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加茂鎮加茂村的黎族婦女在進行編織黎錦比賽。海南日報記者張傑攝
“小的時候,媽媽教我織筒裙……”現在撥通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任何一位公務人員的手機,耳邊便會響起歡快的黎族歌曲彩鈴聲;走在縣城的大街小巷,民族圖騰也是隨處可見,黎錦上的圖案也被用在了當地居民的服裝上。民族文化元素已經融入了保亭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為一個新崛起的旅遊縣,保亭有著獨特的熱帶雨林溫泉等資源,但更加誘人和有待挖掘的,當屬黎族和苗族的民俗文化資源,這些資源在保亭的旅遊開發中,綻放出了美麗的色彩,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嬉水節:展示民族文化的平臺
每一年的嬉水節,是保亭最熱鬧的時候。在這盛大的民俗節慶中,四面八方的賓朋不但可以領略到保亭人的熱情好客,還可以欣賞到那些具有濃濃的黎族、苗族韻味的歌舞,觀賞到豐富多彩的民族體育競技比賽活動。
今年嬉水節的“七仙女形象小姐”選拔大賽,還首次走出島外,前往北京和成都進行選秀,此舉不但展示了黎族和苗族文化,嬉水節也在省外出了名,保亭更是因此而揚名。
保亭文體局副局長陳運新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嬉水節是從2000年開始舉辦的,也是從那時開始,保亭從官方到民間,逐漸養成了穿民族服裝的習慣,而嬉水節的形式和內容也越來越走向民眾,受到了老百姓普遍歡迎。嬉水節業已成為保亭的一張亮麗“名片”。
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了解到,極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保亭民俗文化,已經融入了當地的旅遊開發建設,並且有力地推動了保亭經濟的發展。目前,保亭已有兩支“八音隊”走進呀諾達等景區,在檳榔谷,不但有黎族婚俗表演,還有黎族織錦工藝、文身文化的展示。
除了每年農曆七月初七舉行的嬉水節,九月初九的重陽節登山大賽,也是保亭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
民族美食:得到了權威的認證
白花菜、革命菜、水蔥,去過保亭的人會喜歡這裡特有的民族食品,這些綠色的健康菜肴在城裏是難以品嘗到的,尤其是白花菜,下咽之後總有一絲“回甘”的清涼感,讓人非常難忘。
今年的嬉水節,還舉辦了“民族美食大比拼”,這是往屆嬉水節沒有開展過的活動,來自全省各市縣的10多家餐飲企業參賽,最後從參賽的25道民族菜肴中,認定了13道作為我省正式的民族菜肴。
據了解,這次民族菜肴的認定範圍,不只是局限于保亭本縣的“吊燒什玲雞”、“涼拌卷毛菜”,而是擴大到其他民族市縣的菜肴,如陵水的“酸粉”、瓊中的“清香竹筒飯”和五指山的“手撕牛肉”等。
看到了民族美食的潛在實力,保亭也有意借此開拓市場,提升該縣旅遊的文化含量,縣裏在縣城保城河畔規劃了“黎苗小吃街”,預計明年可以對外營業。屆時,在保亭停留的遊客,又多了一處休閒會友和體驗當地文化的場所。
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碩果纍纍
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總是引人矚目。2006年,保亭申報的“黎錦紡織染繡技藝”、“鑽木取火”和“樹皮被製作工藝”等3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全部被列入第一批國家名錄,入選率為100%。2008年,保亭結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活動,組織全縣文物普查領導小組開展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産普查,對全縣範圍內的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登記造冊和挖掘整理。
去年,保亭縣文體局先後組織了10人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普查隊伍,對全縣9個鄉鎮400多個村莊民族文化進行重點調查摸底,整理和申報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黎族竹木器樂”、“黎族文身”項目,先是通過省專家組評審,此後“黎族器樂”又進入國家非遺名錄。這一年,保亭還被國家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今年,保亭又躊躇滿志地申報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目前“藤編技藝”、“黎族民間傳説”和“獨木器製作工藝”等項目已完成編制和上報工作,只等明年國家公佈結果。
保亭近年來還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加強民族民間文化的典籍整理編撰工作,不但出版了民間故事集《甘工鳥的傳説》、黎錦畫冊《黎族織貝珍品 衣裳藝術圖騰百圖集》、雜誌《七仙嶺文藝》,而且發行了2輯民歌光碟《七仙嶺歡歌》,以及歷年的嬉水節紀錄片。
相關連結
-保亭已對全縣9個鄉鎮60個村委會463個村莊,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産重點調查摸底,攝製各種資料圖片1300張,錄音資料100多份,刻錄光碟20多份,整理的文字資料5萬字以上,已初步建立全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檔案和數據庫。
-目前,保亭有黎族鑽木取火傳承人119人、黎族樹皮布傳承人80人、黎族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749人、黎族竹木器樂傳承人25人、黎族文身婦女14人、黎族道公23人、娘母9人、黎族八音165人、黎族民歌手64人。入選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黎族鑽木取火技藝項目傳承人1名、黎族樹皮布項目傳承人1名、黎族紡染織繡技藝項目傳承人1名。
-2008年,保亭被國家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陳耿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