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廖翊
2001年,雖然兩岸政治僵局依舊,但兩岸民間交流保持強勁的上升勢頭,無論在人員往來、文化交流、新聞交流與採訪方面都大幅成長並有新的突破。
“秦俑”熱寶島 京城聽“相聲” 好戲連兩岸
“今年的兩岸文化交流仍以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為宗旨,最具代表性的是兵馬俑在臺灣的成功展出。”國務院臺辦交流局負責人説。
來自國臺辦的統計顯示,今年1至11月,經香港、澳門前來祖國大陸探親、旅遊、經商及從事各種交流活動的臺灣同胞共達270萬人次,同比增長11.78%;祖國大陸赴臺交流項目達2620項,21900人次(不含非公職人員),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63.94%和74.72%。
“秦文化 兵馬俑”文物展在世紀交替之際亮相臺北,不到3個月時間裏,參觀者達105萬,創下島內文化展的歷史記錄。為滿足島內民眾的要求,在合約期滿後還破例移師臺中繼續展出,在前後不到5個月的時間內,觀眾達165萬人次。
臺北歷史博物館館長黃光男評論這一文化交流盛事時説,臺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兵馬俑展在臺灣引起轟動是必然的。
一年來,兩岸演藝界的交流更加頻繁。中國京劇院的現代京劇《紅燈記》,北京曲劇團的《茶館》、《龍須溝》、《四世同堂》,福建的歌仔戲等相繼赴臺灣演出,同樣引起轟動。
島內文藝精品也不斷走進大陸民眾的視線。這一年中,既有“牛哥漫畫展覽”、“臺灣中年畫家展覽”及“兩岸歷史博物館張大千回顧展”等高水準畫展在大陸展出,又有島內各類具有標誌性的文化團體的精彩表演,賴聲川表演工作坊的舞臺劇《千禧夜,我們説相聲》,在年底之前于北京、上海上演,獲得大陸觀眾的好評。 臺灣舞臺劇導演賴聲川先生説,臺灣有人想搞“去中國化”,只會使臺灣文化越做越小;只有著眼于整個中國人的世界,才能使臺灣文化繼續成長。
文人、學子、學界交流,在熱絡中深化
7月,來自兩岸的200多位文化名人及媒體朋友從重慶啟航,拉開了“情係三峽——兩岸文化聯誼行”的序幕。
從三峽一路走來,臺灣著名作家陳映真道出了臺灣同行的共同感慨:“中華民族綿長的歷史使三峽的壯麗山河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處處讓人體會到中國文化的芬芳。”
一年來,兩岸青少年的互訪交流也非常熱絡。尤其是祖國大陸高校今年擴招臺灣學生1078名,臺灣學子踴躍報考大陸各類院校,成為今年兩岸青少年交流的一道亮點。
兩岸學界一年中在各領域舉行了一系列學術研討會,取得積極成果;臺灣著名泌尿科專家張心湜被推舉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備受兩岸矚目,被認為是兩岸學界交流深化的具體體現。
新聞交流:有喜有憂 曲折發展
從1994年開始,祖國大陸就開始同意臺灣媒體派記者到北京、上海等地不間斷輪派採訪,但遲至今年2月,新華社記者才被批准前往臺北駐點採訪。這是祖國大陸新聞媒體首次派記者赴臺駐點採訪,兩岸新聞交流取得新進展。此後,又有人民日報社、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3家大陸媒體相繼派記者駐點臺灣。截至11月中旬,4家媒體共派出29批、58人次赴臺駐點採訪。 駐點採訪獲得兩岸輿論的正面評價,這不但是兩岸新聞交流的突破,對加深祖國大陸民眾對臺灣的認識,溝通兩岸的相互了解也具有積極意義。
一年來,祖國大陸方面一如既往地推動兩岸新聞交流。今年1月到11月,共有718批、1526人次的臺灣記者到大陸採訪,目前,經批准在大陸駐點採訪的臺灣媒體已達9家。
國務院臺辦與中國記協相繼發起臺灣媒體負責人到北京、陜西、四川交流訪問,及海峽兩岸記者“西北行”聯合採訪等大型活動,加強了臺灣新聞同行對祖國大西北美麗的風情、豐富的資源,及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認識,也加深了兩岸新聞同行的聯絡和感情。
國務院臺辦新聞局負責人説,遺憾的是,臺灣當局設置障礙造成的兩岸新聞交流嚴重失衡現象並未改觀,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兩岸新聞交流的健康發展。他呼籲臺灣當局儘快取消對大陸媒體赴臺及駐點採訪的不合理限制。
不論界別 無分地域 兩岸齊推進
今年兩岸交流的顯著特點是兩岸交流的社會參與面進一步拓寬。祖國大陸各省市自治區都有對臺交流項目;臺灣社會各界、各縣市都有民眾熱情參與到兩岸交流活動中來。兩岸工會有了交流與往來,兩岸婦女交流得到擴展和深化。
一年中,全國婦聯多位負責人率團訪台,兩岸女企業家在寶島舉行經貿論壇。兩岸女企業家在經貿領域加強交流,並就具體合作項目展開商談。
兩岸農業交流也取得新進展。臺灣地區的一些鄉鎮長、農會幹事及農業生産和行銷人員、種植業農民等相繼前來祖國大陸參觀訪問,展示農藝,並就加入WTO後兩岸農業面臨的問題與合作方向進行探討。
“2001年兩岸交流進一步擴展和深化的事實説明,發展兩岸關係是兩岸民眾的共同願望;推進兩岸在各個領域的交流往來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的一年裏,我們將繼續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推進兩岸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國務院臺辦交流局負責人最後説。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