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族譜首頁圖片

皇族“國姓”的政治隱情

2008-10-31 10:23     來源:寧夏網     編輯:賀晨曦

皇族“國姓”的政治隱情

 

  姓氏原本無所謂好與壞,譬如張、王、李、趙,似乎就很難區分彼此的高下。然而,原本平平常常的姓氏,一旦成為皇帝的姓氏,便立即身價百倍,被尊為“國姓”。能和皇帝同姓即是一種榮耀,能同宗同族就更是一種無形的政治資産。

  王莽做了皇帝,內心總覺底氣不足。他急需抬出一個闊祖宗以壓倒劉氏,乃自謂黃帝、虞舜之後,以黃帝為初祖,虞帝為始祖。既是黃帝虞舜之苗裔,王氏為國姓就顯得堂堂正正,絲毫也不遜於劉姓了。

  劉備來自社會底層,靠編席販履糊口,憑他這身份參與逐鹿中原,實在沒有什麼資本。但是,因為他姓劉,三百年前與皇帝是一家,便可“先姓奪人”,贏得政治籌碼:天下是俺老劉家的,是俺祖爺爺的祖爺爺高皇帝劉邦打拼得來的。現如今要坐江山,也該我“漢中山靖王之後”劉皇叔,唯我才是正宗龍種,你姓曹的姓孫的算什麼?靠邊去!

  西晉末,匈奴人劉淵起兵,高舉的也是漢朝國姓“劉”這面大旗。淵謂群臣曰:“昔漢有天下久長,恩結於民。吾,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不亦可乎!”乃建國號曰漢,依高祖稱漢王。追尊安樂公禪為孝懷皇帝,作漢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東晉末,草頭王勃勃原是匈奴右賢王的後代,本姓鐵物,自謂其祖從母姓為劉,非禮也。他認為氏族無常,乃改姓赫連氏,取徽赫與天連之義,這倒是一個很有創意的國姓,勃勃甚至連曾經的國姓“劉”也不放在眼中。

  皇帝獎賞功臣,除了加官晉爵、封妻蔭子、封地賞錢以至贈送美女外,還有一種榮譽性獎品:賜國姓。恩賜你國姓,與皇帝成為“一家”,那是最高看得起你,政治上信任你,堪稱高規格、很莊重的政治大獎。

  婁敬建議劉邦都關中,為劉邦所納,劉邦便賜婁敬姓劉。待王莽稱帝,王姓成了香餑餑,而劉姓已然殘湯剩羹矣,王莽拿了國姓王賞賜劉氏有功者,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被賜姓曰王。真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北齊文宣帝高洋盡誅諸元,定襄令元景安為保命,欲請改姓高氏,其從兄景皓曰:“安有棄其本宗而從人之姓者乎!丈夫寧可玉碎,何能瓦全!”景安以其言白帝,帝收景皓,誅之,賜景安姓高氏。本來的國姓元,因為國家的衰亡非但不再高貴,反而變成了要命的罪名,聰明人元景安選擇了棄舊圖新——主動請求姓高,以此表示與新政權保持一致;其堂兄元景皓不願改姓新的國姓,結果掉了腦袋。

  唐開國功臣徐世勣被譽為“純臣”,賜姓李,遂名李世勣,後避太宗世民諱,又改名李勣。和徐世勣一樣獲此殊榮的還有幽州總管羅藝、吳王杜伏威、石州總管劉季真、蔚州總管高開道、代州總管胡大恩、雲州總管郭子和等。

  有時,某些動物也沾國姓的光而受到特殊保護。據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國朝律,取得鯉魚即宜放,仍不得吃,號赤鯉公,賣者杖六十,言鯉為李也。”唐朝的鯉魚可真是躍過龍門,好造化了。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武家。武則天乙太後臨朝稱制,成了事實上的皇帝,武姓政治股票急遽飆升,前景誘人,蓋過了第一姓李氏,馬屁精傅遊藝立即投資“武股”,上書請改國號,賜皇帝姓武氏,傀儡皇帝睿宗李旦很識相,也順應輿情主動上表,自請賜姓武氏。不能責怪李旦數典忘祖,實在是時勢使然,不得不爾。

  明武宗朱厚照整天泡在“豹房”,懶得親自過問朝政。陪皇帝玩的除了宦官,還有許多小人,朱皇帝玩高興了,就收他們為義子,賜國姓。其中一個叫錢寧的自稱“皇庶子”,備受寵信,言無不聽。認皇帝做老爹,那可是一本萬利的買賣啊。

  明清之際那位收復臺灣的鄭大英雄,本名森,曾被南明隆武帝朱聿鍵賜姓朱,改名成功,人因以“國姓爺”稱呼他。

  賜國姓,也有不好使的時候。唐昭宗天復二年(902),皇帝拿出他的特殊政治獎品李姓賜給大臣朱溫,不料朱老三竟不給皇帝面子,當即予以拒絕。此何故?此時李唐王朝大廈將傾,岌岌可危,一派末日敗亡氣象,實權已轉移到朱溫手中,李姓含權量遠不及朱姓多,朱溫當然不稀罕你那個勞什子“國姓”了。

  皇帝既然可以賜贈國姓,當然也就有權剝奪或開除反對派的國姓,以為懲罰。三國吳國孫秀乃孫權之後,正宗皇族,因見惡于末帝孫皓,惶恐不安,乃率兵降晉。孫皓盛怒之下,追改孫秀姓“厲”,那是極其嚴厲的政治處分。不過,孫皓的這個處分其實是一紙空文,無由實施;孫秀政治避難到敵國,照樣姓孫——對方看重和炒作的也恰恰是他的“國姓”——官做得比在吳國還大。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