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劉震濤解析兩岸經貿關係發展與走向

  時間:2008-01-13 10:47    來源:中國網     
 
 

 

劉震濤 (來源:中國網)

 

  2008年1月3日下午,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劉震濤教授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解析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與走向。以下為訪談實錄。

 

  劉震濤解析兩岸經貿往來歷程 三原因致大陸逆差


   [主持人]:

  大陸從1991年以來一直是臺灣外貿順差的最大來源地,而且是2002年以來是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首先能不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兩岸經貿往來的歷程?

  [劉震濤]:

  剛才主持人問我關於兩岸貿易的問題,我想這個問題可以説是兩岸同胞都非常關心的問題。首先要看一下兩岸的貿易量是一年一年的增加。去年,2007年9月份以前已經超過1000億,後面兩個月的數字還沒有掌握。

  [劉震濤]:

  剛剛問到的問題是兩岸的貿易大方面是處於逆差的地位,這裡面我們要做一個分析。事實上,這個逆差從一開始就存在。所謂的逆差,就是我們賣臺灣的商品比較少,而臺灣賣給我們的商品比較多。

  1993年,首次當年貿易逆差突破100億。到了1997年以後,出現亞洲金融風暴。到了99年,我們已經突破了200億。到02年,突破300億,04年突破400億,05年突破500億,06年當年達到了584億。也就是説,後面幾乎是連續的每年以100億美元的速度增加,這是很驚人的。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狀況,我想應該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兩岸之間的貿易是從投資來帶動的。臺商向大陸投資一美元的話會帶動0.4毛美元左右貿易額,所以這個貿易是由於臺商的産業內的貿易形成的,隨著2000年之後,大量的電子諮詢産業,就是通常講的電腦,這個行業在大陸急劇的增加,並且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産業鏈,大概從04年的時候就可以看到,臺灣全部筆記型電腦的生産70%在大陸,它就需要比如説關鍵的一些零組建都要從臺灣進口。這樣的話,逆差節越來越大,這是一個原因。

   [劉震濤]:

  第二個原因,我們輸往臺灣的産品受到了臺灣當局的限制,有相當數量的商品是不允許從大陸進口。所以我們向臺灣的出口量就受到限制。這是第二個重要的原因。

  這幾年來,可以看到大陸內部産業鏈完善的情況越來越好,所以這兩年相對來説,從臺灣進口的東西少一些。同時,我們向臺灣的出口會增加一些。我們從臺灣到大陸出口的商品前5名,就是逆差的前5名,第一位是電子諮詢産業,最核心的就是半導體。半導體佔到逆差比例的40%左右。其次是石化的原料,還有就是所謂的精密光學儀器。另外還有光電方面的,最近大家看到電視機也好、手機也好在大陸的生産量很大,但是面板是從臺灣進來的。

  所以前面的5個東西,半導體、光學、光電、石化、精密機械,這些大部分都是供應我們的臺資企業,同時也有部分的大陸企業想採購。比如説聯想、海爾、海信,面板都是從他們那裏訂購的。所以我想説,貿易基本狀況就是這樣的。那麼這種狀況一段時間內不太會改變,這也反映了雙方産業的互補性。應該説,對於臺灣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

  臺灣目前來看,GDP的增長是幾個要素:一是投資,一是消費,還有一個是貿易。貿易主要是靠逆差,靠它的順差。因為最近一個階段看,臺灣的投資,特別是海外的投資,國外和華僑向臺灣的投資在減少,內部的消費在下降,但是對大陸的貿易在增加,所以對它的GDP增長貢獻很大。

  兩岸經濟交流的目的是共同繁榮 是互利

 

  [主持人]:

  剛才您介紹了兩岸的經貿關係,您是怎麼評價這种經貿關係的?

  [劉震濤]:

  我想評價這個經貿關係要全面的看。剛才我們講,貿易有這麼大的逆差,為什麼還願意承受呢?我想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兩岸的經濟交流其目的就是兩岸共同繁榮。

  我們總書記講兩岸是共同家園。什麼是共同家園?就是一家人的事。這一逆差只是貿易上面的詞,其實兩岸之間的貿易就是一個國家內部省與省之間的交流,我們把它看成是一個內部的交流,所以這個利益給臺灣百姓,我認為大陸是心甘情願的。這是一種互利的表現。這是一個方面。

  另外,兩岸的經濟關係怎麼評價。我認為從1984年代初,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提出來“一國兩制、和平統一”基本方針以後,就呼籲兩岸要開展三通。三通其中有一個就是通商,通商就是比貿易這個含義更廣泛,就是投資。所以這幾年投資還是蠻熱的。我覺得投資和貿易是構成我們兩岸經濟關係的基本部分,也為我們兩岸的和平穩定的架構打下了基礎。

  如果設想沒有兩岸之間密切的經濟往來的話,哪兒來的人員交流,哪兒來的春節包機,為什麼臺商要趕緊回去過年,趕緊回來做企業,所以他必須要快速的運作。所以三通的要求就迫切了。這些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很正面。但是現在看來還有一些美中不足,因為兩岸之間,特別是服務業、金融等都是沒有開放,所以我們還是要繼續努力。但是前景還是不錯的。

  《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促兩岸經貿發展 

 

  [主持人]:

  我想問一下,現在兩岸之間的經貿重點集中在哪些方面?

  [劉震濤]:

  我們的重點還是在投資和貿易上,而且主要集中在加工業上,就是製造業。這兩方面之間現在看來還是有不平衡。所謂不平衡,第一就是貿易上不平衡。我們的逆差很大,他的順差很大,這是第一個。還有,我們不能夠去臺灣投資,他可以到我們這裡來投資,所以無法雙向,完全是單向的。第三,有一點間接的情況。目前兩岸還沒有三通,沒有直航,貨物還是要從香港等地方再去臺灣,就增加了成本。為什麼説發展前景好,如果這些障礙驅逐的話,那麼兩岸之間的經貿交流會越來越發展。我想這是一個基本的估計。

  [主持人]:

  現在還存在著一些障礙,我們也希望兩岸之間的經貿往來會越來越多。我們在這方面有沒有做一些努力,或者一些積極的舉措來推進兩岸的經貿發展?

  [劉震濤]:

  這個問題説來話長。因為一開始,臺商的投資是從蔣經國先生1987年11月2日宣佈臺灣同胞可以到大陸探親,伴隨著探親的浪潮,很多的投資機會就來了,就開始投資。我們首先就提出一個關於鼓勵臺灣同胞投資的若干規定,這個規定從法律上保護了臺商在大陸投資的合法性。之後在80年代末,當時整個大陸的投資環境不是很好,基礎設施條件不夠,交通不方便。現在看到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當時一般的馬路都不是太平坦的,飛機只有幾個大城市才有。所以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設立了臺商投資區,在福建專門做臺商投資的目的,就是在幾平方公里裏面把基礎設施做的很好,那麼你到這裡來投資一個速度比較快,另一個很安全,再一個物流各方面都很通暢。所以這個是很重要的措施,當時臺商很快就適應當地的情況。

  [劉震濤]:

  以後,我們對於臺商的保護在1994年全國人大批准了《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到了1999年,我們出現了一個實施細則,就是對臺商的合法權益進行保護。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兩岸之間正常的對立狀態,沒有辦法簽訂一個相互投資的保護協議,所以我們單方面的宣佈,而且有了具體的法律對這方面的保護,所以臺商是安心的。

  另外,我們採取政經分離。就是臺灣當局不管你怎麼樣叫囂、阻撓,我們不管,只要臺商到大陸來,我們就歡迎。所以整個大陸都在做招商引資,有的地方還做文化節。什麼原因?國內老百姓對臺商非常歡迎,這樣就形成一個和諧的氣氛,所以讓臺商到了什麼地方就有了賓至如歸的感覺。像這些方面都是為臺商創造了條件。

  [劉震濤]:

  歸結起來講,一個是法制,法律上的保障。第二,就是在審批方面給了很多的照顧。臺商我們是比照外資的審批辦法,但是我們又提出了同等優先審批辦法,又跟其他的外商有所區別。區別在哪呢?就是在同等的情況下,我優先照顧臺商。當然現在WTO的原則上是一視同仁,但是在WTO之前,我們是按照這個原則來做。所以使得一批在投資領域當中屬於限制型,或者是屬於審批的比較嚴格的那些項目都能夠得到,比如説電廠、水泥廠、汽車等,在這樣一些産業在這樣的政策下,在1996年相繼的在大陸開始落戶,比一般的外資要早一些。如果説採取什麼措施,這些措施對臺商的投資是很有幫助的。

  [主持人]:

  那對於臺商來説取得的效果怎麼樣呢?

  [劉震濤]:

  我們從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之後,提出要解放思想,然後就開始想辦法怎麼把臺商引進來,把他能夠安頓下來,所以提出一個“親商、富商、安商”的目標。“親商”就是對臺商的親近感,就是要以人為本,你需要什麼投資我幫你引進來,讓你落戶。“富商”就是你到我這裡投資,我給你創造條件。比如説貸款問題,當時貸款沒有指標,國務院專門成立一個臺商貸款的額度,讓人民銀行自己下達,保證了給臺支援融資的規模。所以我們在2003年這一年累計的投資總數超過1萬家,是2002年之前總和還多。這就是效果。

  另外一個效果,由於臺灣這幾年的經濟的發展是得益於大陸的貿易順差。據我們的統計和我們做數量分析的結果看,這些貿易的順差能夠為臺灣勞工就業增加了40多萬。對我們來説有很大的好處,因為這些臺商進來以後,對於我們外貿出口是一個很大幫助,因為他們都是外商型的。2004年我們國家外貿出口的排名100大,前10名中間有5名是臺灣的,對於我們外貿影響很大,對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影響很大。比如説昆山,他投一個項目就是上百億美金,所以説整個地方的發展是很快的。另外對帶動企業的管理水準都有幫助。這一點效果很明顯。

  四原因致臺商投資逐漸下降 劉震濤吁政府關心臺企

 

  [主持人]:

  我們了解到從去年開始,臺商對大陸的投資在逐漸的下降,這裡面有什麼因素呢?

  [劉震濤]:

  這裡面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就是臺商到大陸投資的目的在哪,臺商到大陸來投資主要還是降低成本。另外臺商投資的産業是什麼呢,主要還是勞動密集型的、技術層次不是很高的傳統型産業多一些。這樣的産品的技術的生命週期到了最後的階段,所以它需要一個産業的升級調整。這個是一個因素。

  第二個因素,我們這幾年來因為改革開放的成果,對於勞工的保護比原來加強了,勞工保護加強了以後有一些東西作出了規範。比如説制定了最低工資標準,加班要有加班費,加班費比原來的工資高三倍。還有就是土地,原來臺商使用土地是按照外商的規定是免交,但是現在要交土地使用費,取得土地比較難。再一個取得的成本也比較高。再加上原來的稅收是按照15%,甚至更低的稅收稅率現在合併了,就跟大陸內部啟平了,就是25%了。

  再有一批所謂加工貿易,現在制度上進行了一些調整,有一部分企業相應的增加成本。還有我們這些勞動密集型的産品出口過去,享受了出口退稅的待遇。為了調整外貿産品的結構,從國家整體利益考慮,但是這樣有一部分的臺資企業在出口退稅上就退的少,所以總體來説成本提高了。成本提高以後他就要做比較,特別是有一些産品是外銷的,所以他就要跑到越南去。甚至還有沿海地區望內陸遷徙,像蘇南的跑到蘇北去,往東的跑到江西、湖南等地方,因為那些地方相對勞動力便宜一些,成本也低一些,土地成本起步也容易一些。再加上有利條件,就是現在的物流也比較通暢,所以運輸不會成為很大的障礙,遠一點成本還是很低。

  [劉震濤]:

  我問過一個深圳的臺商,我問你從昆山搬到蘇北,勞動成本大概降低多少?他算了,大概勞動成本可以降低10%,可見這個潛力是蠻大的。所以講到臺資企業的特點,是勞動密集型比較強的産業,所以他就要有一個變化的過程,有的可能就淘汰掉了,有的可能就轉型了,不做這個了。有的可能從這個地方搬到國外。這樣的話,看起來投資的項目、投資的數量要下降。

  我想,這個可能是重要的背景。所以我曾經跟有些同志討論的時候,就説2007年是重要的轉折的一年。臺商低成本的優勢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實際可能是過去了,而換成有一個自主創新、經營模式上的一種觀念更新和模式上的改變,來適應這個新的形勢的要求,從而提高它的競爭力。否則的話,他只能被淘汰,市場是無情的。

  [主持人]:

  剛才劉教授您也提到了,現在在大陸的一些臺商也進行了轉移。但是我們也聽説,最近有很多在大陸的投資商都轉移到越南。您覺得這種轉變對兩岸經貿關係會産生什麼樣的影響?

  [劉震濤]:

  我是這樣想。現在從大陸的企業轉到越南的還是有,特別是2007年出現一個新狀況,就是有一些大企業過去了。大企業過去當然會帶動一些産業鏈上所謂的零部件廠,幫他供應零部件。所謂大企業過去,就是它的整機廠過去了。我想這對我們是有影響的。因為它能夠把一部分群體帶走。但是目前來看,還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是我覺得這件事情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如果企業因為成本的提高,經受不了,他要麼就關閉,要麼就轉移。如果這兩件事情同時發生的話,那麼兩岸的經濟關係就會有一些不好的影響。所以我呼籲政府的有關部門,第一要多關心臺資企業,他們是我們的同胞,但是畢竟是一批對大陸還不十分了解的同胞,他們需要更多的幫助,特別是需要以人為本式的幫助,要個性化的服務。比如出臺政策之前,估計對企業造成衝擊,要事先找他們商量,看衝擊的程度大家能不能承受的了。第二,受到衝擊以後,政府幫他們出主意,看看怎麼樣調整,適應這樣的趨勢。

  [劉震濤]:

  所以我覺得這也是一種服務,要轉變政府的職能,不光是管理,不光是審批,要更多的幫他們出主意,幫助企業發展。你幫企業發展了,員工也就受益了,也不會解僱員工。假如廠在往那邊搬,説産業結構調整該走就走吧,如果是這種思想,那麼最後倒楣的是員工,就失業了。所以對我們當前發展中的國家來説,特別是有一些地區還比較落後,還是有一些貧富差距。這種情況下擴大就業,我認為仍然是主要的思考方向。而要增加就業、擴大就業,企業就要辦好,企業辦好,所以我的想法就是你只能夠讓所有的企業做大做強,這樣才能夠吸收更多的勞動力。但是這個東西太不容易,我想應該加重政府的責任,更多的去輔導、幫助。我想這可能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

  我們來關注網友的提問。這裡有網友問到,我聽有的專家説,他們認為對待臺商或者臺灣同胞,就應該給他們同大陸同胞一樣的待遇,不能把他們當成外商投資給一些優惠條件,這樣的話可能人家沒有局外人的感覺。不知道嘉賓對這種觀點是怎麼看的?

  [劉震濤]:

  這位網友的觀點其實我同意他的前半部分。應該説,臺灣同胞到大陸來投資,是在臺灣省向祖國大陸內地其他省份的投資,本來是一個國家內部的投入,本來就沒有什麼外商的問題,但是我們把他看成是外商,這裡面應該從歷史來看。我們從十一屆三中全會1979年公佈了對外開放,同時向臺灣當局呼籲要“三通”。臺商過來了,首先遇到的問題是他如果要投資,就要審批,他的法定地位怎麼辦。從憲法説他是中國人,可是當時的情況下我們是計劃經濟,民營企業根本就沒有位置,來了臺商怎麼辦。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中央決定把臺商比作是外商來處理,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處理,這種處理是實事求是的。

  當然,臺灣本身是一個很完整的經濟體,它有貨幣,有海關,有一系列的自己的體系,臺商本身又是比較適應于國際經濟的習慣,就是跟國際接軌,他們對外做生意都是這樣的。如果他們過來,假如我們看到的是民營企業家,那個時候很難辦,1979年還沒有民營企業家,所以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那個時候臺商過來,如果不給他一個明確的法定地位,很難生成的,更談不上發展。所以當時把他比作外資,是方便他們,也是照顧他們。

  [劉震濤]:

  既然比照外資,那麼外資可以優惠,他們為什麼不可以優惠。其實發展到今天,網友剛才講他就沒有外人的感覺了,我覺得這是對的。現在把臺商看作外商,臺商就説我在你這裡是臺胞又是外商,回去又是什麼外省人,所以他總覺得好象兩邊都沒有得到承認。現在我認為條件是具備了,我們的民營企業家現在申請都沒有障礙,所以這個時候怎樣調整,這個就由中央來決策。但是我認為網友講的前半部分我同意。

  後半部分他説這樣是不是不需要再優惠了,我想優惠不優惠是另外一回事,但是照顧是需要的。

  互補型産業結構使兩岸的合作更有前景

 

  [主持人]:

  劉教授剛才您提到了,這些年在大陸投資的臺商,他們在投資方向上也是有一些改變。能不能給大傢具體介紹一下,他們改變的方向是什麼?

  [劉震濤]:

  實際上投資方向的轉變,我看主要還是在中小企業。對於大的企業來看,因為它是一個産業的龍頭企業,我們説權大難掉頭,他只有在原來的産業基礎上才能做大。或者説,這個做大里面,比如他原來做製造業,現在自己開闢一個領域做流通、做商業,這也是一種轉型,但是主業沒有變。比如康師傅,他們做的是速食麵,可是他事實上做了很多,比如開牛肉館,上海開大賣場,這也是一種專業。統一也是這樣,統一也是做速食麵的,但是實際上它有很多的商店。還有像星巴克,它也是合資的。所以這是一種主業不變,增加副業,把它做大。還有大家都知道旺旺,是臺灣的一家食品公司,它現在在長沙辦了一個醫院,在上海又做了其他的服務業,這是一類。

  [劉震濤]:

  還有一類是徹底轉變的,基本屬於中小企業。我了解有這樣幾中情況。一種,比如原來他做農業,海南有這麼一個企業家,他原來是做水果的,但是因為做水果,所以他了解大陸的水果市場,他現在水果不做了,他去包海南的很多果園,包下來以後做行銷,他的果品已經拿到北京、天津,進到超市裏面,這是徹底改變的。還有一種,他自己不做製造業,把單子發給民營企業,像很多做聖誕禮物的,這是很大的市場。他原來自己做,後來他發現做這個東西做不過我們的民營企業,因為民營企業的勞動力比臺資企業找的方便,所以相對來説比較活躍。他現在接受臺資企業的定單,他等於不做了,只做銷售。所以這個轉型還是蠻多的。

  我想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也是一個求生之道。這種情況我覺得是正常的。

  [主持人]:

  這對他們來説您認為是正常的,也是一種必然趨勢。那麼這種轉變對於我們大陸市場來説合適嗎?我們需要這樣的轉變嗎?

  [劉震濤]:

  我覺得沒什麼不合適。事實上,兩岸之間是這樣的,因為市場經濟的起步不太一樣,臺灣市場經濟起步比我們早一些,所以它在很多經營的形態上要比我們靈活,有些地方要比我們先進一些,理念比我們先進一些。所以它能夠按照臺灣的做法到大陸來,這是互補的結果。我們看到現在很多的連鎖、加盟,這在服務業裏面很多,比如理髮、美容、洗腳,這些也是商業形態,這都是從臺灣傳來的。我覺得這個很正常。

  [主持人]:

  我們這裡還有網友問到,您認為兩岸在哪方面的合作會更有前景?

  [劉震濤]:

  我覺得他可能講的是産業方面的。從兩岸的合作前景來看,應該説是互補型比較好,比較大。我剛才講一個方面,就是兩岸的市場經濟起步時間不一樣,另外兩岸的産業結構不一樣。首先,臺灣目前的産業結構是由原來的製造業逐步向服務業轉化,它的農業也是在衰退。農業現在佔國民經濟的比重大概是1.89,但是它的農業在轉型,是高附加價值,或者生物工程和農業結合的路子來走。我覺得兩岸在農業方面合作的前景很好,它的有些做法比如果樹、水果的合作社,專業性很強的果農在一起。這些果農按照同一個品種、同一個標準、同一個品牌共同銷售大市場。所以這些模式就是農業的組織形式,也都可以引進來大家一起做。

  我覺得臺灣的農業,無論它的技術、管理,應該説有我們很多可以借鑒的地方,包括農業技術的傳播。所以我想這個領域是蠻寬廣的。但是我們大陸情況不同,因為我們土地資源比較多,地方很大,地方大情況就複雜,所以不能照搬,因為很多和氣候、土壤有關係。

  [主持人]:

  要因地制宜。

  [劉震濤]:

  對。像福建、廣東、海南,這些地方還是蠻好的合作機會的。另外,臺灣的産業在高科技的某些方面也有可取之處。比如半導體,半導體從産業鏈來説,從設計開始到後面的加工、封裝、測試,整個的産業鏈很完整。光從設計來説,它在全世界佔第二位,佔世界市場的30%以上。它的經營生産佔到全球70%的市場。所以像這樣的優勢,目前我們還不如他們。如果能很好的合作,利用中國大陸這樣龐大的市場,實際我們很多做加工,可能再加工會更便宜。當然這個臺灣當局也是限制的,所以像這些高科技領域也還是有很多合作的方面。

  所以,也不可能一下子説你認為這個發展前途是什麼,我不好用一句話來説,要細分。哪些東西看起來我們很強,也可能從某些方面學到一些東西。反過來,臺灣可以向我們學很多東西。這個就需要一個比較良好的氣氛,這樣就做到雙贏。

  順應民意 今年春節包機應該順利進行

 

  [主持人]:

  劉教授我們再來關注網友的提問。這裡有網友問到:快到春節了,兩岸的春節包機也是實施了多年,按照現在的情況看,您覺得今年的春節包機會不會順利進行?

  [劉震濤]:

  我覺得春節包機應該是順利進行。從2003年到2004年隔了一年,2005年又重新恢復,2006年做得不錯,今年好象已經公佈了春節包機的計劃,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歡迎。因為春節包機過去是局限于臺商,現在擴大到臺商以外都可以,這一點我覺得臺灣島內的航空業者是順應民意的。國民黨在推動這方面也是功不可沒,臺灣當局也只好順應民意。

  當然,我們是非常的積極,想為臺商創造好的機會。所以現在除了春節包機以外,去年已經定了中秋包機,以後是不是端午節包機等等,這樣以後週末也要包機,月末也要包機。這樣不就差不多了嗎。

  臺灣旅遊總體上安全 赴臺旅遊希望很大  

 

  [主持人]:

  還有一位網友問到:我想知道臺灣旅遊業今後如何發展,赴臺旅遊會不會變得容易一些?其實這個問題也是很多網民朋友關注的問題。

  [劉震濤]:

  是。臺灣確實是一個很好玩的地方,從旅遊業的整體産業鏈來看很長。首先就是要出行,然後就是住,接著是吃、玩、購,這一切的一切首先都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上。臺灣總體來説旅遊也是安全的。我差不多去了8次臺灣,但是遺憾的是我旅遊的地方不多,阿里山我還沒有去過,因為每次去安排的都很滿。但是我去了幾個地方,覺得還是不錯的。

  剛剛講到旅遊的前景,我知道臺灣的老百姓非常歡迎大陸同胞能夠去旅遊,因為現在大陸同胞口袋裏也有錢,消費水準也不低,而且也比較大方。這對於臺灣的相關影視業、小商品、計程車、旅館都會有幫助,實際對臺灣的經濟發展是蠻有好處的。可惜去年有些方面還沒有達成,也看到馬英九説他如果當選的話,就要開放大陸同胞旅遊,謝長廷先生好像也不反對,所以兩岸開放旅遊的希望還是蠻大的。

  [主持人]:

  大家還是可以期待的。

  [劉震濤]:

  因為畢竟是老百姓嚮往、期待的事。

  [主持人]:

  這裡還有網友問到:嘉賓您預測一下,今年兩岸經貿將會有什麼變化?我看報道説,中國經濟2008年將有很強的發展勢頭。

  [劉震濤]:

  我們大陸的經濟發展首先在十七大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向著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特別提供了很多新的投資機會,比如環保、節能、新能源,還有其他的自主創新的産業。剛才問的中國經濟發展比較好,我想這是一個基本前提。因為大陸這幾年來的經濟發展比較好,所以帶動了兩岸的經貿關係的發展。

  但是這裡面有兩岸比較特殊性的就是政治問題,如果能夠排除政治因素,使得兩岸關係正常化,我想如果説2008年有大的變化,這是一個起點。首先兩岸關係要正常化,比如直航,銀行也能夠過來,大陸也能夠到臺灣投資,這樣經濟關係就好起來了。

  [主持人]:

  明年還有一件大事就是奧運會,這裡也有網友問到,嘉賓您覺得奧運會會對兩岸經濟交流,乃至兩岸關係産生什麼樣的影響?

  [劉震濤]:

  奧運會的主題是和平,應該説臺灣百姓是非常關注奧運會的舉辦。但是因為臺灣當局的關係,奧運聖火不能到臺灣去,所以也是一個遺憾。我前不久看到一個民調,説是有好多人不知道奧運會在北京舉辦,但是不管怎麼説,這個資訊在全球資訊化時代,這個消息早晚會知道。傳遞資訊對臺灣和大陸來説,首先是我們國家的強大,有能力舉辦奧運會,這一點影響很大。這一點對臺灣來説也是正面的。

  至於商機我覺得難説,因為奧運的商機前一個階段都投入了,因為奧運的場館建設、基礎設施在建設,服務業準備的差不多了,所以今年舉辦奧運會,我想商機上再帶來什麼新的不一定,但是從精神層面看,從兩岸交流的層面來看,應該是會起到比較大的作用。

  [主持人]:

  今天也是剛剛過完元旦大假,是新的一年,我們很多的網友都希望在新的一年有一個新的心情,有一份新的期待,對兩岸關係大家其實也是抱著這樣的一種期待。我們知道2008年是臺灣地區的領導人大選的年份,有人説是臺灣的“選舉年”,很多網民朋友也很關心,他們説我們要展望2008年,如果臺灣領導人權力交接以後,這對會兩岸關係的走勢和兩岸經貿關係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劉震濤]:

  其實我覺得不光是大陸這麼想,臺灣民眾也是希望兩岸能夠好起來。事實上證明,兩岸關係和諧穩定的發展對臺灣經濟是有幫助的。所以剛才講到2008年臺灣是選舉年,1月12日是立法院選舉,3月22日是領導人選舉,這樣的話完成了四年一次的選舉程式。我覺得不管是誰上臺,都應該對選民要履行承諾。

  現在看到的對選民許諾都是要發展經濟。從馬英九先生和蕭萬長先生的搭檔來看是比較完整的提出了一個發展藍圖,其中對兩岸關係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比如提出了“三通”,開放大陸居民旅遊,允許大陸資金到臺灣投資。他把這些東西作為振興臺灣經濟,臺灣經濟融入世界、融入東亞重要的一步。我認為,如果當選能夠兌現的話,確實是造福于兩岸人民,首先是造福于臺灣人民,所以我也有很大的期待。

 

 
編輯:田雲鵬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