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長假河北順平阜兩地名勝古跡縱覽

時間:2011-06-06 15:50   來源:中國廣播網

  中廣網北京6月6日消息(記者馮贛勇)今年的端午節小長假又為喜歡自駕出遊的朋友們提供了難得的機會。記者也隨北京愛車陽光汽車俱樂部組織的一隻自駕車隊前往河北,遊覽觀光了河北省順平、阜平兩縣較有代表性的名勝古跡。

愛車陽光自駕車隊前往河北

  6月4日清晨,來自京城四面八方的14輛自駕車匯聚在京港澳高速公路竇店服務區集結後出發。車隊啟動後相繼轉入廊涿、京昆高速公路行進。一路上擔任此次活動總指揮的楊勇,通過車載無線電向車友們繪聲繪色地通報了此次活動的詳細行程,博得了車友們此起彼伏的熱烈回應。而異常活躍的副領隊王立在行程中不斷調動、激發車友們的參與精神,致使一路上車內無線電中始終洋溢著歡歌笑語。在歷經不到兩個小時的車程後,車隊順利從京昆高速順平站駛出。保定正大國際旅行社高力騰導遊早已等候多時,在她的引領下,車隊很快抵達出行後的第一個觀光景區:腰山王氏莊園。

  漫步順平腰山王氏莊園

  車友們首先在莊園門首留下了出行後的第一張闔影,之後進園漫步觀光。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的腰山王氏莊園坐落在順平縣腰山鎮南腰山村。莊園始建於清順治初年,是王氏先祖王錫袞所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華北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清代大地主兼巨商的豪門巨宅。亦是中國古建築史上一處罕見的超規制清代城堡式民居建築群。

車友們抵達腰山王氏莊園合影

  莊園主人王氏家族祖居遼寧省鐵嶺市南關,屬漢軍正黃旗。1638年,王氏八世祖王錫袞跟隨多爾袞入關。順治元年,清朝入住北京後,為解決八旗官兵生計,遂下圈地之令,在這場大規模的圈地運動中,王家受封于西南300里以內的順平縣南腰山村,用跑馬佔圈的辦法,佔據了方圓百餘裏的土地。

王氏莊園長廊

  莊園總佔地面積279畝,房屋500多間,現存各類房屋156間,慶倖的是,作為核心建築群的“仁和堂”是一個由10個四合院組成的大套院,現存4個正院,2個挎院,成為異常珍貴的古建文物。莊園文化蘊含豐富,是一部永遠讀不完的書,又是一處難得的影視拍攝基地,建國以來已在這裡先後拍攝過《野火春風鬥古城》、《天下第一樓》、《青春之歌》、《大決戰》、《天下糧倉》、《曹雪芹》等多部影視劇。

王氏莊園庭院綠樹成蔭

  走進王氏莊園,只見道路兩旁古槐參天,遮雲蔽日,俗稱槐蔭道。莊園內門很多,院落重重,大院套小院,給人迷宮一樣的感覺,其內成片建築群被古老的槐樹和大片菜圃、花卉簇擁著,形成了一處堪與皇宮王府相媲美的極樂世界。

腰山王氏莊園花園一角

  莊園分為四部分,由北向南依次為:北園、中園、南園、場院。目前遊客主要參觀修復開放的南園部分,佔地面積2.2萬平方米,是整個莊園的九分之一。記者最先看到的東部為府邸的皇家園林,稱為“邸園”。後來,改為王家的私家園林,稱“小姐院”,是王家未出閣小姐遊玩、小憩的樂園。經歷了戰亂的毀壞,原始風貌已茫然無存。現在修復的花園已經較為現代,假山、長廊、花卉、亭臺、樓閣、水榭等等融會於此,構成了一幅隨意雕琢的畫卷意境。

王氏莊園飯堂

  進入王氏莊園的四合院落,只見各院前後貫通,左右相連,由南而北,依次為商號、庭房、腰房(家廟)、底房(庫房),另外還有書房、小伙房、夥計房、更房、畜房等。建築每排均設大門二,一為行人,二為車馬出人門(稱旁門)。莊園佔地面積之廣,建築規模之大,格局之考究,建築藝術(石、磚、木雕等)之精美,在河北省亦不可多得。

王氏莊園院落小門樓

  在王氏莊園中,夢和堂可謂是莊園中的核心區域之一了。這裡集中了多種建築方面的精華元素。夢和堂的第一代主人是王錫袞的三兒子王佩(微博)。到晚清時,它的主人是王氏第六代傳人王恩承。王恩承是進士出身,曾任陜西省長子縣縣令。夢和堂的大門有兩座,西側是夢和堂的正門,有臺階,是禮儀之門,通常是關閉著的,只有在舉行大婚、大喪、大壽和迎賓大典時才打開;東側是車門,是主人乘坐的小轎子車出入的門,沒有臺階,而且門口寬敞。

王氏莊園內院

  夢和堂的東便門是管家、帳房、門房、小廝及訪客常走的門。門首上的浮雕“福、祿、壽”三個大字曾是用玉鑲嵌的;夢和堂迎面的門,叫做儀門,是一道禮儀之門。中間的門口寬敞,迎賓時,賓主可以手挽而過,兩側的小門是隨侍的傭人走的。夢和堂的一進院,又叫“裙房院”。南房,中間為倒廳,主人在這裡會見一般等級的客人,兩側為庫房。西側,為西穿堂,是傭人進入榕花院及仁和堂的通道。東耳房為廚房,西耳房為傭人屋。

王氏莊園院落西廂房

  北側是正房,正中為穿堂門,穿堂門又是正中寬,兩邊窄,也起到了儀門的作用,賓主走正中,傭人走兩側。如果不是迎賓活動,傭人連兩側的門也是不允許走的,只能走兩側的過道。正房內,東側為管家房,西側為賬房。可見,管家在當時也佔有很高的地位。此外像莊園中的二進院、正廳等也都有相當講究的建築特色供遊人細細品味。總之,漫步腰山王氏莊園,令車友們飽覽了河北大地上一座獨特古樸的深宅大院,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令人獲益匪淺。

  暢遊阜平天生橋國家地質公園

  車隊駛離平順王氏莊園驅車前往阜平,當日傍晚時分車隊抵達阜平天生橋景區附近的農家院下榻。6月5日早飯後,車隊驅車只走了五公里就順利到達河北阜平天生橋國家地質公園。車友在景區前留下了出行後的第二張闔影。

車友們在阜平天生橋的第二張闔影

  如果廣義地説,一切橫跨溝谷或河流上的岩體都可稱天生橋。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同稱謂的風景區了。像雲南文山的盤龍江上天生橋、重慶武隆天坑天生橋、廣西百色、柳州的天生橋等著名景觀都被稱為天生橋。而阜平瀑布穀中的這座宏大的天生橋,是由山谷瀑流沿裂隙沖蝕崩塌而成,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長27米,高13 米,寬13 米的片麻岩天橋,距今已有28--29億年。這裡是集地貌、地質、冰川、生態、人文等旅遊資源為一體的獨具特色的國家地質、森林公園,有著“太行深處的香格里拉”的美譽。

臥駝迎客峰好似展開笑臉歡迎人們的到來

  車友們進入景區後,迎面的一座矗立於山頂的臥駝迎客峰好似展開笑臉歡迎人們的到來。順石階棧道登山來到纜車站。從這裡乘纜車上行,大約經過12分鐘左右的運作時間,便到達了觀賞一瀑景區的平臺上。

乘纜車上山

  到阜平天生橋遊覽,最重要的就是觀賞這裡的九級瀑布。從一級瀑布開始順山道攀登向上而行,上下攀爬數公里的山道石路,就可依次欣賞到各個瀑布的美景。

天生橋第一瀑--銀河瀑

  天生橋瀑布穀中九級瀑布,宛如九條巨龍,它們從崖壁上急流直下,天生橋瀑布最大的瑤臺瀑布落差112米,奔騰的瀑布,勢如奔雷走電的飛虹,聲若驚雷,響徹山巔;有的瀑布如玉龍飛舞,氣勢磅薄,讓人震驚,令人讚嘆;即使是枯水季節,它也具有另一番風韻,有的瀑布銀花飛濺,有的像噴灑的玉簾,有如月籠輕紗,秀女拔弦,十分動人。

從山腰俯瞰

  清脆的流水聲,宛如少女彈奏的抒情曲,撥動人們的心弦。當山風習來,帶過陣陣“濛濛細雨”,在陽光照射下,晶亮如玉,飄拂在人們的臉上,清新舒適,使人們仿佛在雨露中沐浴。飛瀑流霞,給深谷增加了多少詩情畫意,天生橋瀑布給人們帶來了許多偏偏遐想。

天生橋二瀑

  除了觀賞瀑布,沿途山景也形態各異,秀美異常。可謂印證了山水美景相連,天然奇秀壯觀的特色。朱家營溝谷深邃曲折,時寬時窄,山間溪水清流,時隱時現,但潺潺的水聲,嘰嘰喳喳的鳥鳴,總伴隨在人們的耳畔迴響,有時像雄壯的交響曲,激昂、豪放;有時又像優美的輕音樂、悅耳動聽,給山谷帶來無限生機和活力。溪流兩側是懸崖陡壁,巍峨雄偉,奇峰怪石,千姿百態,惟妙惟肖,十分逼真,有的如威武的大將軍,鎮守山谷,有的像兇猛的鱷魚,匍匐溝中,那犬牙交錯的崖石,岌岌欲墜,十分驚險。

生橋三瀑--情侶瀑

  從一級瀑布遊走來到108階聽鳥觀音石處,登上108個石階後不遠即可抵達二瀑觀景區。天生橋的地勢十分險峻,從橋上伏視,是百丈深淵,令人生畏。奔騰的瀑布,呼嘯著從橋下飛瀉,形成百米瀑布,氣勢磅薄,瑰麗壯觀。

天生橋四瀑--望盔瀑

  天生橋也稱仙人橋,橋上長樹,橋下流水,上游緊靠落差60米的第二瀑銀河瀑,一瀑、二瀑相連,立橋觀望瀑水從天而降,瀑花飛濺入涵洞,穿洞而過越深淵,山、水、樹、橋互相映襯。上下水如簾,前後山壁立,周圍綠樹蔥蔥。秋季枯水時節,潺潺流水,如撒珠拋玉,聲韻清脆。人站其間,猶如進入人間仙境,充分享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

天生橋五瀑--三疊瀑

  這裡的瀑布與相鄰溝谷內的30余處大小不一的瀑布匯整合群,形成了中國北方最大的瀑布群,水珠飛濺,氣勢磅薄,蔚為壯觀;那景色不是仙境,勝似仙境。瀑布群四週層巒疊翠,林海濤濤,幽峽如畫,流傳著“人參娃”、“通天梯”、“光棍漢”、“寡婦槽”等美麗動人的傳説。而一溝的九瀑也都有著好聽的名字。一、二瀑通連被稱為銀河瀑;三到九瀑被依次稱為情侶瀑、望盔瀑、三疊瀑、馬尾瀑、瓊漿瀑、天門瀑和第九瀑。

天生橋六瀑--馬尾瀑

  有道是“無限風光在險峰”,要想看全九座瀑布的景觀,就得舍得力氣爬山。記者還算不錯,和幾位車友相伴而行。一直爬到了八瀑,本想繼續上行,後聽説下來的遊客説道路及其難行,況且水已很少,景色一般,於是便放棄了。其實如果體力跟得上還可以登上頂峰百草坨一觀。

天生橋八瀑--天門瀑

  資料載:阜平天生橋地質公園主峰百草坨,海拔2144米,素有“百花、百草、百種藥”之説,6000畝人工栽植的落葉松與70000畝白樺林為主的喬灌木雜樹共生的原始次生林,把綿延迂迴的蒼山裹的嚴嚴實實。峰頂寬坦如砥,草茵幽幽,金蓮花、山丹花等星星點點。漫山層林盡染,姹紫嫣紅,風景如畫。

天生橋地質公園群山疊翠

  雖未登上百草坨頂峰,但此行暢遊天生橋眾多天然美景,已給人留下了太多美好的感受。回程時,不少車友們通過車載無線電暢談美好觀感,他們紛紛表示,這個端午節自駕遊過的真好!

編輯: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