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京九月十七日電題:兩岸新聞交流應提速——訪台灣《中國時報》社長黃肇松
“由於歷史的原因,兩岸隔絕了很長一段時間。春江水暖鴨先知,現在兩岸各種交流都很重要,但是兩岸新聞交流還應該走得更快一些。因為只有透過兩岸新聞交流,才能達到兩岸民眾增進彼此了解、減少誤會、增進求同存異的目的。”
正在此間參加此次首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的臺灣《中國時報》社長黃肇松,在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説。
黃肇松回顧,“《中國時報》作為臺灣的主要媒體,從兩岸可以交流開始,就已派員到大陸採訪、報道,最早可追溯到一九八八年,至今已十三年了。我個人當時作為《中國時報》的總編輯,大概是臺灣的媒體中作為新聞編務主管,到大陸從事觀察、採訪活動最早的一位。我于一九九0年九月率領了一個由數十位記者組成的採訪團、參加北京亞運會報道時,幸運地得到機會採訪了當時的國家主席楊尚昆先生,請他談對兩岸關係的看法。《中國時報》的報道,許多媒體都轉載。爾後幾年對大陸對臺政策的報道,使臺灣同胞獲得相當多的資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黃肇松認為,雖然後來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兩岸新聞交流時有起伏,但總要不斷地去做,兩岸新聞工作應當堅定這樣的方向,而不隨兩岸政治關係情勢的變化而改變。我們願永遠發揮推動作用。在許可的範圍內,我們象棒球投手那樣在大陸派記者輪流駐點採集新聞,並訂有中新社、新華社的電訊稿,以及從網路上關注各省市報紙的消息,訊息越來越充足。
黃肇松表示,同時我們感到,兩岸新聞交流,單靠報道活動還遠不夠,所以我們還加強了人員、機構間的合作,來更深化交流的績效。我們與中新社在兩岸新聞交流中最早開展了這方面的的合作:一九九一年底在臺灣合辦了有關兩岸經貿合作的研討會。此後又在上海和臺灣舉行了第二屆和第三屆。後來這一類的研討會就逐漸多了起來,有了很好的勢頭。此外,中新社的朋友要到臺灣採訪地震,關注臺灣民生,我們給予了必要的幫助;我們的記者到大陸採訪,也得到了中新社等的幫助,記者和記者之間建立了很好的工作友誼。在臺灣,我們對大陸各地來訪的訪問團,只要我們知道的也都給予了幫忙。過去十年中,我們接待的大陸新聞訪問團,大概有一百五十多個,人數超過一千人,接待中新社的參訪團就有十次以上,其他單位的訪問團還不算。而《中國時報》集團到大陸採訪和交流的人員,從一九八八年到目前,超過了一千八百人次。
黃肇松還特別提到,“《中國時報》社與中新社好象特別對脾氣,記者與記者之間,負責人與負責人之間,有什麼合作彼此也可以很快地推動。所以,我覺得這種交流很好,還可以繼續推動。”
談到兩岸新聞交流應當朝什麼方向發展時,黃肇松説,兩岸新聞交流經過十三年,過程總體上可以用“順暢”來形容。大陸記者今年初到臺灣駐點因為臺灣方面的一些“規範”,也有困擾。這中間,我個人和所服務的《中國時報》盡力幫忙解決問題。
他強調:第一,兩岸新聞交流要持續下去,才能增進兩岸同胞的了解。如果時斷時續,就不會産生這樣的效果。不管外在環境如何,新聞交流這個環節不能斷,這樣才能推動兩岸人民的了解。第二,雙方媒體到對方去採訪,都有主管單位,不管是哪一邊的主管單位,都應對新聞專業多加尊重,多加協助,讓記者完成他最重要的採訪任務。第三,兩岸記者來來往往,生活起居上還不太習慣,雙方有關單位也應多加協助。第四,在採訪之外,象中新社和《中國時報》那樣,能輔之以研討會等活動。
黃肇松最後説,上述這些方面如能持續地進行,媒體作為促進兩岸同胞了解的觸媒角色,會更有效,也會作出更好的貢獻。
2001年09月17日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記者黃少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