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族譜首頁圖片

教子心得寫進族譜 教子經代代傳

2008-11-12 16:03     來源:尋根網     編輯:賀晨曦

【附圖】教子心得寫進族譜

教子經代代相傳

 

  “在家庭教育中,做父母的要做到身教重於言教。古諺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雲‘有其父必有其子’。只有父母做出了榜樣,言教才能發揮作用,才能帶領子女向前發展……”這一段段樸實的教子心得,不是摘自哪本育兒書籍,而是寫在貴陽市民張先生家的族譜裏。

  族譜裏的“教子經”

  昨日,記者在貴陽市民張先生的家中,看到了這本由張先生的父親用鋼筆親筆寫下的厚達106頁的族譜。

  族譜的內容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張先生家清朝入黔後幾代人的世系圖;第二部分是族譜正文,按世系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後次序,分別介紹了張先生家入黔以來第一代共6個兄弟姐妹的家譜,6支家譜合成了族譜。在各家譜中,按人名、性別、出生年月日、去世年月日、學歷以及簡歷排列;第三部分為附錄,包括家族人數、學歷等的統計;第四部分則是由張先生的父親特別撰寫的“教子經”。

  現年56歲的張先生告訴記者,族譜是90年代初期在他伯父的主持下,花費了大半年時間,走訪了眾多親戚而寫成。由當年已經85歲的伯父寫下回憶錄,74歲的父親用鋼筆抄寫。

  而在族譜中,最讓人眼前一亮的,當屬由張老先生特別撰寫的“教子經”。“教子經”裏回顧了家族前人在家庭教育中的成就,並進行了總結。這寶貴的“教子經”,至今已在張家四代人之間傳承。

  老輩心得一代傳一代

  張先生説,祖父去世時,祖母獨自撫養父親三兄弟,其中年齡最大的伯父當年16歲,而最小的父親只有1歲。祖父並沒留下財産,祖母本是文盲、不識字,40歲才開始學識字和算術,43歲學寫字、記賬,45歲時已經能寫會算。白天忙於家業的籌劃以及父親三兄弟的衣、鞋勞作和縫補,晚上則認真學習,憑著當時政府發給遺孤撫恤費黔幣3千元(折合一千銀元),由少積多,置辦了部分家産,“這種毅力實在少有”,張先生感嘆。

  識字不多的祖母總是教育孩子們要繼承父志,做正直剛強的男子漢,不企求他人,要勤儉生活,寬于待人……1926年,在存夠學費後,她將大伯父送到了日本留學。而二伯父和父親則在家,白天接受學校教育,晚上到私塾學習四書、古文、英語。“只要有點錢,都是投資到父親他們的教育方面”。後來祖母積勞成疾,臨終前留下遺囑:“孩子們一定要大學畢業,成家立業,為父爭氣,死亦瞑目。”在祖母的影響下,父親三兄弟均是大學本科畢業,三人都在自己的領域內小有建樹。

  到父親這一輩後,對教育張先生及弟弟們也是“身教重於言教”。父親的刻苦、認真和堅忍不拔對張先生的影響深遠。身為家中老大的張先生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沒能讀大學,下鄉當了知青。他父親常常寫信來鼓勵他,希望他不要氣餒,在工作之餘不忘學習。“是父親的話鼓勵著我”,於是,張先生當知青期間,沒事就抄寫毛主席語錄以及課本,“不僅豐富了自己的文化知識,還能練字”。參加工作後,張先生拿到了自學考試的大專文憑,如今他在一家企業擔任著負責人,弟弟們也分別在各自的崗位上佔據了重要的位置。

  父親在教育張先生的同時,也不斷要求著自身的進步。張先生還記得,父親60歲那年,雖然已經退休卻繼續發揮餘熱,到一家單位擔任會計,工資並不高。“不是為賺錢,主要是想自己能做點事”。“那時的張老會計可是單位上的一‘寶’”。

  30歲那年,張先生當上了父親,在教育獨生女豆豆方面,他是個嚴厲的父親。“身教重於言教”,他一直記得父親經常挂在嘴邊的這句話。“如果不嚴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就是一種不負責任”。張先生説,在他看來,嚴格並不等於兇或是打罵,而是讓女兒做錯事的時候懂得吸取教訓。要改變孩子,要先改變自己,張先生説,父母往往是孩子出現問題的最大癥結所在。他就經常在女兒做錯事的時候幫她分析,總結教訓。“當然,如果我有做得不對的地方,我也會及時地改正”,張先生説,如今女兒已成年,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業。“如果她有了後代,我還是會將老輩子的那句話告訴她,那就是‘身教重於言教’,”

  《教子經》節選

  要發家興族,主要是提高後代直系血親子女的素質,要以德、智、體並重,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並重,家庭教育要求做父母的身教重於言教,集中精力,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家族人才,向國家建設戰線輸送。

  建議後代人在事業、教育子女並重的原則下,要繼承祖輩教育子女的經驗,著重做好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做父母的要做到身教重於言教。古諺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雲“有其父必有其子”。只有父母做出了榜樣,言教才能發揮作用,才能帶領子女向前發展。

  父母與子女的愛是天性。一般來説,父母對子女的愛勝於子女對父母的愛,要向祖輩那樣高瞻遠矚的愛得深,為子女前途多想,使他們向好的方向發展,培養他們做上進的人,正直無私的人,品德和工作都過得硬的人,不能溺愛偏愛,要隨時糾正其錯誤觀念,關心其志向理想和正當興趣,並鼓勵支援其健康發展,使子女全部健康的成長,成為國家和家族的優秀人才。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