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學者評述十六大後兩岸關係走勢

  時間:2006-08-19 17:30    來源:     
 
 

   東方網1月14日消息:在2002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江澤民同志對大會所作的報告第八部分《“一國兩制”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現階段中共中央也是祖國大陸對臺政策的集中論述。中共十六大後,兩岸關係將會如何發展?新年伊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宏和南京大學褚靜濤博士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認為,新的一年兩岸關係的發展將不會有大的波動,祖國大陸在堅持原則性基礎上,對臺政策更具靈活性;臺灣當局受“臺獨”勢力影響,在兩岸關係上不可能改弦易轍,即使有所舉措,也可能是口惠而實不至。

  祖國大陸對臺政策將更為主動靈活


  談到今年兩岸關係走勢,兩位專家認為,中共十六大報告作為現階段祖國大陸對臺政策最集中、最權威的體現,將對今年乃至以後兩岸關係産生深遠影響。

  劉宏認為,中共十六大報告體現出了大陸對發展兩岸關係最大的“真誠”和“善意”,保持了大陸對臺政策的連續性與原則性。在這方面,劉宏認為主要是三個不變: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不變;寄希望臺灣人民不變;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不變。

  劉宏認為,十六大報告沒有回避兩岸對話和談判這一敏感問題,在對臺政策上表現出了極大的靈活性。第一個就是對“一國兩制”中“一國”內涵進行了高度概括和濃縮:“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這一論述對國際社會和海內外中國人尤其是臺灣島內許多受到刻意誤導的民眾而言,意義深刻。

  第二個就是明確提出,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暫時擱置某些政治爭議,儘早恢復兩岸對話和談判,表示出了極大的靈活性。長期以來,臺灣當局的政治地位一直是臺灣方面關心的議題,而國際空間則不但是臺灣當局關注的議題,也是相當一部分島內民眾感興趣的話題,因此,這次十六大報告進一步宣示了廣泛的對話和談判內容: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可以談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問題,可以談臺灣地區在國際上與其身份相適應的經濟文化社會活動空間問題,也可以談臺灣當局的政治地位等問題。

  第三個就是報告強調了解決臺灣問題的意義和迫切性,臺灣問題決不能無限期拖下去。報告宣示,中國人民將堅決反對臺灣分裂勢力,義無反顧地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

  劉宏認為,十六大報告的政策宣示,將是祖國大陸今後一個時期對臺工作的基本思想和方針,表明瞭希望兩岸關係走上和平發展、良性互動的願望。

  大陸將更加積極推動兩岸全面直接“三通”

  兩岸“三通”對於兩岸經濟發展和民眾權益十分重要,兩位專家認為,臺灣各界要求實現直接“三通”的呼聲日益高漲,祖國大陸從促進兩岸關係發展和維護兩岸同胞利益出發,對“三通”問題進行了積極響應。

  劉宏介紹説,2002年1月,錢其琛副總理呼籲臺灣當局儘快拆除限制兩岸經濟合作的人為障礙,實現兩岸直接“三通”,並歡迎廣大民進黨成員以適當身份前來大陸參觀、訪問。6月底,中共中央臺辦負責人在會見來大陸訪問的臺灣客人時表示,只要把“三通”看作一個國家內部事務,兩岸就可以通過民間對民間、行業對行業、公司對公司的模式進行協商,同時還對具體實施步驟提出了初步設想。7月5日,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在會見臺灣客人時進一步表示,兩岸“三通”是經濟問題,只要把“三通”視為“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就儘早可以實施,可以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十六大報告又提出“應該採取實際步驟積極推進”兩岸直接通郵、通航和通商,開創兩岸經濟合作的新局面。去年晚些時候,大陸有關方面又提出了“兩岸航線”的主張,可見祖國大陸在臺灣島內最關心的“三通”議題上態度積極,措施到位,前景如何,就看臺灣當局如何行動了。

  褚靜濤認為,兩岸“三通”是大勢所趨。祖國大陸順應兩岸人民尤其是臺灣工商界和島內一般民眾要“三通”、要緩和、要交流的呼聲,在兩岸具體事務上採取了務實、靈活的政策,打破了臺灣當局在“三通”問題上的種種謊言和欺騙性宣傳。但是,陳水扁害怕“三通”造成兩岸經濟的融合,又不願背負破壞臺灣經濟發展的惡名,所以他一味強調〞三通〞不是靈丹妙藥,要以公權力名義與大陸對談,這還是丟不下“臺獨”這塊神主牌。但是,褚靜濤博士認為,目前臺灣已成為全球對大陸依存度最高的地區,隨著大陸的發展,無論陳水扁當局如何阻撓,兩岸經濟社會的整合將勢不可擋。

  與“臺獨”勢力鬥爭將更加尖銳

  祖國大陸反“臺獨”、反分裂的決心是毋庸置疑的。兩位專家認為,去年一項值得關注的變化就是祖國大陸對陳水扁當局的定位。2002年1月15日,國臺辦發言人在聲明中指出,臺灣當局領導人不僅沒有放棄“臺獨”立場,而且不斷以蠶食的手法推行“漸進式臺獨”活動。

  褚靜濤博士認為,到去年底,陳水扁的“臺獨”色彩已基本顯現。他介紹説,2000年5月陳水扁上臺後,在其所謂就職演説中提出了“不會宣佈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的所謂“四不一沒有”,以化解各界對他“臺獨”主張的擔心。祖國大陸對此的響應是“聽其言、觀其行”。令人遺憾的是,陳水扁本人隨後的一系列言行卻令人不安。2000年6月20日轉口説,“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7月,再將“九二共識”歪曲為“九二精神”;8月在中美洲訪問時又鼓吹“統一併非惟一及最後的選項”,稱不會接任“國統會主委”。2001年元旦講話提出了不清不楚、似統實獨的“統合論”。2001年5月在美國過境與美方智庫會談時表示,“新政府”不會推翻過去“舊政府”所做的任何協商與承諾,這包括新加坡協議、“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即國民黨時期所稱的“九二共識”)。一離開美國卻立即予以否認,稱“統合論”並非統一,也非整合,民進黨的支援者對“統”這個字很感冒,但不要緊張;所謂的“九二共識”,“迄今亦無定論”。2001年11月至12月間,陳水扁、張俊雄(時任“行政院長”)等人多次聲稱,根本沒有兩岸“九二共識”,“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甚至誣稱,接受“九二共識”就是接受“一國兩制”,就是“吞併臺灣”,攻擊主張發展兩岸關係的國民黨、新黨等“賣臺”,是“中共同路人”。2002年1月13日,在出席“臺獨”組織“臺灣人公共事務協會”大會時陳水扁宣佈,他已批准在現行“護照”封面上加注英文的“臺灣”(TAIWAN)字樣,作為送給“臺灣人公共事務會”慶祝年會“最好的禮物”。2002年8月初,陳水扁在一個海外“臺獨”組織講話中又提出了“一邊一國論”。

  褚靜濤認為,祖國大陸反“臺獨”、反分裂的鬥爭一直在向前推進,任何時候也不會放棄這一斗爭,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陳水扁當局的“臺獨”意識不太可能真正改變,在兩岸關係上很有可能玩弄新的花招,繼續以蠶食的手法推行其“漸進式臺獨”,因此,今年反“臺獨”的鬥爭將會更加激烈。

  劉宏認為,2002年的一大特點,就是陳水扁堅持“臺獨”意識至上。劉宏分析説,陳水扁的這一主張明顯在島內並沒有得到認同,2002年島內不同機構在不同時期所作的民調顯示,陳水扁的支援度呈現下降走勢,一度跌到40%左右,創下2000年上臺以來的最低記錄。

  而2002年底舉行的臺北、高雄兩市市長選舉,更是對野心勃勃尋求連任的陳水扁一記棒喝。在臺北市,民進黨推出形像好、學歷高的李應元挑戰國民黨籍現任市長馬英九。陳水扁先後數度親自走上街頭為李應元助選,希望通過自己的“總統牌”拉抬李應元的聲勢,結果每次拉抬後馬英九的支援度不降反升,李應元原地不動,而且陳自己的支援度也一路下挫。最後馬英九以大比分超出李應元,民進黨自己承認中間票源流失約20%。高雄市雖由現任的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保住,但勝得非常不容易。陳水扁當局還存在著另一個問題,就是“執政危機”來臨並十分嚴重。2002年先後爆發了多次大遊行,包括以前很少上街的教師遊行和農民大遊行,尤其是年底的10萬農漁民遊行,對陳水扁政權的衝擊是空前的。

  劉宏認為,種種情況表明,在今年的兩岸關係中,兩岸的民間交往與合作會進一步活躍,但陳水扁當局受其臺獨主張和李登輝等激進臺獨勢力的影響,不太可能在兩岸關係上真正改弦易轍,即使有所舉措,也可能口惠而實不至,花架子多,幹貨少。

  劉宏進一步指出,迫於島內民眾的壓力和島內經濟持續低迷的影響,再加上對未來“總統”選舉的考慮,雖然民進黨仍希望操縱政治議題,挑動族群、統獨之爭,但民生議題越來越受到民眾的重視,振興經濟是島內的當務之急,如果陳水扁當局今年仍像去年那樣一意孤行,臺灣民眾的不滿會更強烈。因此,今年陳水扁當局可能在經濟議題上會有所動作,對民眾反應強烈的一些議題會有響應。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