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記者“西南邊疆行”聯合採訪活動圓滿結束

  時間:2006-08-18 13:57    來源:     
 
 

  來自海峽兩岸的新聞記者于2004年10月16日至30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雲南省進行了歷時10 余天的聯合採訪。這次活動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與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聯合主辦,邀請了兩岸近20家新聞媒體的記者。

  本次聯合採訪團團長、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新聞局副局長李維一表示,本次採訪活動旨在向兩岸同胞介紹西南邊疆特有的民族風情、人文歷史和西部大開發等情況,促進兩岸交流和融合,採訪團深入到西南邊疆地區,對西南的改革開放、人文歷史、民族風情等有了切身的了解,西南邊陲特有的邊境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邊貿等情況給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

兩岸記者品瑞麗

  為感受一回當地緊張繁忙的小額邊貿,25日早晨,海峽兩岸20余位記者 7時許趕到中緬交界的瑞麗市南宛河畔。

  清晨,天色剛剛泛白,海峽兩岸記者“西南邊疆行”採訪團的成員一齊趕到中緬交界的南宛河畔。這裡有記者們到來之前已數次聽人提起的西南地區最有特色的小額邊境貿易。

  剛過7點,霧濛濛的水面上,一條鐵皮小船在數十米寬的河岸間來回輸送兩國旅客。小船寬不過兩米、長約十余米,上面擠擠挨挨的搭載著三五輛摩托車、相當數量的自行車,還有十數個人。 記者團看著饒有興味,抓緊時間架開攝像、攝影器材,採訪對岸過來的緬甸邊民。

  記者的問題五花八門,有問來瑞麗賣什麼産品的,有問來往邊界需要什麼手續的,還有的問一次趕集能有多少收益的。平平常常一次趕集,突然碰上這樣的陣仗,南宛河對岸的邊民措手不及; 鏡頭前,他們在瑞麗導遊的解釋下,緊張地一一回答問題。

  南宛河對岸還有一塊土地屬於瑞麗市弄島鎮,它是原來的小用棒村。因為經常遭遇洪水侵襲,這個村落已整體搬遷到南宛河中國一側的壩子上定居。聽説可以過河到邊境線上,記者們也擠上小船來到對岸。保存良好的、原來的小用棒村的村落裏時下僅暫居著幾家商戶,居民何秀良便是其中的一家。他在一間簡單的房子裏等候著緬甸邊民來販售桐油果,這是製作油漆的一種原料。何秀良説,在這裡,他每天收購一到兩噸桐油果,再轉手賣給廠家,每公斤大約能掙一到兩角錢。

  記者們看過、拍攝過雞犬之聲相聞、近在咫尺的中緬兩國村寨,回頭趕往弄島鎮集市。這裡正好是每五天一次的集市,中緬兩國邊民擠在不小的市場上,買賣著農特産以及日常用品,熱鬧得很。記者們再次散入人群,異國風情的人群、陌生的商品讓大家異常有興致。當然,喧鬧的市場這回沒受採訪干擾,邊民們自顧自講價、做買賣。

  弄島鎮鎮長刀保勇説,南宛河兩岸的中緬邊民從很久以前就是這麼融洽、密切地來往著,他們共同使用傣語,緬甸人帶來的是農副産品,弄島鎮人供應的是日用品和農用機械等。

  他説,入境手續對於邊民來説也非必須,他們自然而頻繁地來往于兩國之間,這一帶有多少南宛河畔這樣的渡口他也説不清。他們通常也不會想到彼此間國籍上的區別。

  記者們品嘗著當地特別的竹筒甜食,不由得發出了嘖嘖稱奇聲。

機會在前,憑祥邊貿還需做更多

  中國——東盟博覽會舉辦在即,作為主辦地的南寧及所在地的廣西一年年壯大的邊貿引起了世人關注。

  “西南邊疆行”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日前參訪了憑祥市的友誼關、浦寨、弄懷三口岸。在這裡 ,一年成交十億人民幣貿易,方圓兩平方公里的一個口岸就能做到。

  對於多數國人,憑祥或許不如該市名列“九大名關”的友誼關知名度高。但這裡的官員説,越來越多的海內外商家如今都主動前來憑祥聯繫邊貿事宜。

  今天的浦寨匯聚的近千商家,多數來自福建、廣東、浙江、湖南等省份。福建莆田人吳星強八年前在此開店,他的鋪面上擺滿從越南輸入的法國香水、紅木工藝品以及咖啡,十幾個本地聘來的 僱員熱情地向記者兜售商品。

  自稱小打小鬧,這位吳老闆堅持不透露營業額。相反,從廣東汕頭來的馬強輝曝光程度較高, 憑祥人都知道他的進出口公司一年能賣一個億産品。馬強輝説,他代理國內的針織品和家電産品, 而日常生活用品和家電、摩托車配件等産品是目前中國與越南及其他東盟國家貿易的主要構成。

  中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步伐,據信將給中國與東盟十國帶來巨大利益,也使廣西邊貿近 來成為自治區頭等話題。但是,記者從廣西媒體同行那裏了解到,對於期望將産品售往東盟國家的 商家來説,憑祥面臨著大陸眾多沿海及沿邊口岸激烈競爭,例如同屬廣西的東興市。

  東興水陸交通便捷,與可稱中國西南交通樞紐的南寧已有高速公路相連,且相距僅 180公里, 至越南下龍市180公里,至河內308公里;市內竹山港、潭吉港、京島可與國內華南和越南的各港口通航。而憑祥友誼關與越南首都河內之間雖有該國一號公路相連,與南寧相聯繫的高速公路正在建 設中,明年底才有望建成。

  但在目前,原地不動,憑祥邊貿繼續發展必然受影響。如今的憑祥人看來同樣需要不斷突破,才有望在中國——東盟合作中贏得自己的地位,例如更便捷的物流、更快速的訊息溝通等。

  所幸,憑祥與當地的百姓似已感受到競爭壓力,正做出更多努力。臺資商貿公司萬泰已看到了方向,在其再投資計劃中,下一個目標將是物流。當地人士介紹,萬泰將在弄懷建設一個大型停車場和相關設施,13公頃土地的興建合同已經簽下。

  同時,一家上海企業已經決定在憑祥蓋起邊貿大廈,這裡的民間小額貿易今後將在這座19層的 大廈內完成。

  據官方資料,憑祥對越南貿易年成交額一直保持在30億元以上,佔廣西 1/3強,是廣西第三大口岸、第一大陸路口岸,也是中國最大摩托車散件出口口岸。

踏訪雲南西部龍陵等抗戰遺址

  明年是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在滇西這塊有著光榮歷史的土地上,兩岸記者懷著感佩的心情參觀了位於雲南省西部龍陵、松山、騰衝的國殤墓園和松山抗戰遺址等紀念地。

  引起記者們最大震動的,是國殤墓園。歷經60年曆史與政治風雨,騰衝縣城中這座國殤墓園裏 ,忠烈祠、烈士墓、紀念塔等建築完好地保存著1945年落成時的模樣。

  始建於1944年的國殤墓園,核心部分是忠烈祠後小團坡山頂的烈士墓。在騰衝戰役(發生於1944 年5月到9月間,中國遠征軍以陣亡將士9000多名的代價,全殲守城日軍2600余人,光復騰衝。)中陣亡的遠征軍第20集團軍3446位將士,其墓碑在此沿山坡依戰鬥以序排列。

  墓園之中,掩映在樹木青草間的紀念塔、烈士墓碑群得到良好保護,至於忠烈祠上所列國民黨 元老于右任題寫的匾額,當時國民政府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的輓聯原樣懸挂。回想這60年間的歷史風雨,騰衝人將這個莊嚴的紀念地完好地保存至今,其胸懷與膽識 讓兩岸記者十分感嘆,紛紛留下影像資料。

  在陳列室裏,採訪團記者觀看了戰爭遺留文物、資料圖片,以及流傳下來的有關戰鬥紀錄影片 。臺灣一位記者表示,參觀過後,她開始理解祖國大陸百姓對於日本人拒絕反思歷史的反感情緒。

  在這次活動中,採訪團沿著抗日戰爭初始階段中緬兩國民眾用血汗乃至生命修築的滇緬公路, 踏步群山之中瞻仰了松山抗戰遺址。在這裡,當年被炮火削去部分樹榦、集萬千彈痕于一身的一棵 古樹依舊枝繁葉茂,山間密如蛛網的交通壕、戰壕在樹林中清晰可見,當年使用50箱 TNT炸藥清除 堅固碉堡所形成的巨大爆破落坑今天看來依然令人觸目驚心。

  採訪團還特地走了一段二戰中曾擔負重要使命的史迪威公路。在日軍炮火中開闢出來的這條溝 通中緬印三國的公路被稱為“二戰中的奇跡”,中國和盟軍士兵以及中、印、緬勞工為之付出了巨 大的生命和鮮血的代價。昔日,此地崇山峻嶺、原始山林遍佈、野獸橫行,加上日軍時時襲擾,聽 著當地專治滇西抗戰史的李老師平靜的述説,採訪團成員們無不咋舌,敬佩不已。

  採訪途中,記者們還了解到,不久後,一處新的抗戰紀念館將在騰衝竣工,而當地出版的紀念 滇西抗戰的史籍已不勝枚舉,包括一部圖片眾多、文字詳實的《血色記憶——騰衝抗戰見證錄》。 而在此行餘下的路途中,記者們手中的這套書成為大家翻閱最多、也交談得最多的內容。

  騰衝人對歷史、對先烈的尊重與懷念,引發了兩岸記者的無比敬意。

滇西的神秘僑鄉——和順

  在祖國大陸的西南角——雲南與緬甸的邊界線上,有座被旅行家徐霞客譽為“極邊第一城”的古城騰衝,騰衝有個僑鄉和順。這是一個既出富商巨賈,也産哲人思想者的神奇鄉村。

  海峽兩岸記者到滇西採訪時,專程從騰衝城驅車向西南4公里到僑鄉和順參觀。

  從外界看,和順是一個建在平壩上的村莊,四週青山環抱、綠水盤繞。剛到村口,呈現眼前的是一幕特殊景象:一座巨大的牌坊高高矗立,它背後是號稱中國藏書量最大的鄉村圖書館——和順圖書館。

  牌坊,記錄的是僑鄉人對貢獻巨大的女子們的紀念。當地人介紹,騰衝自古為西南邊陲重要通商口岸,和順鄉男子成年後多數從商;他們婚後遠赴緬甸各地經商,家中全靠女子支撐,嫁到和順鄉的女子都是家庭支柱。據稱,當地建起的眾多牌坊,表達的是僑鄉人對她們的敬重和紀念。

  圖書館被視為僑鄉的驕傲。上世紀初,旅居海外的和順華僑有感於家鄉落後,共同出資于1924 年創建了這座圖書館,擁有5萬多冊藏書,也是華僑捐獻。其中有一萬多冊善本書極為珍貴,常吸引專家、學者不遠千里前來借閱。2002年,6台電腦靜悄悄地搬進這座歷經風雨的圖書館,現代化的網路加速了僑鄉人與外面廣闊世界的溝通。

  圖書館的左右側,有兩處建築是和順人一定要請外來的遊客看看的。一處,是圖書館左側不遠處的“和順彎樓子民居博物館”。早在19世紀中葉,“永茂和”商號創辦人往來于騰衝、緬甸八募之間,經營寶石、玉石、百貨生意,先後百餘年,歷五代人之久,富甲一方。這彎樓子便是“永茂 和”李家的住地,是一處三個三坊一照壁組合成的晚清建築群,整個建築雋秀、典雅,被認為既顯 示出富貴人家富而不奢、貴而知禮的風格,也體現了僑鄉亦商亦儒的傳統。引起記者們驚訝的是,有幾部閒置在庭院中的烤麵包的爐子和絞麵條的機器,提醒著人們在這邊遠的鄉村曾經與西方世界 有過的密切交往。

  另一處是在圖書館右側、村子石巷的盡頭,聳立著一座精美雅致的中西合壁式的四合院建築, 它是毛澤東的哲學顧問艾思奇的誕生地。艾思奇,原名李生萱,其父是被章太炎先生譽為“天南一 枝筆”的護國名將李日垓。

  儘管艾思奇幼年即隨父離鄉在外,早年留學日本,“九一八”後回到祖國,並在日後成為馬列主義哲學的普及者,與家鄉少有聯繫。但和順人仍把艾思奇與鄉里其他學人先賢一併視為和順的 驕傲,把他故居好好保護並向客人推介。

  今日的和順鄉,在騰衝仍是相對富庶的村鎮。除經營農田,不少子弟與先輩們一樣,走出家鄉 到其他城市乃至其他國家經商、生活。或許不久的將來,“永茂和”那樣的富商巨賈以及艾思奇般 的文人學者還將從這裡陸續走出。

  據介紹,和順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600年前。明朝洪武年間(西元1368—1398年),雲南由軍隊平定後,寸、劉、李、尹、賈五姓始祖以軍職屯守騰衝,並在和順定居,繁衍至今。

  採訪期間,採訪團深入到廣西、雲南兩省(區)的民族村寨、邊境口岸,深入了解兩岸經貿合 作在當地的發展,兩省(區)邊境貿易的現狀及前景,領略了祖國西南邊陲的民族風情、歷史文化 及風土人情,各地開發開放情況給記者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來自臺灣的《中國時報》副總編俞雨霖表示,廣西、雲南兩地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情,這次有了 切身的感受,將把此次採訪所得介紹給臺灣讀者。作者:劉舒淩 2004年10月30日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