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族譜首頁圖片

湄洲媽祖祖廟:1600萬台胞信眾的心靈原鄉

2012-01-06 13:36     來源:福建日報     編輯:徐維彬

湄洲媽祖祖廟西軸線建築群,包括正殿、寢殿、鐘鼓樓等。本報記者 陳建平攝

上世紀30年代拍的湄洲媽祖祖廟圖。本報記者陳建平 翻拍

  福建日報1月5日訊 從莆田市文甲碼頭乘船赴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湄洲島,在海途中,就可見到島上祖廟山聳立的巨型石雕媽祖像,石雕像下,一片巍峨的建築群金碧輝煌,這就是聞名遐邇的湄洲媽祖祖廟,全國涉臺文物保護單位。

  媽祖,原名林默娘,西元960年三月廿三生,西元987年九月初九在如今的湄洲媽祖祖廟寢殿旁“羽化升天”。由於聰明、善良,庇民救難,被人們尊稱為海上的保護神。湄洲媽祖廟建於宋初,宋人們在“升天古跡”處立祠奉祀默娘,開始僅“落落數椽”,名叫“神女祠”;上千年來,民間和官方經過多次修建、擴建,日臻雄偉。其中鄭和、施瑯等歷史名人就力主擴建過,形成建築規模,最後形成了以正殿、偏殿等五組建築群,16座殿堂樓閣,99間齋舍客房。建築群雕梁畫棟,金碧輝煌。

  從明代始,媽祖信仰傳播臺灣,現臺灣的大部分媽祖廟都由祖廟分靈過去,據1987年臺灣報刊統計,臺灣的媽祖廟(宮)有800多座;佔臺灣宮廟的三分之一,其媽祖信眾達1600萬人,佔臺總人口的三分之二。目前世界上有5000多座媽祖分靈廟,信徒近2億人,遍佈世界20多個國家。

  寢殿、正殿和聖父母祠是媽祖祖廟建築群的主要建築,是媽祖信仰在祖廟的主要載體。寢殿,佔地面積238平方米,建於宋雍熙四年(987年)。明洪武七年(1274年)泉州衛指揮周坐重建,永樂初和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重修,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姚啟聖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瑯均以重修,民國年間再度在舊址重修。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前額保存民國初重修時的墨書,沿用部分明、清石柱和柱礎。正殿,明永樂初(1403年)鄭和奉旨遣官建造,原為朝天閣,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閩浙總督姚啟聖獲媽祖保祐建功而擴建祖廟時,把朝天閣重修並改為正殿,為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的抬梁結構建築。聖父母祠,南宋建、明代重建、清代重修,正堂為懸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保存宋代天井。該建築為研究莆田地方古建築提供了實物資料。

  “文化大革命”期間,媽祖廟受到了嚴重的毀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媽祖祖廟陸續開始重建,隨著臺灣媽祖信徒到祖廟進香日漸增多,海峽兩岸媽祖信眾同心協力,自願捐物捐資,進行大規模的修復興建。媽祖祖廟西軸線建築群有36座殿堂,保留了歷史古跡。新建的南軸線祖廟建築群由清華大學古建係設計,為五進廟宇式倣宋建築群,長466米,寬99米,上下落差68米,依山而建,由湄洲媽祖新殿、大牌坊、山門、鐘鼓樓、天后天殿、靈慈殿、順濟殿、媽祖文化展覽館等組成。各殿堂渾然一體,佈局嚴謹,宏偉壯觀,令人嘆為觀止。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