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族譜首頁圖片

孫中山家事遺囑等文物首展 兩岸文物史料互印證

2009-06-03 09:30     來源:解放網     編輯:楊笑

 

孫中山先生信函覆制件

 

 

孫中山先生文物文獻展在上海開幕 中新社發 湯彥俊 攝

 

   奉安紀念扇世上是否只存一把?  

    今天上午,由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和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聯合舉辦的《永恒的豐碑——紀念孫中山先生文物文獻展》正式展出。此次展出正是為了紀念今年孫中山先生的奉安80週年,並緬懷孫中山先生的歷史功勳。記者看到,其中有大量文物還是在兩岸的首次展出,如段祺瑞邀請孫中山先生北上的電報、孫中山的家事遺囑以及孫中山奉安大典時的紀念扇等。還有大量國共合作期間毛澤東、李大釗等共産黨員的珍貴手稿、信函、電文等。 

    家事遺囑首次展出 

    本次展覽主要圍繞孫中山先生逝世前後的重大事件展開。中國國民黨黨史館館長邵銘煌告訴記者,此次他從臺灣來滬,帶來了160張照片以及50件文件和其他影像資料等,其中大量物品在兩岸屬首次展出。記者看到,有一份段祺瑞于1924年底邀請孫中山先生北上的電報,1924年12月31日孫中山先生北上入京時的通電稿,此外還有一份孫中山隨行文武隨員等名單。“不論在臺灣還是大陸,這些以前都沒有展過。” 

    長期奔走革命積勞成疾的孫中山先生,在1925年3月12日于北京病逝。在他逝世前,除了大眾所熟知的“革命尚未成功”的政治遺囑外,他在2月24日還曾留下過一份家事遺囑,這份遺囑在大陸是首次展出。記者看到,孫中山表示:“余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産。其所遺之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余之兒女,已長成,能自立。望各自愛,以繼余志。此囑。”(本無句讀,記者加入)整封遺囑情真意切,孫中山先生在生命的盡頭仍囑咐家人繼承自己的革命遺志。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館長邵銘煌展示孫中山先生在上海的信函覆制件

 

    紀念扇是否世存一把 

    為了表現出孫中山先生奉安80週年的主題,此次中國國民黨黨史館還特意尋找了部分有關奉安的文物,首次進行展出。邵銘煌指著一把白底黑字的圓扇説:“這把‘總理奉安紀念扇’世上可能只有一把了。”記者看到,扇面的中央有中山陵的圖案,並寫有“謁陵須知”,共有10個要點,落款為“勵志社宣傳股”,時間恰好是80年前的6月1日。 

    根據史料推測,當年在孫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時,勵志社製作了一批紀念扇,數量雖然不是很多但應該不止一把。隨著時間的流逝,如今在兩岸都沒有再看到過這把扇子,唯有中國國民黨黨史館存有一把。世上是否還存有這把扇子,是否還有人保存著呢?這似乎成了一個謎。 

    上海為重要革命地 

    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館長孫娟娟告訴記者,現在的南昌路即為當年的環龍路,留有不少當年的史跡。比如原環龍路44號(現南昌路180號)是國民黨上海執行部,毛澤東同志在國共合作期間也在此工作過。還有環龍路42號、環龍路4號等,都是孫中山先生曾生活或工作過的地方。 

    在邵銘煌這次帶來的文物中,有不少孫中山先生的信件,都清晰寫著環龍路的地址。記者看到,有一份孫中山先生於1916年7月26日寫給吳稚輝的信函,筆鋒瀟灑清晰,寫著“法界環龍路四號”的地址。還有一些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各個地點所拍的照片。邵銘煌説:“這也説明,孫中山先生在上海的歲月是他一生革命事業中極為重要的一段。” 

    兩岸文物史料相互印證 

    此次的合作展出也使兩岸之間的文物資料與實物得到相互的印證。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館長孫娟娟告訴記者,在館內藏有一個鼎,是孫中山先生從廣州出發時別人贈送的。而在臺灣,就藏著一張孫中山先生上客艦時的照片,船上就有歡送的人群送上的鼎。邵銘煌説:“過去我只看到過文獻照片,從來沒有看到實物,原來這個鼎就藏在上海的故居。” 

    他告訴記者,在此次的合作中,他發現不少過去只在照片中看到的實物正在上海,照片和實物的兩岸共同印證展出,顯得更有意義。 

    記者還看到,毛澤東、李大釗、陳獨秀、胡漢民、廖仲愷等人在籌備國民黨一大時及在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工作期間的手稿、信函和電文等。有一份薪資單十分珍貴,其中還有毛澤東同志當年的薪資記錄,為120元大洋,是所有人中薪資最高之一。 

    較為可惜的是,由於兩岸文物展出政策的原因,此次展出中臺灣來滬的文物均為高倣真的複製品。邵銘煌表示:“我相信隨著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很快我就能帶著真品來大陸展出了。” 

    此次展出將從今天起至11月上旬在香山路的孫中山故居三樓展出,期間將會不斷更換展品。門票不變,仍為20元,學生可享半價,70周歲以上老人為5元。(孔同)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