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至22日,“固始與閩臺淵源關係研討會”在河南固始縣舉行。
台灣網10月24日消息 10月21日至22日,由河南省臺辦、河南海外聯誼會、信陽市政府等單位主辦,信陽市臺辦、固始縣政府等部門承辦的“固始與閩臺淵源關係研討會”在河南固始縣舉行。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圍繞固始與閩臺文化、固始與閩臺人物、固始與閩臺姓氏、固始尋根資源開發與研究等問題開展學術交流,共用親情友誼。
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羅豪才為研討會發來賀信。賀信中説,在全國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新形勢下,固始致力根親文化的研究發展,對推進地區經濟文化建設具有一定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召開“固始與閩臺淵源關係研討會”,集眾家之精粹,匯專家之經典,聚名家之高見,對鞏固固始根親文化歷史地位,豐富河洛文化研究成果,擴大中原文化的影響,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學術價值。
羅豪才指出,固始與閩臺淵源關係研討會的召開,對進一步提升固始在海內外的影響力,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親和力,團結包括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在內的中華兒女,實現中華民族大團結、大融合,增進兩岸骨肉親情,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據專家介紹,在由晉唐至明清的漫長歲月裏,地處江淮間豫皖結合部的河南省固始縣,作為歷史上中原地區向皖、蘇、閩、粵、浙、贛,尤其是閩臺一帶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在中原移民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和深遠影響。其間有四次較大規模的“移民潮”,尤以唐初“開漳聖王”陳元光父子與唐末“閩王王審知”兄弟的兩次大移民對閩臺的影響最為深遠。
與會專家指出,徙居南國的固始籍民,帶去了先進的中原文化、生産技術、農耕文明,加速了中國東南邊陲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其歷史貢獻與影響,令史冊生輝。經歷代蕃衍播遷,移居閩地的固始籍後裔漸次遍佈閩、浙、粵、港、澳、臺等地及日、新、馬、菲、加、美等國家,無數閩臺同胞、海外僑胞、世界客屬,由古至今譜載口授,代不失傳:牢記鄉關祖地,勿忘“光州固始”。固始因而成為蜚聲海內外的“中原僑鄉、唐人故里”。
據臺灣一九五三年戶籍統計,當時戶數在五百戶以上的百個大姓中,有六十三個姓氏族譜上均記載其先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這六十三個姓氏共六萬七千余戶,佔臺灣總戶數八萬二千余戶的百分之八十點九,如果加上五百戶以下的姓氏祖根在固始的居民,固始籍臺胞所佔比例更大。資料考證,陳水扁和連戰的祖根地亦在固始。
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中央祖國和平統一促進委員會主任修福金,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王富卿,中國僑聯顧問朱添華,全國政協常委、十屆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劉亦銘等領導同志出席開幕式。
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及世界何氏、施氏、黃氏宗親會代表近300人出席本次研討會,福建、廣東、江西、河南等省有關專家學者也應邀參加。(河南省臺辦 台灣網聯合報道)
出席會議開幕式的部分領導同志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革中央副主席修福金致辭
河南省臺辦主任宋麗萍代表主辦單位致辭
河南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劉懷廉致辭