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8月18日北京消息 從1991年“閩獅漁號”事件引發大陸記者入島採訪算起,兩岸新聞交流已走過15個年頭。為此,原新華社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陳伯良,日前接受了本網記者的採訪。
陳伯良,時任新華社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在1991年“閩獅漁號”事件發生後,為大陸記者入島,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並不斷與臺灣方面進行溝通,可以説他是那次採訪活動的推動者之一。
1991年7月21日,福建省石獅市祥芝鄉漁船“閩獅漁”2294號、2295號在臺灣海峽臺中外海,與臺灣高雄籍漁船“三鑫財號”發生漁事糾紛。臺海軍炮艇、直升機趕來,將2294、2295號漁船押往臺中,並擊傷一名大陸船員。事件發生後,大陸紅十字會決定派兩名人員赴臺並希望批准兩名記者隨行。同年8月12日,新華社記者范麗青和中國新聞社記者郭偉峰隨大陸紅十字會總會代表團赴臺,看望並採訪被扣在臺灣的18位大陸漁民。
回想當年,陳伯良表示,那次范麗青、郭偉峰以正式、公開的記者身份入島採訪,對大陸漁民起到安撫作用的同時,也打破了當時臺灣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對大陸記者所謂“間諜”的污衊與詆毀,打消了臺灣同胞對大陸記者的敵意,在當地産生了很好的影響。
他説,任何事都需要一個開端,兩岸隔斷了40多年,可以説那次大陸記者入島採訪,也是兩岸新聞交流的開始。
陳伯良説,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臺灣新聞工作者幾乎每年都會以各種方式到大陸進行參訪,像臺灣《中國時報》、《聯合報》、“中央社”都曾多次派記者到大陸進行採訪和交流。“當時我們也經常為臺灣常駐北京的記者提供幫助”,他説“主要是幫助臺灣記者安排採訪,提供他們所需的資料。”
同時,臺灣的新聞業者也不斷邀請大陸同行到島內進行參觀訪問,1998年臺灣《聯合報》文化基金會邀請新華社記者團入島參訪,陳伯良也在其中。他表示,那次寶島之行,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臺灣同胞在得知他們來自大陸後,對他們的熱情相待,讓他難以忘懷。
陳伯良説,那一段時期,大陸記者團也不斷應邀到島內進行參訪,新華社在上海、廣東、福建等地分社的記者,都曾參加過當地新聞界組織的入島參訪,推動了兩岸新聞交流,特別是增進了大陸新聞工作者對臺灣島內的了解。兩岸的新聞交流也在那段時期漸漸達到了一個高潮。
他説,臺灣記者不到大陸來,就不會了解大陸的情況,同樣,大陸記者不到臺灣去,也不會真正地了解臺灣。兩岸人民的相互了解,首先就應該建立在兩岸的新聞工作者的交流與互相了解之上。特別是公開、正式的新聞交流,更是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關鍵。
而此後一段時期的兩岸新聞交流,陳伯良是以“磕磕碰碰”來形容的。1999年李登輝拋出“兩國論”,2000年民進黨作為“臺獨”政黨上臺,這些都對兩岸新聞交流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他指出,最嚴重的是在去年4月,臺灣當局下令禁止新華社和《人民日報》在臺駐點採訪,至今沒有解禁,人為地破壞兩岸新聞交流。
但他也指出,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陸方面也一直都是採取主動開放的措施、方針和政策,來對待兩岸的新聞交流。而臺灣當局則是“想開又不敢太開”,“不開又怕老百姓不答應”,因為他們不敢忽視島內渴盼兩岸交流的民意,也不敢不聽臺灣媒體對於開放兩岸新聞交流的呼聲。就這樣,在大陸方面積極努力與爭取下,在臺灣新聞界與民眾的呼籲和要求下,兩岸新聞交流還是在漸漸地、逐步地往前發展。
陳伯良認為,兩岸新聞交流應該不斷地堅持下去,不僅要通過人員的互訪、互相派遣常駐記者,也要有更新穎的交流方式。他非常推崇今年7月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時,兩岸記者的聯合採訪活動。他認為,這樣的活動,會讓臺灣記者對祖國大陸産生難以磨滅的印象,也讓兩岸的新聞同行建立起難以撼動的同胞感情。
對於未來兩岸新聞交流,陳伯良認為,應該提高交流的水準,加大交流深度和廣度。在原來的基礎上,大陸新聞工作者要更了解臺灣民眾的民心,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態,了解島內的風土人情、社會現狀、經濟狀況,這才有利於大陸記者有針對性地與臺灣同行進行交流。
他認為,兩岸新聞交流的現狀不錯,前景很好,他並指出,現在我們應該做的是加強兩岸網路媒體的交流和合作,這將對兩岸新聞交流産生更大的推動作用。
陳伯良最後強調,兩岸新聞交流的趨勢不可阻擋,臺灣同胞想要了解大陸並到大陸發展的勢頭不可阻擋,兩岸要和平、穩定、發展的民意不可違背,這些都不可能為臺灣當政者的意志所轉移。兩岸新聞交流會越來越好,合作面會越來越寬。 (雲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