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蓄水、試通航之後的三峽大壩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這是一個海峽兩岸記者採訪團。在人們尚未開始大批量遊覽三峽新景觀的時候,國務院臺辦、三峽建設委員會、全國記協舉辦了“海峽兩岸記者三峽聯合採訪活動”。記者有幸隨兩岸採訪團同行,記錄下這一段難忘的經歷。
7月8日至16日,兩岸記者從重慶順長江而下,抵達宜昌、武漢,沿途採訪了三峽大壩建設、移民、環保、旅遊、文物保護等諸多主題。其中14名臺灣記者多是第一次遊覽三峽,三峽雄奇秀美的景色,三峽大壩浩大紛繁的工程,都令他們嘆為觀止。
“老兵不死 只是凋零”
兩岸記者們採訪的行程安排得很緊,7月9日晚上,記者們登上銀河一號遊輪,順江而下,開始了4天4夜的船上旅行。
10日晚上,夜色迷茫,微風吹拂著江面,兩岸記者們用過晚餐後,紛紛坐在遊輪的平臺上聊天。臺灣記者談起自己的祖籍,儘管天各一方,卻沒有離開祖國大陸。《中國時報》記者王綽中的父親是江西人,TVBS的楊釗、中天電視的何乃強父輩都是北京人,三立電視的汪承羲父親是江蘇人,還有不少臺灣記者祖先來自福建省。此外,臺灣與大陸兩地通親的也大有人在。東森電視王哲男的妻子是重慶涪陵人,TVBS的謝賢禧更是浪漫,這位28歲的年輕人,一年前在北京駐點採訪時,與一位江西姑娘相識並結婚。如今,他已經有了一個半歲的乖乖女,妻子也放棄了在北京某香港公司的工作,到臺灣生活,照看女兒。
説著説著,一位臺灣記者忽發感慨:“我們都是中國人啦!”説到中國人,似乎觸動了某根神經,大家不禁沉默下來。另一位臺灣記者感觸地説:“‘中國人’這三個字,以前在臺灣説起來很正常,可是最近這幾年,你一説自己是中國人,馬上有人説你‘賣臺’。可是臺灣人心裏都知道,自己是在臺灣的中國人。”這位記者的父親曾經是國民黨海軍軍官,經歷了國民黨兵敗如山倒、退踞臺灣的那段歷史。蔣介石敗退臺灣時,從大陸帶走了上百萬的軍隊和廠礦企業員工。兩岸分離幾十年來,他們的父輩們思念大陸,望眼欲穿。上世紀80年代末,兩岸開放探親後,成千上萬的臺灣老兵回到大陸,探親訪友。如今,隨蔣介石從大陸遷往臺灣的老人逐漸過世了,但是這些老人的愛國之心,自然而然地傳給了下一代。中華民族的血脈,豈能被人為地割裂?談到這裡,這位記者引用了麥克阿瑟將軍的一句名言:“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在三峽大壩上我覺得人類很渺小”
在4天的航程中,兩岸記者採訪了重慶涪陵長江防護大堤,歷史古跡石寶寨、白帝城,萬州新城移民區,湖北宜昌秭歸新縣城和移民新村,三峽臺商工業園,中華鱘保護基地。我們乘船穿過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遊覽了小三峽,看到了兵書寶劍峽的懸棺。當然,我們旅行的最主要目的地還是三峽大壩。
7月13日,記者們終於來到宜昌三斗坪,站到了三峽大壩上。這座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電工程,壩高185米,將於2009年全部竣工。大壩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應。記者們站在長江河床中部的泄洪壩段上,看著腳下的江水從泄洪孔中奔涌而出,河水發出巨大的轟鳴聲,捲起數十米高的巨浪,浪花濺起團團白霧,在陽光下折射出美麗的彩虹,不禁心潮澎湃。大家紛紛舉起相機,留下這難忘的景象。臺灣幾家電視臺的攝像記者們,更是忙得不亦樂乎。
在大壩上,東森電視的記者李雅慧小姐感慨頗多。她説:“站在三峽大壩上,我覺得人類很渺小。”當然,在讚嘆大壩的雄偉壯觀之餘,她更希望做好大壩的後續工作,包括妥善安置移民,搞好環境生態保護,文物保護。相比之下,華視記者陳凡瑜小姐對三峽工程建設的看法就單純一些。她説:“三峽大壩真是一個雄偉的工程,也是很艱巨的工程。能夠完成這樣一個工程,的確令世界矚目。一路下來,我看到文物古跡得到保護,環境正在治理,沿江建起了一座座新的城市,移民遷居的硬體設施、住房品質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她説,回到臺灣後,她會建議親朋好友們到三峽旅遊,飽覽壯觀景色。三立電視記者汪承羲也説:“三峽大壩這麼漂亮,建造在壯麗的山河上,讓我感覺很震撼,也覺得很光榮,儘管大陸與臺灣分隔兩地,但這都是我們中國人的地方。”
“我想遊遍祖國大陸”
今年28歲的中廣記者楊文良,是第一次來大陸。他説,他對大陸本沒有多大的好奇心,這次也是“長官”要他來採訪,他奉命而行罷了。沒料到,第一次踏上大陸的土地,他竟然産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衝動。
“我第一天到重慶,就有一種感覺,今後要遊遍祖國大陸。當時我不曉得為什麼會産生這種念頭,後來我發覺,就是大陸的這塊土地,它悠久的歷史文化讓我眷戀。以前我們學歷史,談到大陸的山川景物,感覺很普通。但是到實地看了之後就知道,大陸真是很偉大。長江是一條江,在書本上很難想像它有多麼寬,在江面上幾乎可以同時並行七八條大船。三峽也和電視中的景物很不一樣,當我面對瞿塘峽的夔門景觀時,我感覺自己很渺小;當我在白帝城看到劉備托孤的雕像,油然想起那個三國鼎立的傳奇故事。我有這個機會直接站到它們的面前,的確是很難得的經歷。這時,我突然理解了我周邊的朋友們,包括我的哥哥,為什麼每年都要來大陸游覽。因為我們是中國人,要了解自己的文化。”
在採訪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臺灣人對祖國的屢屢鄉情。東森電視30歲的攝像記者王哲男説,他在三峽幾乎無所不拍,總共拍了8個小時的片子。他説,他最近還想到大學研究生院讀書,所選擇的大學目標有兩個,一個是臺灣大學的兩岸關係研究所,一個就是北京大學。
《中國時報》的王綽中先生今年40歲,1991年就來大陸採訪了。在採訪中,他也顯得冷靜深沉,喜怒不形於色。他告訴我,臺灣民眾十分關注並看好大陸的發展。在上世紀80年代,臺灣不少人移民美國、加拿大、日本等發達國家。而臺灣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如今在臺灣人最想居住的地區排名中,上海排在第二位。 發佈時間:2003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