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交往都在互相打量,而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穿鞋戴帽,鞋帽對於中國人來説不是小事。“見人不可以不飾,不飾無貌,無貌不敬,不敬無禮,無禮不立。”穿衣自古就攸關敬、禮、立這些人生大事。穿衣的學問很深,但列為第一條準則的該是寧穿破,別穿錯。
現代社會交往中破衣自是有礙臉面,但比破衣更破的是穿錯。錯衣也許是重金名牌,但穿錯了場合也是丟面子。某天筆者和臺灣的朋友閒逛夜市,朋友笑嘻嘻地指著三位西裝革履的中年人説:“快看,你的老鄉!”錯不在西裝,而是在茶余飯後的休閒夜市的確扎眼。也許赴臺是公務出差,但也要備兩套休閒服逛街購物更為妥當。還有一次在阿里山,某位大陸女遊客足登三寸高跟,同行的臺灣朋友問我:“她來幹什麼的?”我只能答:“來練高蹺功的。”如果那位高跟姑娘換上球鞋,悠然漫步于森林步道,與我們微笑而過,那該是多麼“相看兩不厭”啊。
穿錯身份也是人、衣兩悲劇。某次在臺北聊天,席間一位大陸交換生大談名牌新款,自己也穿成了名牌展示架。待他離席,有臺灣朋友問:“他爸不會是貪官吧?”這也不是臺灣朋友見不得大陸人穿名牌,當年陳水扁的兒媳黃睿靚在美留學,肩搭裘皮的形象被電視記者傳回臺灣,引起社會側目,一句好聽的沒有,其實形象和裘皮都不差,關鍵您是學生,不耕不織坐享父輩,最後證明還是貪污款,您就成了兩千多年前就被中國人鄙夷的“碩鼠”了。
有臺灣藝人在談話節目中笑話大陸人穿衣“好沒氣質”,雖然其剛數完大陸鈔票又尖酸刻薄的樣子也“好沒氣質”,但至少他們指責的不是“破”,而是“錯”,穿錯了就沒氣質了,這一點我們還是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雖説穿衣吃飯是人之初的本能,但好多成年人的確不會,因為這裡邊有文化。文化是要學一輩子的。(陳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