意打官司也不知道去哪告狀,“影視劇也是對楊家將歷史的宣傳,只要不損壞先祖形象,其他無所謂的。”

  這座由於曾“書架堂中放”而得名的古寨,雖然祖先征戰沙場,但後代卻棄武從文,所以處處都遺留著濃郁人文氛圍。寨子裏很多門匾上至今仍清晰地遺留著一些醒世家訓:“禮重師嚴”、“清白家聲” 、“處善循禮”……提醒著後代們為人處事的本分。楊秀河這個中專學歷的人在村子裏算是文化人了,在講解這些古訓時,面對一群記者,他顯得自豪和自信。

  零距離感受村民生活狀態

  比起“楊家將”傳奇,記者們顯然對書架堂寨子裏村民的生活狀態更感興趣。路邊目光好奇的孩子,健談的老人,編花環的村婦,無一不是記者們攀談的對象。兵分幾路的記者們在各自的路線上都遇到了令人感動的片段。在路過一戶人家時,門邊的祖孫倆正在抱著碗吃飯,眼睛明亮的小男孩羸弱地依偎在門檻邊,“小孩子怎麼了?”有記者問。當大家得知這是村裏的困難戶,小孩子有殘疾,站不起來時,立刻追問起祖孫倆是否有接濟,村委會如何照顧。

  經過村裏小學校的臺灣中天電視臺記者就用攝象機記錄了孩子們上課的情景,“那些小孩子好可愛,讀書都很努力。有一個特別認真,讓人好感動。我們都説他以後肯定能讀大學,中天的記者還説如果他能考上大學就資助他讀。”臺灣東森電視臺的梁偉勳告訴記者。

  在離開書架堂古寨時,不少記者關切地向楊秀河打聽村裏人的生活。“有多少人種地,有多少人在外打工?”執拗的楊秀河表示就算憑一己之力也要把楊家世代的家族精神和書架堂宣傳出去:“到時候,來旅遊的人多了,大家的日子就會好起來。”記者們告訴他首先應該發展教育,搞好教育才是書架堂走向富裕的真正出路。

  人的故事永遠具有生命力

  臺灣“中央社”記者張銘坤認為:這裡的人雖然生活困難,但他們這樣執著地保存先祖思想精神是很可貴的。他們動用自己的想像力去還原居住地蘊藏的歷史故事,尋找旅遊開發的途徑,是市場化的需要,這種珍惜先祖文化並試圖恢復重建的行為值得肯定。

    臺灣《中國時報》記者徐尚禮感嘆道:我正是通過與村民閒聊,觀察他們,才最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們的生活與思想。他們很淳樸,表現很自然,與人交流上沒有經過設計,這就是最可貴的‘人’的閃光點,是記者最關注的東西。人的故事永遠具有生命力,體現著時代精神的變化。我對這個安排很感動。大陸主辦方越來越了解臺灣媒體和受眾的需求,這説明兩岸新聞往來正在向成熟發展。(李徽)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