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
 
 
胡錦濤講話一週年:兩岸和平發展觀的"三個平衡"
 
 
來源:中國網      日期:2009-12-28 08:53

 

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發表了“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對臺工作重要講話,這是新時期對臺方針政策的綱領性文獻。胡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擘劃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的歷史起點,展示了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最佳路徑,深刻揭示了兩岸關係發展與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基本規律,提出了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主張和新論述。

在“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要講話發表一週年時,重溫胡錦濤總書記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深感這一講話中所蘊涵的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相統一與平衡的思想,兩岸經濟、文化和政治三大關係間的協調發展與整體平衡的思想,在對臺工作中堅持“一國兩制”理論與在實踐中發展“一國兩制”理論相統一、相平衡的思想,對於維護兩岸關係發展機遇期,推動兩岸關係實現長期和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的統一與平衡

胡錦濤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過去30年來大陸所制定和實施的對臺工作大政方針,不僅“順應了時代潮流和歷史趨勢”,而且“把握了民族根本利益和國家核心利益”。講話還要求,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更應該“站在全民族發展的高度”,認真思考和務實解決兩岸關係發展的重大問題。如何“站在全民族發展的高度”,並在此基礎上實現民族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的平衡,應是對臺工作應該重點解決的一個深層次問題。

從理論上和形式上看,民族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相平衡的思想並無深奧之處,無人不曉,但從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與現實看,特別是在需要觸及一些重大問題的處理時,仍難以切實體現這一深刻思想。正因如此,胡錦濤總書記在對臺工作重要講話中談及兩岸涉外事務時,強調要“避免不必要的內耗”,從而“有利於增進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應該説,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並不能彼此割裂或相互對立,而應是相統一、相平衡的,兩者之間有著內在的一致性與共同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以人為本,執政為民;二是共同維護國家的主權與領土完整不容分割;三是以中華民族復興為己任。但是,在兩岸都認同“九二共識”這一發展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的前提下,如果臺灣這一局部認為其在中華民族的整體發展中處於弱勢地位,或是利益受損的對象,自然就會引起其對大陸産生某種抵觸與排斥,這當然不利於增加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與向心力。

胡錦濤重要講話發表一年來,兩岸都從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出發,協商解決了多年來未能解決的問題。在諸多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大陸做出了一些妥協與讓步,打破了長期存在的兩岸僵局。正如有些學者所揭示的歷史規律那樣:人類歷史的一個突出特徵在於,“歷史總是以某種‘退步’的形式而實現自身的‘進步’”。因此,歷史過程中的任何進步都要付出相應的“代價”,任何“正面效應”都會伴生相應的“負面效應”,任何“整體利益”的實現都意味著某些“局部利益”的犧牲,任何“長遠利益”的追求都意味著“暫時利益”的捨棄。但是,這些妥協、犧牲與捨棄在大陸內部也引發一些不同觀點與聲音:在島內政黨輪替已成為一種常態的情況下,如果今後民進黨重新執政是否會産生“後遺症”?因此,“可逆”或“不可逆”的研究就成為很多人關注的焦點甚至“顯學”。如何看待這些爭議?筆者認為,從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出發,今天大陸對臺政策的“放”,並非著眼于明天能否“收”或如何“收”。而是應像胡錦濤總書記在講話中所強調的那樣: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共同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靠兩岸同胞共同奮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要靠兩岸同胞共同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由兩岸同胞共同享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與臺灣局部利益的統一與平衡。

兩岸經濟、文化和政治關係發展的統一與平衡

為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胡錦濤總書記在對臺工作重要講話中,提出了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信;推進經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等六點意見,這是一個全面推進兩岸經濟、文化和政治關係發展的積極主張。兩岸經濟、文化和政治關係構成了一個兩岸關係發展的完整體系,三對關係不僅各有“張力”,按照內生機制運作,彼此之間又同時進行相輔相成的良性互動,從而産生使兩岸關係向著規定的歷史方向發展的“合力”。因此,我們在考察兩岸關係時,不能單一地、孤立地思考兩岸經濟、文化或政治關係的走向,而是應將三者有機地聯繫起來,並將它們放在一定的時間段內(5年、10年乃至更長時間)去進行歷史的、整體的、全面的考察,這樣方能厘清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勢。

從事物的發展規律看,平衡是相對的,而不平衡則是絕對的。在兩岸關係的實際發展過程中,相互間的經濟、文化和政治關係發展,也同樣呈現出發展極不平衡的一種常態現象。導致這種不平衡現象産生的主要原因,是兩岸的敵對狀態並未結束。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敵意雖大大降低,但固有矛盾並未解決與消失,兩岸經濟和人員大交流大發展、但政治互動卻相對滯後的不平衡現象依然十分突出。而且,從國民黨重新執政後的民意調查看,維持現狀、甚至主張“臺獨”的比例並未下降。

當然,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兩岸關係大變化與大發展過程中所産生的一些問題,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仍是一個需要相互適應並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探索的過程。應該指出,我們所尋求的兩岸經濟、文化和政治關係的相對平衡,是在一定的歷史階段的相對平衡,而非一種短視的、功利主義的平衡。這種平衡絕不是通過一番狂轟濫炸式的高調喊話就能達成的,畢竟60年的問題無法在一夕之間便可獲得解決。對此,我們應是“摸著石頭過河”,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重在營造“民氣”,爭取以理、以勢達成目標。在條件未成熟時,為避免雙方意見的南轅北轍,閉門學術探討與意見交換方式仍是培育氣氛、尋找共識的最佳途徑。總體看來,現階段的兩岸經濟和文化關係交流,尚未提出政治關係發展的內在動力與要求,這表明兩岸關係發展仍具有不能逾越的階段性特徵。當前兩岸關係發展的最大動力仍然在於經濟交流與合作。

毋庸諱言,經濟關係的確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基礎。但從另一方面看,如過於強調或誇大經濟關係的功能性作用,也是一個根本性誤讀。目前,聯繫兩岸關係的紐帶已決不是單一的經濟關係因素,而是取決於經濟、文化與政治融為一體的“合力”系統,否則我們便無法從心理情感和思想意識上將兩岸人民拉得更近,從而實現兩岸人民之間的新的融合,這也正是胡錦濤總書記為何在對臺工作講話中,一再強調要增進兩岸人民“感情融合”或“融合親情”的原因所在。我們既要正視兩岸關係發展現實,克服速成意志,防止“唯機會論”,但也希望通過經濟、文化與政治關係的漸趨平衡或相對平衡,使兩岸關係不斷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並能在整體上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2008年以來,兩岸的經濟交流與合作已取得突出成果,簽署了一系列協議,ECFA的商談也即將啟動。為了推動兩岸經濟、文化和政治關係的平衡發展,積極洽簽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已成為今後一個時期兩岸協商的重點。對此,兩岸領導人已有相當的共識。胡錦濤總書記在去年對臺工作重要講話的“六點意見”中便首次提出,大陸“願意協商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推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邁上範圍更廣、層次更高的新臺階”。馬英九今年5月在出席臺灣“文化創意産業圓桌論壇”致詞時也表示:兩岸協商談判放進文化議題,確實已經到了時候,應抓住歷史機遇向前邁進,讓中華民族的創造力透過兩岸文化交流而得到更好的發揮。“文化是民族內部彼此認同的核心”。隨著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深入發展,必將進一步提升目前以“利益共同體”為核心的兩岸現狀,深化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內涵。正如有的臺灣學者所論述的那樣,文化不是一個零和的遊戲,“文化可以突破兩岸所有的防線,而臺灣特色中華文化不僅在內部可找到新的認同基礎,也可提供兩岸從文化角度切入的議題”。只要我們不斷累積成果,就一定能夠達成胡錦濤總書記所提出的“增強民族意識,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的文化交流目標。

堅持“一國兩制”理論與發展“一國兩制”理論的統一和平衡

胡錦濤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3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的實踐證明,“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要繼續長期堅持和全面貫徹這些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大政方針”。與此同時,30年來的兩岸關係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對臺政策當然也要與時俱進。因此,胡總書記又強調,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就對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主張新舉措,不斷“賦予對臺方針政策新的內涵”。胡錦濤總書記的上述講話,深刻闡述了如何處理堅持“一國兩制”理論與發展“一國兩制”理論關係的問題。1979年以來的兩岸關係的發展實踐也充分證明,只有正確處理堅持“一國兩制”與發展“一國兩制”的關係,實現堅持“一國兩制”理論與發展“一國兩制”理論的統一和平衡,才能妥善處理兩岸關係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不斷推動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如何處理堅持“一國兩制”理論與發展“一國兩制”理論的辯證關係,實現堅持與發展“一國兩制”理論的統一與平衡,是對臺工作與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中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一方面,我們應毫不動搖地長期堅持為實踐所證明是正確的方針政策,反對借發展之名否定基本理論與基本政策;另一方面也要努力使我們的主觀認識更加符合國內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符合兩岸關係發展的規律,自覺地在實踐中發展和完善“一國兩制”理論。

在實踐中繼續發展“一國兩制”理論,最重要的仍然是解放思想,這也是胡錦濤對臺工作重要講話中所蘊含的最重要的精神實質。只有解放思想、不斷創新,才能持續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在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形勢下,對臺工作的根本任務是要以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指導,大力推進思想解放運動,實現對臺研究領域指導思想的解放與對臺研究工作者思想的解放。筆者認為,只有在解放思想基礎上,解決長期以來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要害”和“判斷標準”這兩個基本問題,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兩岸關係的大突破與大發展。面對新形勢,再次重溫鄧小平同志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關於姓“社”姓“資”的南方談話,或許對突破兩岸關係發展的重點與難點極具意義:“改革開放邁不出步子,不敢闖,説來説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生産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因此,我們必須緊緊抓住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決定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問題進行破題。應積極研究一個中國原則的階段性表現與表述形式,研究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並從中找出一個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利於祖國和平統一進程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佳答案與路徑。另一方面,解放思想一定要有自信、有決心。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萬里同志在安徽進行“包産到戶”改革時,曾發出這樣的豪言壯語,包産到戶“如果滑到資本主義道路上去,也不用怕,我們有辦法把它拉回來”,在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中,我們更需要這樣的勇氣和堅定信念。

結語

胡錦濤總書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觀中的“三個平衡”的思想,是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發展兩岸人民共同利益、實現兩岸關係長期和平發展的有效路徑,堅持“三個平衡”思想有利於拓寬發展道路,形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平衡與穩定機制,從而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

堅持“三個平衡”思想,也有利於實現兩岸關係發展的動態平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困難與風險,在於無法在更大格局上實現兩岸關係發展的動態平衡。特別是在兩岸關係發展失衡、海峽一方在某一方面似有所失時,雙方能否摒棄零和遊戲,從民族的長遠利益考慮,從兩岸經濟、文化和政治利益的整體平衡著眼,去謀求兩岸間沒有任何外力介入就可達成的新的平衡,這一點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顯得尤其重要。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正處於一個重要機遇期,但同時也是各種矛盾不斷凸顯的關鍵階段。自覺用“三個平衡”思想指導對臺工作,將是我們解決各種新問題和複雜問題的有力思想武器,將會對兩岸關係産生深刻影響。貫徹“三個平衡”,一方面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另一方面更需要我們的積極實踐。只有在理論上有所突破的同時,不斷在實踐中進行前瞻性的探索,才能真正達到“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目標。(周志懷 全國臺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

 
編輯: 楊永青    
  查看/發表評論
 
  友情連結 外交部 中共中央統戰部 國務院臺辦 國務院僑辦 國務院港澳辦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中國僑網 中國海外交流協會 中國僑聯 中華海外聯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