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偉:讓書“活”起來的人

  時間:2006-09-20 13:57    來源:     
 
 

  李華偉在2003年走馬上任時就給美國國會圖書館創造了一個“第一”:他是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自1928年成立以來第一個坐上此位的美籍華人。這位在美國圖書館界極有名望的館長還擁有很多其他“第一”:美國第一位華人高校圖書館館長,第一位有幸被美國圖書館命名的館長……

  第一個華裔圖書館館長

  祖籍福建的李華偉1949年隨家人移居臺灣。在臺灣師範大學獲得教育學士兩年後拿到了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獎學金,赴美攻讀教育行政學碩士。説到與圖書館業結緣,恰恰是因為當時拿到的獎學金並不包含生活費,於是他跑去學校圖書館打工,專門負責為書庫“歸架”。這份看似枯燥的工作卻開啟了他在美國圖書館界40多年的歷程。

  碩士畢業的時候,李華偉面前擺著兩條前景看好的道路,要麼回臺灣當中學校長;要麼留在匹茲堡大學繼續攻讀教育學博士。就在此時,圖書館館長找到了他,希望李華偉能為即將組建的圖書館“亞洲研究所”進行中文書目的採購和編目工作。同時,館長願意推薦他就讀匹茲堡大學的圖書館係碩士。

  李華偉自認堅持下來的動力是“年輕”和“願意投入”。他説:“我從學生時代就有這樣的想法:要做好一件事雖然很花時間,但卻能培養一個人的才幹和吃苦精神。”這份興趣和執著讓李華偉留在了匹茲堡大學。他一邊工作,一邊攻讀學位,每天只能睡4、5個小時,但仍然無怨無悔。

  1962年李華偉被聘為美國都肯大學圖書館的技術部兼非洲部主任,主管書籍的採購和編目。兩年後,拿到教育學博士學位的他又被導師推薦到賓州愛丁堡大學擔任圖書館館長。於是,他成為該校第一位擁有博士學位的圖書館館長。

  “如果説我在圖書館界的東亞經驗是在匹茲堡大學積累的,那麼東南亞方面的經驗就要歸功於在東南亞七年的親身實踐了。後來我能入選國會圖書館亞洲部主任就是依靠這兩大優勢。”李華偉説。

  1968年,李華偉赴泰國主管美國國務院院外總署的東南亞圖書館項目。越戰結束後才回到美國,並在克羅拉多州立大學當了三年副館長。李華偉説:“我1978年來到俄亥俄大學圖書館是看中了它在東南亞館藏方面的雄厚實力,這恰恰是我的特長所在。俄亥俄州共有13所州立大學。最大的俄亥俄州立大學圖書館以東亞館藏見長。”結果他在俄亥俄大學做圖書館館長一做做了21年。

  21年間,俄亥俄大學圖書館的藏書總量從60萬冊發展到200多萬冊。當初李華偉剛到俄亥俄大學圖書館的時候,只容納110名會員的美國圖書館界權威機構“研究圖書館協會”根本不把俄亥俄大學圖書館放入考慮之列。1996年,他們卻正式邀請俄亥俄大學圖書館的加入。到1999年,俄亥俄大學圖書館在這個協會的排名也從三年前的82名躍居為第70名。

  死書活用的管理之道

  “圖書館要想管好,首先收藏要好,有特色;其次是服務要做好。有好書卻不能物盡其用,那就會留下遺憾。”專業經驗十分豐富的李華偉如數家珍地説。為了發揮俄亥俄大學圖書館的東南亞典藏特長,他建立了全世界第一所海外華人文獻研究中心,收集東南亞華人的歷史、資料,並與中國暨南大學、新加坡華裔館合作,將資訊通過數據和網路方式,供全世界所有有興趣的讀者查閱。

  “移居到東南亞的海外華人最初是依靠會社、同鄉會等組織發展壯大起來的。這些團體積累了很多華僑們早年的奮鬥史和生活記錄。但是他們的下一代並沒有祖輩那樣珍惜這些歷史資料,很多東西都由於年代久遠而遺失了。”

  他説,“當時,我有種將之收集起來的緊迫感。印尼的華僑組織名叫‘公館’,連曾殖民那裏的荷蘭人都很重視,希望能獲取其資料以饗本國學者。於是我想,我們也應該收藏這筆歷史財富。”

  然而,無論要將收藏做好,還是要活用資源,都離不開一個字——錢。李華偉為圖書館募到900萬美元的基金,放入俄亥俄大學基金會,每年從中抽取6%的利息,即54萬多美元用於圖書館的建設。顯然這筆經費是不夠的。雖然州政府也有撥款,但是公家的錢要專款專用,限制很多,如“海外華人文獻研究中心”這樣的項目根本不要想沾上邊了。

  “其實,現在很多圖書館招聘館長時,募款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條。”他説,“我們對外接觸的渠道很廣,實業家、私人收藏家、乃至書商、善心人士,都是主要的資金捐款人。華人研究中心的建立就多虧了香港的銀行家邵友保100萬美元的支票。”

  “然而,人脈並不是充分條件,最終決定你是否能募到款的要素是你要把圖書館管好。”他説,“有了‘家底’之後,還要對外宣傳,物盡其用。如今在國會圖書館,我們也經常和外界的組織一起搞活動,最近,日本駐美大使就主動找到我們,要來國會圖書館做演講。”

  李華偉的“活用”思路幫助俄亥俄大學圖書館提高了知名度,1999年他宣佈退休時,校方送給他一份驚喜:用他的名字為圖書館命名,可謂開了美國圖書館界的先河。

  華人與圖書館業一起成長

  李華偉近半個世紀的旅美旅程讓他在圖書館界的華裔後輩們都很憧憬,常常要問起他的心得體會。

  “肯幹、認真是我的經驗之談。”他説,“白人總覺得行政工作是他們壟斷的行業,華人由於語言和表達能力的劣勢,沒有競爭力。但我以為:我們首先不能小看自己。我們的天然不足是可以克服的。比如,英語發音不好,可以用堅實的寫作功底來彌補。當美國人從你的文字中看到你言之有物時,他們是會認可你的。相反,我們對於亞洲、中國的了解比美國人要多,發揮這些長處就能讓你在同行間立足。但有時,中國人的缺點就是太謙虛了,不肯力爭。”

  寄語後輩之餘,李華偉也不忘幽默地説:“我進入圖書館界也是拜天時所賜。人們説,1960年代的華人在美國就從事三大行業:餐飲業、洗衣業和圖書館。朝鮮戰爭結束後,美國感到自己不了解亞洲,因此在很多大專院校中設立了亞洲研究中心。於是,眾多赴美學習語言、歷史和教育的中國人看到了就業機會,轉入圖書館業。”

  李華偉説華人幾十年來在美國圖書館界的地位已經有不小的提高。他説:“我1990年代任圖書館館長時,和我同樣在美國大學當館長的可能只有一兩人,現在應該增加到三、四人了。另外我們業界的華人組織‘華美圖書館協會’的註冊會員如今是1000多人,但是估計實際的數字很可能超過5000人。”(來源/《華盛頓觀察》週刊第41期,作者/李焰,有刪節)

  來源:中國僑網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