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臺族譜對接活動現場,一位嘉賓正認真看族譜。
今天,16位臺灣謝氏宗親將與泉州謝氏宗親到市區金魚巷尋根謁祖。泉州市謝氏宗親會副會長謝華強説,宋末元初時,謝氏從泉州金魚巷遷居晉江和安溪,其後數百年兩地謝氏後人又遷居臺灣,臺灣謝氏宗親希望能借此機會一圓尋根夢。
作為第三屆海峽論壇 閩南文化節項目之一,閩臺族譜對接暨中華百家姓氏聯墨展覽昨舉行。前來參加活動的晉江澄江(伍堡)謝氏家族理事會常務理事謝清源也講述了他憑藉一本族譜找到失散百年的臺灣親人的故事。尋根與尋親,述説的都是兩地民眾難以割斷的骨肉親情。
早報記者 張素萍/文 石勇 /圖
發帖求助
兩岸族譜成功對接
波折尋親
兩岸親人首次通話
“75年前,我父親年僅7歲。當時,曾祖父對我父親説,我們有族人遷往臺灣,但現今不知他們下落。你記得要去找他們!”謝清源説,曾祖父的囑託,父親和他一直放在心上,把找尋臺灣親人當做自己的使命。今年,謝清源通過網路和族譜與幾個臺灣的堂親取得了聯繫!
謝清源介紹,父親曾經提過,在清雍正三年(1725年)兩岸親人曾首次合力修整族譜;1874年欲重新修建宗祠、修整族譜,遷居臺灣的堂親還特地從臺灣運載杉木回大陸,然而天氣原因,運載杉木的船行至澎湖黑水溝時,船翻杉失。重建澄江謝氏宗祠因此“擱淺”。
2008年,謝清源在網上發帖:“澄江(伍堡)謝氏家族,在清朝時人丁興旺,有族人入遷臺灣。後因族譜被毀,不知同族的人在哪,請求幫助尋親。”
福建省謝氏宗親委員會會長謝宗楷看到了這則帖子。隨後,謝宗楷跟帖發佈了一份來自臺灣的《福建泉州府晉江縣澄江謝氏始祖千祿公派下世系簡表》。根據這份簡表,遷居臺灣的澄江派謝氏依然保有家鄉傳統,即根據祖先流傳下來的族譜輩分取名。
比對兩岸族譜後,謝清源確認臺灣彰化縣北斗鎮澄江派謝氏堂親,是泉州府晉江縣澄江鄉遷臺者明初公之後代子孫。據介紹,根據謝氏族譜記載,澄江謝氏第十世明初公于清康熙年間渡臺,“明初公先往臺南開墾,後康熙中葉開墾並肇基彰化縣北斗鎮,子孫後代現亦居臺灣彰化縣北斗鎮、溪洲鄉、雲林縣等地”。
波折尋親
兩岸親人首次通話
然而僅僅知道臺灣親人現居地仍遠遠不夠,尋親一事一度陷入僵局。一籌莫展之際,石獅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在聽聞消息後,向謝清源伸出援手:2009年8月,李館長帶謝清源參加兩岸族譜展,此次“頗有斬獲”的展覽也成為尋親的轉捩點。
族譜展上,謝清源獲悉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一本北斗謝氏族譜,在幾番週折後,他拿到這本族譜的複印件。然而翻查這本族譜時,謝清源失望了。原來,臺灣北斗鎮的謝姓分為兩個宗派,其中一派是泉州安溪遷往北斗的謝氏,稱為“清溪派”,另一宗派“澄江派”才是他的堂親。而謝清源手中的族譜是“清溪派”的。
無奈之下,謝清源寫信給族譜保管者謝文啼,希望得到幫助。但數月杳無音訊。謝清源撥通謝文啼家的電話獲知,謝文啼年事已高,並未看過信件。
也是這通電話,謝清源得到謝文啼兒子的幫助,對方提供了頗多珍貴資料,並告知“晉江澄江謝氏遷居臺灣彰化縣北斗鎮這一支堂親後代,家族非常顯赫,有人現任臺灣‘議長’,澄江派謝氏第二十世謝赫喧先生是臺灣的著名畫家”。
2010年8月,謝清源通過臺中市文化局輾轉聯繫到謝赫喧,“這是1874年以後,兩岸澄江派謝氏堂親第一次通話聯絡!”謝清源很興奮,尋親夢圓指日可待。其後,他又和臺灣北斗澄江謝氏第十九世謝武雄堂親取得聯繫。
親人相認
臺灣堂親擬回鄉謁祖
“至今已經和上百個家庭聯繫上了!”謝清源説,臺灣堂親表示,分隔100多年了,能找到大陸澄江祖籍地並與大陸堂親相認,這是他們數代人夢寐以求的,預計於今年組團回大陸祖籍地尋根謁祖,到祖厝祭拜。
謝清源介紹,他家的祖厝位於澄江村碼頭,建於清朝康熙年間。“屆時我們都會回祖厝祭拜,打算今年重修祖厝。”他説。
泉州市謝氏宗親會副會長謝華強也表示,待時機成熟,臺灣“澄江派”謝氏宗親將回泉尋根謁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