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專題首頁  | 臺灣周動態  | 臺商看遼寧 | 遼臺往來 | 專家解讀遼寧  | 圖片報道 |
|  遼寧老工業基地展新顏  |  遼寧惠臺政策 |  遼寧臺企  |  遼寧之美 |  兩岸經貿動態 |  網友評遼寧 |
遼寧老工業基地展新顏
 
遼寧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比較優勢和策略選擇
 
 
  來源:      日期:2006-08-10 16:03

 

       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兩個支援”,我們理解,這是黨中央和國務院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國家建設和發展全局出發做出的又一重大戰略部署,寄希望於東北地區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之後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又一增長極,其戰略意義和重要性不亞於西部大開發。這對於曾經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對於日夜期盼振興的東北人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與此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對於深受體制性與機制性矛盾束縛的遼寧老工業基地而言,能否抓住這次中央區域經濟政策戰略轉移的機遇,走出一條老工業基地調整和改造的路子,取決於我們的信心和決心,也取決於我們對自身優勢的認識和把握。

      一、遼寧老工業基地的比較優勢

      資源、基礎設施條件優越。從已開發和可利用的角度看,遼寧及東北地區資源優勢依然明顯。遼寧是東北惟一的入海口,現有5個港口,吞吐量位居全國前列。鐵路、高速公路密度也為全國一流。就自然資源、基礎設施的條件而言,遼寧完全具備再度騰飛的基礎優勢。

      區位優勢十分明顯。遼寧身居東北亞中心,與朝鮮一江之隔,與韓國、日本隔海相望,與俄羅斯空中接壤。這一方面為遼寧乃至東北,承接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産業轉移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也凸現了遼寧在同周邊國家關係中的重要戰略地位。把遼寧老工業基地調整和改造好,既是經濟意義上的考慮,也是我國爭取在這一地區乃至亞洲和遠東的國際地位,確保國際分工優勢的需要,具有長遠戰略意義。

      産業基礎比較雄厚,有投資少、見效快的優勢。除了鋼鐵、石化之外,裝備製造業在全國的位置舉足輕重,集中了一批關係國家綜合競爭實力、可以體現我國産業形象的主導産品。據測算,目前在遼寧投資裝備製造業,新增1億元投資,可以産出4.16億元的工業增加值,15.77億元的銷售收入和1.15億元的利稅總額。按利稅總額計算投資效果,遼寧為西部地區的2.25倍。製造業興則國力興,製造業衰則國力衰。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消費品工業完成了從主要依賴進口到進口替代和大量出口的飛躍,相比之下,裝備製造業發展不快,大量裝備依賴進口。從國際經驗看,由發展輕工業為主轉到加快發展裝備製造業,臨界點是每人平均GDP1000美元左右。我國現在發展裝備製造業,實施裝備製造業的進口替代正逢其時。遼寧有裝備製造業的雄厚基礎,通過國家的大力扶持和支援,有這個潛力,也有這個能力,把“共和國的裝備部”這面旗幟再一次樹起來。

      科技、教育事業發達,技術力量較強。遼寧集中了一批全國一流的科研院所,形成了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科類齊全的教育體系,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的規模和品質達到全國先進水準。另外,遼寧城市化水準是全國最高的,為54%。有以瀋陽為中心,據説在世界上也不多見的中部城市群,有以大連為龍頭的,連接遼東半島五城市的城市經濟帶。城市密集帶來了産業集聚,進而為老工業基地發展提供了更多的上升空間。

      二、遼寧老工業基地調整和改造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標

      振興老工業基地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規劃,綜合治理。我們認為,在具體工作中,要堅持五個結合,即治標與治本相結合,市場調節和宏觀引導相結合,改造傳統産業與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相結合,調整改造與體制創新相結合,自力更生與國家支援相結合。做到“標本兼治,重點突破,多元發展,分步實施”。

      “標本兼治”是指既要面對現實,切實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又要著眼長遠,加快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促進經濟建設走上良性發展軌道。

      “重點突破”是指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促進産業升級和産品換代。選擇一些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重點産品為突破口,尤其是先進裝備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産業中的重點産品,首先實現快速增長,以此帶動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

      “多元發展”是指形成一、二、三次産業結構合理,輕重工業比例適當,城鄉協調發展,國有與非國有經濟齊頭並進的新格局。特別是要大力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啟動民間資本,形成多元化經濟結構。

      “分步實施”是指有計劃,按步驟實施老工業基地調整和改造的任務。大的階段分三塊,到2005年是第一階段,為起步期,以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為主,同時加大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産業力度,規劃建設一批新興支柱産業;從2006年到下一屆省政府換屆,即2007年是第二階段,這兩年是大規模改造期,以加大投入為主,提升傳統産業,形成新興支柱産業;第三階段為2008年到2010年,為全面振興期,實現調整改造的總體目標。

      遼寧老工業基地調整和改造的總體目標是:經濟結構合理,運作機制完善,GDP增長速度、每人平均GDP躋身全國發達地區,綜合經濟實力居全國領先地位,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有較大幅度提高,城鄉環境品質得到根本改善,中心城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形成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實際失業率控制在全國平均線以下。

      從現在起到2007年,即本屆政府任期內,確保經濟增長率達到9%,2007年GDP達到8400億元;經過努力爭取每年遞增13%,2007年GDP達到1萬億元。經濟總量在全國的位次,由2002年第七位前移到第五位。為爭取經濟增長實現一位數到兩位數的跨越,要基本做到“一個卸掉,六個形成”:

      ———徹底卸掉國有企業歷史包袱,基本解決歷史遺留的金融、債務、不良資産等突出矛盾。完成國有大中型企業改組改制、減員分流、主輔分離、關閉破産、撥離“大集體”、核呆銀行不良資産,創建金融安全區。

      ——形成科技含量高、競爭能力強的支柱産業。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建設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做大做強石化、鋼鐵、軍工等優勢産業,建設新型原材料基地;優先發展以資訊産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産業,建設高新技術産業化基地;培育國內領先的輕型産業,使其成為新的支柱産業。

      ———形成資源枯竭城市新的接續産業。全面完成全省採煤沉陷治理任務;阜新等資源枯竭型城市基本完成經濟轉型,接續産業初具規模。力爭用十年時間,鞍山撫順本溪、盤錦等以資源開採為主的城市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接續産業或支柱産業。

      ——形成多元化的經濟結構。支援民營企業參與國有經濟佈局調整,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建設、新興服務業、外經外貿等領域,成為推進我省老工業基地調整和改造的生力軍。五年內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佔全省比重達到50%以上。

      ———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五年實現300萬人就業,全省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城鎮失業保險、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和參保率均達到100%。所有符合條件的城鎮貧困人口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全省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農民每人平均收入分別達到9200元和4000元。

      ———形成東北亞開放的橋頭堡。以招商引資、國際貿易、境外投資、國際工程承包、勞務輸出、國際航運和旅遊會展七大支柱,撐起全面開放的框架。引進境外資金,吸引“南資北上”,發展東西合作。

      ———形成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加快遼西北開發建設步伐,促進保持遼西北地區經濟快速增長,經濟發展水準與全省的差距不再拉大,人民生活水準和品質大幅度提高,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遼西北地區GDP年均增長速度保持13—15%,2007年爭取比2002年翻一番,達到1560億元,每人平均11000元。

      三、遼寧老工業基地調整和改造的保障措施

      當前,全球範圍內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逆轉,全國各地發展速度都很快。不進則退,慢進亦退,這在客觀上要求遼寧老工業基地的調整和改造,必須有新的眼光和新的思路,站在更高的起點和更高的層次上。

      從根本上講,遼寧老工業基地調整和改造要立足於自己發展,要立足於市場取向的改革,這是最重要的保障措施。

      (一)進一步解放思想,推進體制創新,創造有利於發展和創業的氛圍。遼寧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不強,至今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事實上,這些年從遼寧走到全國各地的企業家為數不少,但在遼寧本土成長起來的企業家為數不多,有人戲稱遼寧是“出生入死”。遼寧創造了不少經濟改革的經驗,股份制、破産、租賃是全國搞得最早的省份,但“墻內開花墻外紅”,有人説是“醒得早,起得晚”。遼寧的幹部按計劃經濟辦法,做國家投資項目的組織管理比較熟悉,但根據市場需要自己開發項目,運用市場經濟手段科學管理卻比較薄弱。據有關部門評估,遼寧的市場化程度排在海南、湖南、河南之後,列全國第13位。市場化程度不高,從一個側面説明,遼寧解放思想、體制創新的任務還十分繁重。

      改造調整,觀念轉變要先行,制度創新是關鍵。力促遼寧老工業基地的振興,首要的還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推進體制創新。當前最緊要的是落實好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三個一切”,就是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衝破,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要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市場取向的改革不動搖。先從轉變政府職能做起,規範政府行為,把不應該、不適宜政府行使的職能還給市場和社會,構建政府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新機制。通過黨政機關的示範和表率作用,在全省上下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援人們幹成事業的創業氛圍。

      (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促進産業升級和經濟結構優化重組。在三次産業的比例關係上,適度提高第三産業的比重;在所有制結構比例關係上,注重向非國有和民營經濟傾斜;在輕重工業比例關係上,注意發展輕型工業,拉長産業鏈。在繼續做大做強石化、機械、鋼鐵三大支柱産業的基礎上,培育發展汽車製造和資訊技術兩個新的支柱産業。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要把以資訊産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産業,作為老工業基地調整和改造的重中之重,優先發展,同時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優勢産業。

      遼寧老工業基地曾是國有經濟的一統天下,經過幾年的努力,至今非公有經濟比重尚不足40%。因此,在結構調整中,要把民營經濟作為老工業基地調整和改造的主力軍,把它放在與國有經濟同等重要的位置,放心、放手、放開發展。與此相適應,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抓大放小,有進有退”的方針,繼續搞好國有經濟佈局調整,改變國有企業佈局過散、戰線過長的局面。一般競爭性行業,國有資本要逐步有序退出,民營資本暫時無力進入以及事關國家安全的基礎性、戰略性産業,要通過改組改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擇優扶強。近期要選擇裝備製造和石化産業中的一些重點企業,進行以股份制為重點的企業改制,鞍鋼和本鋼等一些特大型企業要克服障礙,創造條件,實現“強強聯合”。

      (三)面向兩個市場,利用兩種資源,按照寬領域、高水準、多層次要求,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通過擴大開放,牽動老工業基地振興,以開放促調整促改造。開放不僅可以引進資金,更重要的是促進體制創新和機制轉變。要借這個外力推動我們的環境建設和制度建設,促進我們的作風轉變。適應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今後的對外貿易,要由原來在國際規則以外的自發性行為,轉變為遵照國際慣例的有序開放,在繼續鞏固、擴大傳統外貿市場的同時,不斷開闢新的國際市場。推動省內有條件的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到海外投資,建立産品生産、加工基地和銷售網路,開展工程、勞務、技術、教育等方面的合作,逐步形成一支由強勢企業組成的跨國經營隊伍。

      要創新對外開放的載體。珠江三角洲的崛起得益於深圳的開放開發,長江三角洲的振興得益於浦東的開放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要振興,也要有這樣一個對外開放的載體。從東北看只能選大連。大連是東北開放度最高的城市。東北對外開放步子大不大,層次高不高,寄希望於大連。大連的開放要做好兩篇文章,一是以大連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大窯灣新港為依託,爭取組建大連自由貿易區,對外樹立“北方香港”的形象;其次是服務貿易的對外開放,把時間表提前,領域放寬。瀋陽的對外開放要有自己的特點,主要是推出一批大企業同外資外企整體合資合作。瀋陽、營口的民營企業基礎好,民營企業吸引外資政策上要有突破,政府要下力量,真心去推動,有什麼障礙就解決什麼障礙。遼西北也要通過開放促開發,凡是外商到遼西北投資的,所得稅、土地批租,爭取享受西部大開發的優惠政策。目前,世界500強企業有97家在遼寧投資,今後幾年爭取500強企業中的一半左右投資于遼寧。

      在積極向國際開放的同時,將積極推動向省外開放。分別不同區域,有的重點是推銷遼寧的産品,有的是擴大合資合作,有的是引進省外資金、技術、人才。

      (四)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增加經濟發展支撐能力。遼寧老工業基地開發建設較早,一些基礎設施嚴重老化,需要重新改造,此外,適應新的經濟建設需要,還需新上一批基礎設施,重點是高速公路、電氣化鐵路、機場、港口及水利。通過國家支援和市場化運作,新建丹東至莊河、撫順至南雜木等高速公路,按國際標準完成沈大高速公路雙向八車道改擴建。主要鐵路實現電氣化。

      要繼續加強城市規劃,改善城市環境。瀋陽、大連建設大運量軌道交通,鞍山、撫順等市建成快速交通幹道系統。城市污水處理率、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70%以上。城市植樹達4000萬株,綠化覆蓋率達到37%左右。14個城市空氣品質基本達到二級標準,瀋陽、鞍山、丹東盤錦葫蘆島五市,繼大連之後進入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行列。積極推進遼西退耕還林還草和遼東天然林保護,管護好森林資源。

      (五)把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同千方百計擴大就業結合起來,保持社會穩定。要在搞好試點的基礎上,繼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確保並軌人員養老保險關係100%接續,確保城市貧困居民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在社會保障支出方面,寧可壓縮其他方面的開支,也要滿足社會保障資金的需要。隨著形勢的發展,實現充分就業將成為各級政府的優先目標。要把老工業基地調整和改造同擴大就業統籌考慮,避免顧此失彼。今後5年,全省將爭取實現300萬人就業。
(本文為《遼寧老工業基地調整和改造研究報告》中的一部分。課題組成員:于書今、盧松、王星琪、馬廷玉、朱軍、崔麗梅等)

來源:遼寧經濟網

編輯:妮妮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