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畢業證書、任命書的姓都寫“蕭”,但在辦理第一代身份證時,姓氏卻都成了“肖”。“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為了改這個字,我奔走了三年!”
此“蕭”非彼“肖”心裏不是味
1977年,《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公佈,在這個草案中姓氏“蕭”誤被簡化成了“肖”。1986年,《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被廢止。雖然試用時間不長,但它對社會的影響很大,很多“蕭”姓逐漸變成“肖”姓。
在閩南話裏“蕭”和“肖”讀音不一樣,“蕭”讀第四聲。20多年來,每當蕭奕碩老師看到自己的姓被改成“肖”,心裏就很不是滋味。2004年以來,蕭奕碩老師多次看到有關同姓人將姓氏改回“蕭”的報道,他也希望自己的姓能改過來。
蕭老師翻看著申請更改姓氏寫法的資料
2005年9月,已82歲的蕭老師寫了申請書,要求恢復使用“蕭”姓,並附上近20頁的相關材料,他連續三次坐車90多公里到縣城找公安局戶政科負責人,要求為全鎮的肖姓人統一更改姓氏。
來回奔走忙“肖”終改成“蕭”
接到申請後,公安部門很重視,但因為姓氏用字的更改將涉及銀行儲蓄、醫保等等諸多行業,更改手續複雜,加上整個鎮姓“肖”的人很多,蕭老師得到的答覆是無法統一更改姓氏用字。
得知這一消息後,蕭老師給很多部門寫過信,呼籲解決。他找到當地的同姓人,向他們要來上世紀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畢業證書、結婚證、獎狀,查閱、複印大量文獻資料,一併寄往有關部門,作為蕭姓的證據。
2007年,一都鎮派出所通知蕭老師前去照相和辦理第二代身份證,他的戶口簿和身份證上的姓終於改寫成“蕭”了。領到身份證後,他又不厭其煩地去更改保險單、老年人優待證、醫保卡等相關資料,無數次地跑來跑去,前後用了三年時間才將大多數資料改過來。由於他身體不好,子女和朋友勸他不要去爭“無關緊要的事”,但都被老人拒絕了。
村民無所謂老人卻執著
蕭老師説,他不怕麻煩,這不是多寫幾筆的問題。他認為“肖”字只是特定時代的一種誤用,所以應該糾正。據蕭老師介紹,整個永春縣,就他所知只有他一個人更改了姓氏寫法,連他的子孫也沒有改過來。為此,蕭老師多次“激”幾位同事和自己的子孫,但是他們都不願意那麼麻煩去改一個字。當代漢字研究學者蕭啟宏被蕭老師的事跡感動了,在給蕭老師的回信中讚揚他“態度鮮明、立場堅定,是堂堂正正做人的傑出代表”。
蕭老師現在能熟練地找出《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等的有關規定,他經常從一袋袋、一疊疊資料中拿出發黃的證書,一個勁地説服當地的同姓人去恢復“蕭”姓。(黃昌盛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