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之子、臺灣桃園縣縣長吳志揚攜夫人首次回到祖地福建永定縣下洋鎮思賢村省親謁祖。圖為吳志揚(中)及夫人到祖祠祭拜先祖。詹托榮 攝
視頻:吳伯雄之子赴福建永定祖籍地祭祖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永定6月15日電 題:福建永定建客家人精神原鄉
中新社記者 詹托榮
臺灣桃園縣長吳志揚15日結束了“祖地行”,返回臺灣。此行是吳志揚首次回到祖地福建永定縣下洋鎮思賢村省親祭祖,在行程緊湊的一天,吳志揚卻花了半天時間“慢慢”參觀3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的客家土樓。
吳志揚參觀完客家土樓後對中新社記者説:“生活在臺灣的客家人,也都還秉持著很多客家人的精神,如勤儉持家、刻苦耐勞、孝順。來這邊看到這些傳統文化的根源很清楚地寫在這裡,這對我們客家文化的認同更加一層。”
2008年,時任國民黨主席的吳伯雄二度返鄉,在參觀完土樓後深有感觸地説:“客家土樓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建築,更在於把人與人之間凝聚在一起,代表客家人敦親睦鄰、守望相助的文化精神”。他表示要做臺灣的客家土樓宣傳大使,動員每個臺灣客家人都來參觀客家土樓。
地處福建西部的永定是純客家縣,是世界文化遺産“福建土樓”的發源地和核心分佈區。客家土樓歷史悠久、數量眾多、結構精巧、規模宏大。永定境內保存各式各樣的土樓2.3萬多座,其中有代表性的2800多座,佔福建土樓的70%以上,建於清朝以前的有8000多座,遍佈永定各個鄉鎮、村落。
在永定,幾乎每座土樓都有意味深長、對仗工整的楹聯、格言,有些還有名人題刻,充分體現了忠孝禮義,溫良恭儉等中華傳統文化。如記者在振成樓看到對聯“振綱立紀,成德達材”、“幹國家事,讀聖賢書”,承啟樓有對聯“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後子孫耕與讀”、“一本所生,親疏無多,何必太分你我;共樓居住,出入相見,最重法理人倫”等,充分展示了“慎終追遠、敬祖睦宗、興家報國、團結友善”的客家文化特質。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認為,相較于其他大陸地區,由於福建傳統上與臺灣關係密切,而永定的文化條件更是海峽西岸最獨具特色的地區,永定客家土樓不僅享譽國際,更是臺灣客家族群的精神原鄉。
正如張亞中所言,永定是臺灣客家族群的精神原鄉。由此,永定充分挖掘客家土樓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發揮客家土樓、客家文化在兩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打造兩岸客家人的精神家園。
目前,永定成立了客家土樓研究會,出版了《永定客家土樓研究》、《永定客家土樓民間風情故事集》等共15套的客家土樓系列叢書,加強了客家土樓以及土樓內所蘊含豐富的客家文化的研究。此外,永定還加強了兩岸客家姓氏脈絡的研究,採取政府補助的形式,支援永定遷臺人口較多的姓氏與臺灣姓氏宗親會加強聯繫,特別是支援對在臺上層人士較多的吳、江、呂等8個姓氏的族譜進行重修、對接,進一步厘清永臺姓氏家族脈絡。
比如,在永定高頭鄉江氏重修族譜時發現,一直認為是從永定遷居到漳州平和縣,再遷居臺灣的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其上祖叔父從永定高頭鄉先遷到漳州再遷往臺灣,而江丙坤上祖則是直接從高頭鄉遷往臺灣的。高頭鄉江氏宗親把族譜寄往臺灣後,江丙坤馬上回信,並表示有機會一定回永定拜訪,今年春節還給高頭鄉江氏宗親寄送賀年卡。
永定縣官員表示,該縣正積極通過發揮客家土樓的精神紐帶作用,加強親情聯繫,使臺胞深切認識到大陸、永定是他們血緣的根、家族的基,將客家土樓打造成兩岸客家人精神家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